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8-01 09:12:00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数学说课稿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11篇

数学说课稿1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 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

  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 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说课稿2

  一、说幼儿、说设计意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二、说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发展能力为基础,又要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即“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二是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本班幼儿对空间方位感知经验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寓教于乐中。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的预设目标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的,因此,此次活动的目标我预设为: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移动。

  2、知道站的方向变了,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初步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带来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法,我介绍这两种方法。

  (1)游戏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如一开始,我就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2)赏识激励法:

  人需要赏识,作为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每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以激励鼓励的方法请幼儿参与,在参加完游戏之后有相应的反应,若幼儿有错也给幼儿改错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把此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幼儿寻找自己身体左右关系的“好朋友”的游戏,幼儿玩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幼儿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样,幼儿不仅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

  (二)游戏中辨别左右。

  这是巩固第一环节中接触到的对左右的区分,让幼儿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参照物的不同,左右边的方向也变了。

  此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幼儿在原有对左右的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落实第二个目标。

  (五)结束: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此环节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动的引题还是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在知道了左边和右边之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时,幼儿的举手积极性很高。

  从目标的把握上,我对第二个目标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组织过程中,幼儿没有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对于数学活动主要是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一点的渗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师自身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 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 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 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 (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 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 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 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 8 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 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 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

  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 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用数学)说课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顶角相等”是今后证明其他命题成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教学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对顶角性质的运用活动5:巩固练习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以及黑板相结合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相交线模型。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棋盘。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在综合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后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加强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实现重难点的落实。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7

  一、课题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级()册第()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说教材、目标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已经有了()的经验,本节课教材首先出示()场景图,列举了()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如下目标:

  xx

  本课时的重难点是:

  三、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大环节进行:

  (下面就以上四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引出问题、发现问题,激疑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在下面的环节中进行研讨、探究、思考,也为以下解决问题的环节做好铺垫。)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如在其“思维的水池”中投以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分()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说说方法第二层次,选择方法,小组合作(独立计算)第三层次,互相交流,比较分析,进行小结(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恰如教育家文兰森所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要比完善的守陈伟大一百倍。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书中练习,分()层次进行巩固

  xx

  (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并通过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优化适合自己的策略与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同时希望各位评委能给我一个实践的机会,谢谢!

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6×a) (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数学说课稿10

  数学说课稿通用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 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______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 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阅读: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

《数学说课稿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07-13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说课稿04-07

数学活动说课稿10-31

数学乐园说课稿11-0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6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数学《整式》说课稿03-07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数学说课稿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11篇

数学说课稿1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1

  二、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图形、绳子、卷尺、彩带、贺卡.

  三、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 目标确定: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

  教学内容,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 教学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本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节日到了,制作贺卡,出示各种形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感知并抽象出周长的概念。

  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图形探究求周长的策略,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概念,为下节学习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说课稿2

  一、说幼儿、说设计意图:

  孩子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二、说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实际需要、发展能力为基础,又要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目标的要求,即“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科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强烈地感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二是考虑幼儿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本班幼儿对空间方位感知经验不一样,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寓教于乐中。这样就能让幼儿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

  在确定活动目标时,我的预设目标从幼儿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进行考虑的,因此,此次活动的目标我预设为: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移动。

  2、知道站的方向变了,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

  3、初步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带来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等教学法,我介绍这两种方法。

  (1)游戏法: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活动中我尽可能地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游戏的形式,如一开始,我就采用与幼儿玩肢体游戏进行引入,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有了“左”、“右”的空间概念经验。

  (2)赏识激励法:

  人需要赏识,作为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在每次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以激励鼓励的方法请幼儿参与,在参加完游戏之后有相应的反应,若幼儿有错也给幼儿改错的机会,让幼儿大胆尝试,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把此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动第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幼儿寻找自己身体左右关系的“好朋友”的游戏,幼儿玩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幼儿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诉老师和同伴,这样,幼儿不仅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了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加深了对“左、右”空间方位的认识。

  (二)游戏中辨别左右。

  这是巩固第一环节中接触到的对左右的区分,让幼儿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参照物的不同,左右边的方向也变了。

  此环节在设计过程中是让幼儿在原有对左右的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落实第二个目标。

  (五)结束:联系生活,应用左右。

  此环节是让幼儿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动的引题还是让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在知道了左边和右边之后,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时,幼儿的举手积极性很高。

  从目标的把握上,我对第二个目标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组织过程中,幼儿没有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对于数学活动主要是源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于这一点的渗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师自身的语言组织还不够精炼,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数学说课稿3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_____,众数是_____,极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 以及8,9加减法的应用三部分,共5课时。

  "用数学"是第三课时,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几个蘑菇"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有几只小象休息"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再通过加减法两个题目的对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再让学生运用这个口诀,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针对以上的教学设想,却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4 能根据图画提出至少三个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新设疑

  1(播放录音)

  (出示电脑画面,有声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快乐的森林玩一玩!,

  提问:① 你们知道哈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吗? (快乐的森林)

  老师板书题目:快乐的森林

  ② 你见过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有美丽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

  老师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爱护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动态蘑菇园,导入:哈利首先要带我们去快乐蘑菇园听小蘑菇们唱歌

  问题 ①:通过观察,你看到现在在唱歌的是几个蘑菇呢?

  (通过观察,现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师: 你再听听,(有声音出:真好听,真好听,我们也想来一起唱。———————进入两朵小蘑菇)

  问题 ②:谁来帮哈利算一算:现在一共有几朵蘑菇在唱歌了呢?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①交流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边的6朵与右边的2朵加起来就是8朵

  ②引导理解:列式2+6=8对吗?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这里的蘑菇加起来就得出结果了,可以是左边加右边,也可以是右边加左边,所以2+6= 8 6+2=8都对)

  小节总结与评价;

  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又这么乐于助人,哈利为了感谢你们对他的帮助,特意邀请你们去看看森林里的节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导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

  (电脑出示的一共有9头象的字样。再3头小鹿跳舞的画面和音乐。再出示问题:有几头小象没有跳舞?

  ①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几只?

  ② 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问题:

  因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总共的9只小鹿减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为:9—3=6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再总结方法

  (电脑出示蘑菇和小象图的比较图)

  ①提问:为什么求小蘑菇的题用加法解决,而求小象的题用减法解决

  ②引导学生明白小蘑菇的题目是求整体的数,即总数,求总数就用加法。小象的题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减法

  ③老师总结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① 出示课件一:(一共有8只小鸭子,水里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几只?)

  让学生观察,把题意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8-3=5

  ②出示课件二;(左边有7只小狗,右边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

  2+7=9

  ③引导汇报,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进行订正

  四、唱歌,休息

  五、联系生活、整体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鸟图: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

  引导学生提问:① 原来有5只小鸟,后来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多少只?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鸟在树上,后来又飞来了4只,现在一共是9只,求原来有几只?

  9-4=5

  ③现在一共有9只小鸟,原来有5只小鸟,求后来飞来了几只?

  9-5=4

  ④原来的小鸟比后来飞来的小鸟多几只?

  5-4=1

  ⑤后来飞来的小鸟比原来的小鸟少几只?

  5-4=1

  六、活动练习,巩固旧知

  (用数学)说课稿,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发给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把得数是“8”的投入到“8”号信箱中,把得数是“9”的投入到“9”号信箱中,还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数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请他们讲讲,自己没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渗透联系

  ①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②回顾并记忆口诀:

  求总数,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减法,总数减另部分是答案

数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一课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顶角相等”是今后证明其他命题成立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对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因此本节课教学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问题解决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课堂结构设计

  教学活动流程图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对顶角性质的运用活动5:巩固练习

  活动6小结和布置作业

  四、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以及黑板相结合辅助教学。

  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纸片、剪刀、自制相交线模型。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立交桥、棋盘。

  设问:从这些图片得出什么几何图形?学生会指出:相交线。从而引出了课题:相交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二)新课探讨

  1、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用已备好的剪刀剪纸片、向他们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一把张开的剪刀能联想出什么几何图形?说一说,剪刀剪开纸片的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学生观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构造想象成两条相交直线。在剪刀剪纸片的过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间的夹角不断发生变化,但是这些角之间存在着不变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问题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4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四人为一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并填好表格中的内容。接着我加以适当启发引导,让他们归纳出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判定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些判定方法找出图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有些同学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将肯定他们探讨的热情和发言的勇气。同时,帮助他们进行纠正。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至解决问题,体现了新型的课改精神。

  2、对顶角的大小关系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肯定邻补角互补,也可以猜到对顶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为了让学生的猜想得于肯定,在综合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后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制作),也给学生操做。

  (2)让学生通过量角器测量。

  (3)让学生把画好的对顶角剪下来,进行翻折。

  (4)引导学生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来推导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引导他们写出推理过程后,我在黑板上板出规范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引导,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即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性交流、思考、发表见解。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生活中的对顶角,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打破了他们一直误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这一观念。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例题解析

  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引导学生先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位置关系,再寻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一起来批改。

  (五)习题反馈

  为了再次强化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对顶角性质的理解,加强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巩固,实现重难点的落实。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对于习题,循序渐进提高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于提高,同时学生的思路得于拓展。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哪些概念和性质?

  2、你还有什么疑惑?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进一步培养他们归纳、总结能力。

  (七)布置作业

  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知规律,以启发探究式学习为主导,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引入课题,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相交线的生活原型的认识,从而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交流合作,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并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7

  一、课题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年级()册第()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说教材、目标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已经有了()的经验,本节课教材首先出示()场景图,列举了()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如下目标:

  xx

  本课时的重难点是:

  三、说教学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大环节进行:

  (下面就以上四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引出问题、发现问题,激疑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经常问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在下面的环节中进行研讨、探究、思考,也为以下解决问题的环节做好铺垫。)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如在其“思维的水池”中投以一片砖石,激起思维的波澜,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分()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互相讨论)说说方法第二层次,选择方法,小组合作(独立计算)第三层次,互相交流,比较分析,进行小结(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进一步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比较中,感悟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恰如教育家文兰森所说:最不完美的创新也要比完善的守陈伟大一百倍。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放手让学生操作,并把学生的操作与语言、思维联系起来,这样的操作就不仅仅是操作,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源泉,让学生凸现真实的个性,他们在操作中求新、求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结合书中练习,分()层次进行巩固

  xx

  (在这些多层次的练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对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思维的又一次拓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四环节:总结提炼(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而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交流、探索新知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并通过比较各种策略与算法的特点,选择优化适合自己的策略与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让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的,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性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说课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导,同时希望各位评委能给我一个实践的机会,谢谢!

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最后进行巩固练习。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友呢?

  教师板书: 5×2 25×4 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 69×125×8 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虽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⑵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连线: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6×a) (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数学说课稿9

  【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考:探索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判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现的喜悦。

  鼓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这节课利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知识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准备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鼓励学生自己概括,并积极与大家交流。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灵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容易发现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现。“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课后去思考、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现。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

数学说课稿10

  数学说课稿通用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 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 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______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 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阅读:小学《植树问题》说课稿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数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今日的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数》。

  现代教育理论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数学教学更要适应学生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准确理解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小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的资料,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数的计算的方向。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整数的乘法,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学生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能够起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现代教学理念的观点要求教师须充分了解学生情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必须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情的合理认识下,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列竖式计算解决小数乘整数的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索过程,提高运算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确立下,根据授课资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因为竖式计算中比较难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乘整数竖式计算中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明白的交给学生。基于此,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本节课的资料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了讲解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头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大屏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图,并提问:夏天一千克西瓜元,买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钱

  由情景问题引出本节课课题《小数乘整数》。

  利用生活中购买西瓜的情景问题导入,能够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事实,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从课间活动中牵引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设计很好的贴合了小学生的性格与认知特点。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设计3个教学活动。

  在第一个教学活动中,由学生列出横式,我会让学生自我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小数加法,学生不难想到利用小数的加法,将3个经过列加法竖式的方式算出结果为。

  那里我会进一步问学生们: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吗

  那里会有学生将元换算成8角,继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钱。

  之后我会向学生提示,对于小数乘整数还能够经过列竖式计算。那里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并向学生们讲解乘3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经过讲解学生们能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3乘8个十分之一就是24个十分之一。

  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初步认知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换算抽象出乘3的竖式计算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计算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为了进一步得出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我会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冬天西瓜涨价,一千克元,买3千克共花多少元钱让学生自我尝试列竖式计算。

  那里我会想学生们提示:在计算乘3时能够用3乘8个十分之一,在计算要用3乘什么

  学生不难模仿乘3的竖式自我写出乘3的竖式。在这我会向学生强调乘数能够表示235个百分之一。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向学生们提问:用计算器计算课本试一试的三个题,思考它们的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不难能够发现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相同。顺势我和学生们一齐总结得出小数乘整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乘数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点要对齐。

  经过计算器计算得出结果,比较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更容易让学生思考并和同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样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与总结归纳的本事。

  到那里新知探索的3个活动就结束了。学生在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的认识基础上很容易类比得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对于巩固提高这一环节。公众号:小明开讲啦

  这样的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列竖式计算的算法的印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终我会提问:今日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们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法是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为了更好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我会布置作业:

  自我课后出几个小数乘整数的算式,列竖式算一算。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这节课的重点,遵循直观的原则,我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