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数学逻辑联结词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逻辑联结词.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数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六节逻辑联结词。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程是逻辑的入门知识,而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知识上看,逻辑联结词与集合、充分与必要条件两个知识点密不可分。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本部分内容,既是逻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的简单命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推广。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掌握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⑵能力目标
经历抽象的逻辑联结词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挖掘其智力因素资源,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②复合命题的构成。
⑵教学难点
①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②复合命题的含义。
二.教学方法
1.对受教育者的分析
为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必须知已知彼,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前我对受教育者做了如下的分析:
⑴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具体——抽象——具体,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抽象思维,这是一个归纳过程,然后用归纳的结论去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学生应遵循两个程序:循环往复,循序渐进。
⑵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效果能否达到的关键,教师要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设计教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
⑴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
启发诱导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基础上适当引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其主要理论依据是现代认知理论和当代信息理论。其程序是“新课引入,展示目标;启发诱导,提高升华;形成能力,反馈回授”。
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都有很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可以给学生包括声音、图片、视频等几乎你能想象到的所有媒体。现代信息传播理论已证明:视听等多媒体感官刺激大脑,会唤起表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我结合对受教育者的分析,采用了以下措施:
①结合本节内容的特征,设计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引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潜意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②通过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复合命题构成的理解,抓住其本质特点。
③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从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出几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归纳出逻辑联结词的含义,从中体会逻辑的思想。并联系实际,对逻辑联结词中的“或”与日常生活中的“或”的区别做重点讲解。
④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在内容安排上,把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讲授顺序改为“非”、“且”、“或”。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怎样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也会慢慢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这也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一堂课好的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张三、李四和王二三位同学中的一位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做好事的同学不想让别人知道,事后老师想知道是谁做的,张三说是李四做的,李四说不是他做的,王二说也不是他做的。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实话,如果你是那位老师,你可以判断是谁做的吗?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简单的逻辑常识,所以解决问题并不难,由此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授
㈠引入概念
设问:学生对命题的理解在初中已略有了解,于是先让学生观察这样几个语句:
⑴5是10的约数;
⑵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⑶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⑷这是一棵大树.
启发诱导学生挖掘出以上几个语句的特点,并归纳出命题定义:
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真命题:正确的语句;
假命题:错误的语句。
㈡巩固练习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⑴3是12的约数;
⑵;
⑶不等式的解集是;
⑷不等式的解集是;
⑸不是方程的根;
⑹。
说明:
其一: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判断命题及其真假的方法。
其二:由例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命题的两要素。
①要判断;②要知其真假。
其三:通过⑶、⑷、⑸三个复合命题既复习了集合的知识,又为复合命题的讲述作了铺垫。
㈢启发诱导
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请判断真假。
⑴
⑵空集的补集是全集;
⑶雪下得真大;
⑷平行线不相交;
⑸0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
⑹0可以被2或5整除。
略解:⑷、命题:平行线相交;则它是“非”形式。
⑸、命题:0不是奇数;命题:0不是偶数;则它是“且”的形式。
⑹、命题:0可以被2整除;命题:0可以被5整除;则它是“或”的形式。
说明:
其一:让学生练习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例2中包含真命题、假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总体上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其二:让学生在无形中接触复合命题,自然而然的引入复合命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⑷、⑸、⑹三个命题——含有“非”(不)、“且”、“或”(在例题的安排上把学生容易接受的“非”放在前面,而把学生们不容易接受的“或”安排在最后);进而给出逻辑连接词“或”、“且”、“非”的概念,引出复合命题的定义。
其三:通过例2介绍命题的拉丁字母表示法,并由⑷⑸⑹给出复合命题的三种基本形式:“或”、“且”、“非”,并对这三个语句的形式加以判断。
㈣突出重点
例3:判断下列语句是“或”、“且”、“非”中的哪种形式。
⑴0不是负数;“非”
⑵2不是质数;“非”
⑶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且平分;“且”
⑷24既是8的倍数,也是16的倍数;“且”
⑸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或”
⑹3大于或等于2。“或”
说明
让学生巩固了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了复合命题的构成。
㈤突破难点
例4:填空题
⑴若,则xxxx不xxxx属于;
⑵若,则xxxx且xxxx;
⑶若,则xxxx或xxxx。
说明
其一:通过学生们的填空及所填的“词”加深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
其二:通过和集合的“交”、“并”、“补”的对比,了解它们的关系,以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并为下节课判断复合题的真假做好铺垫。
其三:强调对逻辑联结词“或”的理解:
⑴数学中的逻辑联结词“或”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或”的意义不同:日常生活用语中带有“不可兼有”(即不能同时具备)的意思,如:你去或我去.这句话不含你我都去;而数学中的这一逻辑联结词含有“同时兼有”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集合的定义说一说这里的“或”怎么理解?)
⑵“或”与集合的“并”密切相关:
①集合的并集是用“或”来定义的:
②它们的外延相似:“或”的含义有三种情形:
㈠只有成立;㈡只有成立;㈢和同时成立。
3.实际应用探索举例
日常生活中许多电器有控制功能,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或”、“且”、“非”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洗衣机中就有一些元件,使洗衣机在甩干时,如果“到达预定时间”或“机盖被打开”就会停机,即通过一些元件使当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满足时就会停机。相应的电路叫或门电路。又如:电子保险门在“钥匙插入”与“密码正确”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开启。相应的电路叫做与门电路。再如电键开则灯亮,电键关则灯灭,相应的电路叫做非门电路。
思考题:干电池一节,小灯泡一个,电键两个,导线若干.请同学们设计“或门电路”,“与门电路”,“非门电路”各一个。并在草稿纸上作出电路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进而学习了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方法,并总结命题的两要素一是要判断、二是要知其真假。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逻辑联结词和复合命题。其中复合命题有“或”、“且”、“非”三种形式。并重点分析了逻辑联结词“或”。
说明
引导同学们回忆这节课学了什么,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很清晰的网络,有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内化。
5.课后练习题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给出两组梯形难度的练习题作为课后练习。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后通过相应的训练巩固知识,并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一组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请判断真假。
⑴若是偶数(),则都是偶数;
⑵方程没有理根;
⑶等价于且。
2:设命题:是等腰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请写出其构成的“或”、“且”、“非”形式的合命题。
3.判断下列命题是不是复合命题;若是,请指出其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①24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②
③不存在角A,使得
第二组
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形式
⑴:且;⑵:或。
6.板书设计
课题:逻辑联结词
引入内容:
设 问:⑴⑵⑶⑷
例2、
⑴⑵⑶⑷⑸⑹
例3、
⑴⑵⑶⑷⑸⑹
例1、
⑴⑵⑶⑷⑸⑹
例4、
⑴⑵⑶⑷
总结:
练习题:
第一组第二组
五、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设计时,我结合对受教育者的分析,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将概念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就不在是由抽象到抽象,就能把教材的平铺直叙变得活灵活现。我们的教学语言就会“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程序安排上我讲究各知识点的连贯,不断的由已学的知识来引出未知的知识。这样就此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一数学逻辑联结词说课稿】相关文章:
《逻辑联结词》说课稿范文06-22
逻辑联结词说课稿范文07-02
二逻辑联结词说课稿范文07-07
逻辑联结词教案06-27
高一数学的说课稿02-18
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06-15
人教版高一数学优秀说课稿02-17
高一数学说课稿范文07-07
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