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

2022-11-29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1

  4.1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能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辨别一个方程是不是

  二元一次方程;

  2、通过探索交流,会辨别一个解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写出给定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了解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说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进一步培养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关注生活,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即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但不是任意的两个数是它的解。

  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了解二元一

  次方程的特点,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引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

  空间,自主探讨,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和相关性。

  3、通过学练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一个数的3倍比这个数大6,这个数是多少?

  2、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

  思考:这个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能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吗?

  如果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你能列出方程吗?

  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时,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推陈出新发现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5x?2y?22,2a?3b?20,这两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板书:二元一次方程)

  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你认为怎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小试牛刀巩固新知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1)x2?y?0(2)12a?b?2b?0(3)y?x(4)x??123y

  3、师生互动再探新知

  (1)什么是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你能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一个定义吗?(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若未知数设为x,y,记做x?,若未知数设为a,b,记做

  ?y?

  4、再试牛刀检验新知

  (1)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a?3b?20的解:(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a?4a?5a?0a?100

  b?3b??1020b??b?6033

  (2)你能写出方程x-y=1的一个解吗?(再一次让学生感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

  5、自我挑战三探新知

  有3张写有相同数字的蓝卡和2张写有相同数字的黄卡,这五张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10。设蓝卡上的数字为x,黄卡上的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方程。3x?2y?10

  请找出这个方程的一个解,并写出你得到这个解的过程。

  学生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6、动动笔头巩固新知

  独立完成课本第81页课内练习2

  三、你说我说清点收获

  比较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

  如何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四、知识巩固

  1、必答题

  (1)填空题: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n?x?2y?5变形正确的有2

  10?xx?10①x?5?4y②x?10?4y③y?④y?44

  (3x?7是方程2x?y?15的解。()(2)多选题:方程

  y?1

  x?7

  (4)判断题:方程2x?y?15的解是。()y?1

  2、抢答题

  是方程2x?3y?5的一个解,求a的值。(1)已知x??2

  y?a

  (2)写出一个解为x?3的二元一次方程。

  y?1

  3、个人魅力题

  写有数字5的黄卡和写有数字2的蓝卡若干张,问黄卡和蓝卡各取几张,才能使取到的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22?设黄卡取x张,蓝卡取y张,根据题意列方程:5x?2y?22你能完成这道题目吗?

  五、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2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初中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1、小卫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小卫原有( )钱?

  2、苹苹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 )。

  3、小明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

  ( ),如果小明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 )。

  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

  办法来用△表示。

  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 )次。

  6、李小松有10本本子,送给小刚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小刚原来

  有( )本本子。

  二、小组讨论

  三、指名讲解

  四、评价

  1、同学互评

  2、老师点评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初中数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初中数学教案5

  一、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材处理的新方法,能侧重对自己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指导,并且还能对自己不得法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进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反思深刻、务实、有针对性。

  2、教学环节齐全,注重引语与小结,使教学设计前后呼应,环节完整。

  3、注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案能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学反思不够认真、不够详细,没能对本堂课的得与失作出记录与小结,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对课后反思还不够重视。

  2、个别教师教案过于简单。

  作业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能按进度布置作业,作业设置量度适中,难易适中,上交率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业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级评定。教师批改要求严格、细致,能够反映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做法及纠正措施。

  不足:

  1、对于学生书写的工整性,还需加强教育。

  2、教师在批阅作业时,要稍细心些,发现问题就让学生当时改正,学生也就会逐渐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初中数学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3.疑点及解决办法:在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时,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初中数学教案8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在中午被烈日晒的发烫的物体,现在让令人惬意的凉爽的空气温柔地笼罩着。战斗的喊声透过厚实的门帘隐隐约约地传进屋里。挂在两个窗户上的草帘子使得屋里稍微有点昏暗,但一点也不妨碍看清楚眼睛看惯的东西。 生命就要完结,这一生是漫长而又艰难的。在命运给予他的七十五年里,在不停的探索中,在持续的紧张中,在旅行中,在工作室,造船厂和采石场的不断的争论中,他从未能回顾过自己的人生,没有考虑一下是否活得合理。伊壁鸠鲁(前341—前27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苦痛,使心身安宁,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幸福)这位激进的老人如此忘情地说过的那种快乐,哪怕是一部分,阿基米德也没有从生活中得到过。在他还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人时,曾经站在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坟墓上,思索着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他富有人生乐趣的哲学。他实现了吗?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 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初中数学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德育渗透点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单项式和多项式在前二章,特别是第一章已有新接触,本节课来研究多项式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体现了数学的结构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对比法,以训练为主,注重尝试指导.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多项式有关概念→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3.疑点: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多项式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出示投影1)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板书]3.1整式(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板书]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出示投影2)

  练习:下裂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板书]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中,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1.填空:

  2.填空:

  (1)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整式》一节中“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板书]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了述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1.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_项式.

  2. 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是__________次_____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3. 是________次___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

  4.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5不是多项式( )

  (2) 是二次二项式( )

  (3) 是二次三项式( )

  (4) 是一次三项式( )

  (5) 的最高次项系数是3( )

  2.填空题

  (1)把上列代数式分别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 , ,0, , ,

  ; ;

  ; ;

  .

  (2)如果代数式 是关于 的三次二项式则 , .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149页习题3.1A组12.

  (二)选做题:课本第150页习题3.1B组3.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 × √ ×

  2.(1)单项式 ,多项式 ;

  整式 ;

  二项式 ;

  三次三项式 ;

  (2) , .

  作业答案

  教材P.149中A组12题:(1)三次二项式 (2)二次三项式

  (3)一次二项式 (4)四次三项式

初中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历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公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验证过程中数与形的结合,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的。

  3.通过丰富有趣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方法与经验。

  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1.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因式分解、整式运算、面积等的认识。

  2.通过拼图验证公式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难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设置:

  你已知道的关于验证公式的拼图方法有哪些?(教师在此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回想前面拼图。)

  新课讲解:

  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再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就由这个图(由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得出:c2=a2+b2他的证法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是这样分析的,如图所示:

  教师接着在介绍教材第94页例题的拼法及相关公式

  提问:还能通过怎样拼图来解决以下问题

  (1)任意选取若干块这样的硬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并写出相应的等式;

  (2)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b的二次三项式,如a2+4ab+3b2

  试用拼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把这个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

  这个问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拼图,教师在这要引导适度,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拼图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

  了解学生拼图的情况及利用自己的拼图验证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拼图及让学生讲解验证公式的方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整理结论。

  小结:

  从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是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说的进行全面的总结。)

  学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拼图、思考、交流经验,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

  作业第95页第3题

  板书设计

  复习例1板演

  ………………

  ………………

  ……例2……

  ………………

  ………………

  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础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作业:

  课本P、20第2题

  板书设计:

  xxx

初中数学教案12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比例系数的具体的意义.

  3.会通过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反比例函数的值.运用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难点:例3要用科学知识,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3‖)

  (1)一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变量y是变量x的反比例函数.(2)圆的面积公式s??r2中,s与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C,当C为常量时,a是b的反比例函数.方形的边长为x,高为y,当其体积V为常量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4)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正

  定时,商和除数成反比例.(5)当被除数(不为零)一

  (6)计划修建铁路1200km,则铺轨天数y(d)是每日铺轨量x(km/d)的反比例函数.

  2、思考: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是3,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

  (2)当m为何值时,函数4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y?2m?2关键是确定比例系数!x

  二.新课

  1.例2: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小结: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系数k。如果已知一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

  3时,y=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系数,然后写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数。2.练习:已知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当x=?

  3.说一说它们的`求法:

  (1)已知变量y与x-5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已知变量y-1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4.例3、设汽车前灯电路上的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通过电流的强度为I(A)。

  (1)已知一个汽车前灯的电阻为30Ω,通过的电流为0.40A,求I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并说明比例系数的实际意义。

  (2)如果接上新灯泡的电阻大于30Ω,那么与原来的相比,汽车前灯的亮度将发生什么变化?

  在例3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

  (1)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有何关系?

  (2)在电压U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流强度I与电阻R成哪种函数关系?

  (3)前灯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大小?如何决定?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师生一起点评。

  三.巩固练习:

  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m3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四.拓展:

  1.已知y与z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当x=-4时,z=3,y=-4.求:

  (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z=-1时,x,y的值.

  2.已知y?y1?y2,y1与x成正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2与x?3时,y的

  值都等于10,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五.交流反思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已知条件中明确告知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例2;另一种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给出,如例3中的I?

  六、布置作业:P4B组

  教学后记:

  U由欧姆定律得到。R

初中数学教案14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2.探索交流,汲取新知

  概念思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征

  师:那到底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翻开书本,请同学们把这个概念划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和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吗?(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师:根据概念,你觉得二元一次方程应具备哪几个特征?

  活动:你自己构造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快速判断: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①x2+y=0②y=2x+

  4③2x+1=2x ④ab+b=4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子的活动去把“项的次数”形象化。)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师:前面列的两个方程2x+y=36,2x+3y=16真的是二元一次方程吗?通过方程2x+3y=16,你知道易建联可能投中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师:你是怎么考虑的?(让学生说说他是如何得到x和y的值的,怎么证明自己的这对未知数的取值是对的)利用一个学生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让学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及其记法。(学生看书本上的记法)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取值,猜x和y的值,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本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取值。引导学生看书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记法上体会“一对未知数的取值”的真正含义。)

  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

  对于2x+3y=16,你觉得这个方程还有其它的解吗?你能试着写几个吗?师:这些解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目的有三个: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取值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其次是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唯一性;最后让学生感受如何得到一个正确的解:只要取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就可以代入方程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也就是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如何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例:已知方程3x+2y=10,

  (1)当x=2时,求所对应的y的值;

  (2)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3)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4)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

  (5)当x=负2,0时,所对应的y的值是多少?

  (6)写出方程3x+2y=10的三个解.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实质是解一个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以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大显身手:

  课内练习第2题

  梳理知识,课堂升华

  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3.作业布置

  必做题:书本作业题1、2、3、4。

  选做题:书本作业题5、6。

  设计说明

  本节授课内容属于概念课教学。数学学科的内容有其固有的组成规律和逻辑结构,它总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作为核心和逻辑起点,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概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才能理解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作为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二类方程,形成概念并不难,关键如何理解它的概念,因此本节课采用先让同学自己试着下定义,然后与教材中的完整定义相互比较,发现不同点,进而理解“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这句话的内涵。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解、不止一个解、无数个解”的渐进过程,感受到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并不能求出一对确定的未知数的取值,从而让学生产生有后续学习的愿望。

  在讲授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时候,采用“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流程,以期突破难点。首先抛出问题“这几个解你是如何求的”,

  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二元一次方程;其次学生归纳先定一个未知数的取值,代入原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师引导回到二元一次方程,假如x是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方程可以看成是一个关于谁的一元一次方程,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最后代入求值,此时注意的聚焦点是等号右边的那个算式,体会“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值过程中的简洁性,强化这种代数形式。另外,在引导学生推导“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中,渗透数学的主元思想和转化思想。

初中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 -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案06-29

关于初中数学教案10-11

初中数学教案最新08-23

初中趣味数学教案07-01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08-10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08-05

初中数学教案(精选15篇)08-12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1-26

初中数学教案(15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