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2-07-28 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27~2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物观察和电脑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序的观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自主构建数学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2个(其中一个两面是一正方形的长方体)、尺子、报告单、制作好的灯笼一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图形王国里开演唱会,下面该谁出场了呢,让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欢迎它。

  生:长方体。

  师:那长方体是不是平面图形,(不是)那是什么图形?(立体图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学生列举)

  看来生活中的物体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发现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的角。

  师:把你手中的长方体举起来,说一说什么地方是平平的?还有你说的边和角都在哪?

  师小结: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把两个面相交的叫做长方体的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师边摸边说)

  电脑演示。

  师:现在教师要考察一下你们这段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注意观察,我摸到长方体的哪个部分,你们就快速说出它人名称,好吗?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活动环节是让学生摸长方体,使他们对长方体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长方体的点滴认识充分激活。面对长方体的物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进入新的学习状态。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现在我们将要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研究时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个或两个长方体,在做的过程上,各小组要齐心协力,然后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报告单上。

  附表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制作长方体,让学生调用直观感知、生活经验、做中观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发现,做的过程将实物、表象、模型建立联系,对特征有浅表的认识。)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师:你想先说说面、棱、顶点,哪个部分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数的吗?举起来数一数。(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对他的方法进行一下评价。数得好不好?

  师:同学们在数图形的时候要做到有规律,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大家也一起来摸一摸,数一数。

  师:你还发现有的长方体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吗?用手指出来哪个面是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上有几个面是长方形、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师:你有没有找到这样的长方体?举起来看看。(板书: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继续汇报。

  生: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师:你能指一指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那你是怎样知道这两个相对的面面积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现相等,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长方体有几组这样相对的面(3组)哪三组你能上台指出来吗?

  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及时表扬鼓励)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仔细观察,在同一个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呢?

  它的前面是个什么形状?它的上面呢?也是一个长方形,由于观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右面也是这样的。其实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般添加3条虚线,画出它的透视图。这样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长方体有六个面了。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谁来继续汇报。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不相等。

  师:都不相等吗?

  生:是4条4条相等。

  师:哪4条相等?(指名学生上台摸一摸)

  师:这4条棱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生:互相平行。

  师:他们组发现了这样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还有这样的和这样一组平行的4条棱相等。(师边说边摸)

  (电脑演示)

  师:你们认为他们小组的发现怎么样?还有哪些也有这样的发现,你们的发现真是太精彩,来,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一下。那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来的。

  生2: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有的小组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而这个小组同学还对它进行测量,说明他们有很严谨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再一次给他们鼓鼓掌。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的演示。

  师:另外,顶点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8个顶点。(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交流中发现特征,沟通联系和区别,说的过程是数学名词,数学概念结合操作体验,通过汇报语言实现转化的过程,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由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长、宽、高。

  师:每个顶点上都有几条棱相交?

  生:每个顶点有3条棱相交。

  师:我们把相交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是长方体的现下面也叫底面,我们通常把底面上较长的棱中做长方体的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长方体的宽,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长方体的高。

  (电脑演示)

  师:下面长们来进行一个快速抢答,注意看老师摸到的是长方体的长、宽、还是高。

  (注意纠正不对的同学)(学生纠正)

  师:它也是长,因为它和长是相对的,互相平行的,属于同一组,所以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交换位置再说一说)

  师:长方体的长、宽、高会随关它摆放的位置不同发生改变。

  (三)巩固应用:

  1、判断。(题略)

  2、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长和宽是多少。

  3、做灯笼,把所需要的木条和纸的数记录下来。

  (四)教学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面棱顶点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个数长方体6所有的面都是长方开,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1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8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认识》第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互为关系的辨析(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的双方互相的关系表示为例,辨析互为关系)

  2、小结互为关系,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回顾学过学过的几类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2、揭示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别(给下面算式分类,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课本P5例1)

  4、学生自我分类,小组讨论分类结果,完善分类。

  5、辨析整除的意义,自学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议一议,辨明因数与倍数。

  6、全班交流,选择分类后的算式,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5下面的“做一做”(独立说、组内互相说、全班交流说) (2)判断:课本P7 T5(1)

  (二)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1、自学课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求法。

  2、组内讨论因数与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倍数。 3、全班交流上面组内交流的知识点,适时辅导,各自完善。 4、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二T1(独立练习、组内交流完善、选择性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T5(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总结与分享

  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下面是某一地区的平面图。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

  3、( )和( )在同一行上。

  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

  (1)独立完成解答。

  (2)集体评讲。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x,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

  (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

  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

  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

  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

  第一个怎么变化的?

  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

  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

  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

  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2,是怎样前进的?

  三、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数学广角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 .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准备:磁性黑板,磁性教具

  教学流程:

  xx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打电话通知。)

  对,打电话通知是一种快捷的方法,但是打电话也是有学问的,那么打电话里有哪些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打电话里的数学问题。(板书:打电话)

  二、探索比较

  1、假如通知一个队员要1分钟,每个队员都在家,那么15名队员都接到通知要多少时间?(15分钟)

  2、15分钟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老师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3、总结:这种方法怎么样?为什么会慢呢?(太慢了,老师一个人在通知,其他人在听候通知,费时,板书:费时)那么有比较快的办法吗?(分组通知)

  4、猜猜看,你觉得分为几组通知可能比较快?(学生可能会说三组、四组、五组等)下面大家就在小组合作完成,摆出你们认为比较快的方案。(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5、汇报结果。

  6、和逐个通知比,分组通知如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组长在同时打)

  7、有没有最优的方案的呢?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了解情况。最后汇报交流。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总人数:2、4、8、16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特点,请你回忆一下,回答下面的问题。(课件第2张)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

  在我们的身边,除了许多长方体的物体,还有许多是正方体。(课件第3张)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积木、礼品盒等,这些都是正方体。

  你还能说出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呢?

  生举例说。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仔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体,你发现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1)小组合作:

  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课件第6张)

  生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生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2.总结正方体的特点。(课件第7张)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面完全相同。

  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

  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观察实物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课件第8、9张)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是长方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4.列表比较一下:(课件第10、11张)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课件第12张)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也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特殊在哪里?

  生2:正方体可以看做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你会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6.小结:(出示课件第13张)

  (1)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3)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能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7.做一做:(课件第14张)

  小组活动:小组同学配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并思考: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

  8.答案揭晓:(课件第15张)

  (1)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如下图:

  (2)用12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搭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课件第16张)

  第一种摆法: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2cm,宽是1cm,高是1cm。

  第二种摆法:(课件第17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cm,宽是2cm,高是1cm。

  第三种摆法:(课件第18张)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1cm,高是3cm。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为下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好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课件第19张)

  搭一个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搭成的长方体其实就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到智慧乐园挑战一下自己吧!有没有信心呢?

  1.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有几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课件第20张)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有6个面的形状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

  本题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体的特点,知道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6个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课件第21张)

  正方体12条棱相等,棱长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条棱的长度。

  72÷12=6(分米)

  答:它的棱长是6分米。

  (四)拓展提高。(课件第22、23、24张)

  用铁丝做一个底面周长是56厘米的正方体框架,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1)小组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说说你的思考过程。

  (2)汇报交流: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条棱的长度,再求12条棱的总长度。

  56÷4×12

  =14×12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3)底面周长就是4条棱长是总和,求12条棱长的总和,就是56厘米的3倍。

  56×(12÷4)

  =56×3

  =168(厘米)

  答:需要铁丝168厘米。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交流: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六)板书设计

  正方体

  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正方体的6个面是正方形,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4.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先回忆有关长方体的特点的有关知识,再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2~63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也有了合并、分割正方体、长方体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懂得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3、渗透有序思考和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最节约的包装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5×3×1(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教师准备设计记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包装图,这些包装盒有什么特点?(长方体)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包装有关的学问,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板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3、包装需要注意什么?(美观、大小、省料)

  4、还记得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板书公式)

  5、出示5×3×1的学具,学生计算表面积。

  二、小小设计师

  (一)两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想一想,怎样包装呢?(学生两人小组合作用两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方案,教师贴图。

  3、电脑显示介绍三个面:大面、中面、小面,再展出示三种包装方法图:上下(大面)重叠、前后(中面)重叠、左右(小面)重叠。

  4、观察拼成的大长方体与原来的两个小长方体,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没变?什么改变?(体积没变,表面积改变)

  5、猜一猜,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大面重叠,因为这样重叠的部分最多

  6、学生分组计算三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板书结论: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二)四块学具的包装方案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四块学具设计包装方案,并填写记录单。

  填实践统计表

  包装方案

  重叠面

  长(cm)

  宽(cm)

  高(cm)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方案六

  2、生汇报方案。

  3、电脑展示介绍六种包装方法图:单面重叠:3种——6个面,双面重叠:3种——8个面

  4、不计算,比一比那种包装方案最省料?6个大面重叠和4个大面与4个中面重叠可能最省料。

  5、引导理解比较的方法:除去4个大面,两个大面和4个小面比较,只需1个大面和2个小面比较,有可能相等,有可能大,也有可能小。

  6、学生分组计算可能的两种方案的表面积进行验证。

  7、观察讨论记录单上长宽高数据的规律,得出结论。(板书: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八块学具的包装方案,怎样最省材料?

  1、学生八人小组合作用八块学具设计最优包装方案。

  2、学生汇报并说设计理由。(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所用的包装纸越少。)

  三、课堂小结

  启发:通过这次包装设计,从节省包装材料出发,设计出最好的方案。你有什么发现?

  四、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同学们真棒,说得真好!包装问题应用在生活中可以节约包装纸,节省包装材料,省料问题在生活中的的运用就更多了,做服装的时候精心设计节省布料,可以多做衣服,使用节能灯,可以节约用电……省料问题在生活中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创造利润……当今社会提倡节约,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五、大胆尝试

  12个旺旺牛奶盒的包装方案,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接口处按300cm2计算)

  六、板书设计

  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重叠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纸越少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地14-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借助分类思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和合数,并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在百数表中正确找出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方法推导出奇数加奇数的和是偶数,奇数加偶数的和是奇数,偶数加偶数的和还是偶数的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感悟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同时注意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掌握“阅读理解题意-分析解答-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区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教具: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小黑板出示)1-20的各数中,看到者需数字你能想到最近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1,3,5,7,9,11,13,15,17,19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是什么数?

  2,4,6,8,,10,12,14,16,18,20还是什么的倍数?

  5,10,15,20都是什么的倍数?

  3,6,9,12,15,18都是什么的倍数?

  10,20既是什么的倍数,也是什么的倍数?

  ………

  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说明你们做的太棒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可爱的数字,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二、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说明方法

  师:你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很有价值,怎么研究这些问题呢?先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以前研究数的方法,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该怎么做?

  我们一般是找一组数据,再观察,讨论,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2、小组合作研究

  科学的论证都来自于实践,下面就请同学们以1-20这些数入手来共同研究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提示:

  找出这些数的因数有哪些?

  仔细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会有什么发现?

  根据因数的个数把这20个数进行分类,小组交流。

  3、老师巡视合作情况,点名学生汇报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11的因数有(1,11)

  12的因数有(1,2,3,4,6,12)

  13的因数有(1,13)

  14的因数有(1,2,7,14)

  15的因数有(1,3,5,15)

  16的因数有(1,2,4,8,16)

  17的因数有(1,17)

  18的因数有(1,2,3,6,9,18)

  19的因数有(1,19)

  20的因数有(1,2,4,5,10,20)

  前面我们根据什么,就把自然数分为了哪两种数?

  而现在我们找的是1至20里的什么数呢?

  我们又可以根据什么数的个数,又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呢?

  第一类是只有一个因数的:1

  第二类是有两个因数的:2,3,5,7,11,13,17,19。

  第三类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4,6,8,9,10,12,14,15,16,18,20。

  你们的发现特别有价值说明你们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下面还有哪个小组也这样分?

  4、总结概念

  像上面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也叫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就叫合数。

  哪1呢?

  1不符合质数的特征,也不符合合数的特征,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谁来说一说0属不属于上面三种里面的哪一种呢?

  师:0虽然是自然数。上面的三种是“除0以外的自然数,按它的因数个数来分”。而我们前面学因数和倍数时就特别说明,所研究的数是指非0自然数。0不属于我们研究的数,所以它都不属于三种里的任何一种。

  5、找百以内的质数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

  (2)点名说一说怎么找。

  (3)时引导学生找。

  (4)、请学生说说找的方法。

  6、师引领总结叙述:自然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按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三类,既质数、合数和1三类);如果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两类,既奇数和偶数两类)。下面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出示例2:奇数+奇数=什么数

  偶数+偶数=什么数

  奇数+偶数=什么数

  小组活动提示: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结果?

  (3)你的结论正确吗?你怎样证明?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从题目中谁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什么数和数什么相加,什么数和什么数相加,什么,看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可不可以举例子来说明呢?

  “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所采用的方法和刚开始上课时所用的方法一样,先找一组数据,找出其中的奇数和偶数,然后用其中的数据来证明就行了吧”。

  例、1,2,3,4,5,6,7。然后来证明。

  奇数+奇数=偶数(1+3=41+5=61+7=8)

  偶数+偶数=偶数(2+4=62+6=84+6=10)

  奇数+奇数=奇数(1+2=31+4=51+6=7)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那我们来在黑板上演示一下。

  还可以举一些大数试一试,如:235+123=358246+368=614123+248=371)得到的结论还是和上面一样。

  三、巩固练习

  1、请你来判断。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指数以外都是合数。()

  (4)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根据所给提示写电话号码

  师:你想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吗?

  它是最小的奇数()

  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3()

  它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它是10以内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它是10以内3的最大倍数()

  它是最小的合数()

  它是所有非0自然数的因数()

  它是从小到大排列的第五个自然数()

  它是10以内的自然数中相邻的合数,而且是第一个合数()

  它是10以内中3的最大倍数()

  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作业布置(课本练习四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

  2、质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来分的?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奇数偶数

  质数合数1

  自然数按什么来分而分为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又按什么来分又可以分为质数和合数、1呢?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重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的城市现正在创建卫生城市,每个居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引入新课: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便扔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呢?一般情况我们把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1.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问:从这个表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两三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能说说计算过程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纸张和废金属等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②观察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③思考方法:你能想办法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

  ④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⑤学生展示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会有化成小数计算、画图计算、先通分在计算等方法。

  (4)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方法都是要先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动态演示通分的过程。)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 = + = + =

  引导择优: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提问小结:谁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计算?

  2.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解决了纸张和废金属等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计算出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的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3)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首先应该怎么做?再怎么计算?

  三、深化应用

  1.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只解决了两个,剩下的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来解答吗?

  学生选择问题,独立解答问题后交流订正。

  2.完成书第95页做一做第1、2题。

  3.深化应用:练习二十四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2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2课时(练习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1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6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