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2022-05-16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比较2/7和5/7、2/3和2/9的大小

  分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二、引入新课

  怎样比较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例题讲解

  例1比较5/12和3/8的大小

  分析:(1)分母分子都不相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2)通分(12和8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比较27/15、25*/12和23/4的大小。

  2、练一练

  (1)比较1/2和2/5的大小

  (2)比较17/18、11/12和5/6的大小

  四、归纳

  1、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写出比较的结果。

  2、带分数比较大小,先看他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分数比较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分数部分。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 、 、 、 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3.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小朋友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多漂亮!这个小朋友搭了个长方体,每层搭7块,2层一共几块?4层呢?6层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评析: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既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

  请小朋友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块呢?(学生操作后汇报)

  2.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用连加法计算)

  3.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再全班交流)

  (2)能把表中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1×8=8

  2×8=16

  ……

  8×8=64

  3.尝试编口诀。

  你能看着这些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同桌试着说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说,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空一段板书: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5.寻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对答8的乘法口诀,提问: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他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同桌再互相背一背。)

  (2).你感觉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寻找方法。如: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用48+8=56,或者用8个8是64,再减8得56等。)

  (3)结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

  做第一组题。提问:计算3×8用什么口诀?再加一个8就是几个8?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不知道4×8等于几,只要记住三八二十四,再加一个8就是32。)继续完成第二、三组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一八得八,这句口诀只能计算1×8吗?还可以计算什么?你发现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完整板书设计如下:)

  1×8=88×1=8一八得八

  ………………

  8×8=64八八六十四

  师生、同桌进行对口令练习。分别说出口诀和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分别出示两幅画面)秋天,金黄的向日葵成熟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种植园收向日葵。看,他们干得多欢!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独立完成后说说想法。)

  [评析:看图提出数学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总结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2只螃蟹呢?你能编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3只螃蟹24条腿,……8只螃蟹64条腿。(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析:在儿歌中结束全课,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目标: 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读一读下面的速度

  80千米/时 45米/分 96千米/秒 140千米/时 2. 学生交流(做一做): 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步行绕一圈大约用( )分钟,你的步行速度大约是( )。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速度=路程÷时间)

  3.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跑得快(二)”。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对速度单位的读和写这个难点也进一步进行复习巩固)

  (二)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1. 出示媒体:

  (1)猎豹奔跑的速度是2250米/分,7分钟能跑多少路程?

  (2)绵羊奔跑的速度是3米/秒,跑774米需要多少时间?

  A、学生独立练习。

  B、反馈:口述数量关系及算式。

  C、小结: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 填表P11:

  路程

  376千米

  476米

  时间

  9秒

  2小时

  12分

  速度

  340米/秒

  8米/秒

  60米/分

  (1)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注意单位)你是怎样算的? (通过填表练习使学生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实际运用

  1. 填表:

  速度

  时间

  路程

  骑自行车

  9分

  1080米

  驾驶摩托车

  50米/秒

  500米

  人行走

  67米/分

  1小时

  2. 应用 (1)甲船4小时行驶80千米,乙船6小时行驶96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速度是2千米/分,是一辆公共汽车速度的4倍,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米/分?

  A. 学生独立练习

  B. 反馈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相关文章: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3篇05-15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1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4篇05-06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4篇)05-13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05-10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05-08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05-0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七篇05-14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6篇05-13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8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