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定位教学目标,找到教学切入点。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新数学读本》第四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P34、35《对称图形》。
2、关于对称图形的知识点分析、定位。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这课中出现的对称图形主要是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且是一个图形。用“对折”、“折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状一样”、“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为对称图形的内涵,需要学生初步了解,并且通过操作,对对称图形有一点直观性的了解。
3、教学目标
(1)经历多种感观、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
(2)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提高判断能力;
(3)经历拼、画、折、剪的操作,丰富学习方式,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4、教学重点: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
5、教学难点: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灵活地辨认对称图形。
6、了解本课内容的衔接与铺垫,找教学切入点。
一上《认识物体与图形》中认识基本图形,二上《图形小世界》中拼七巧板,平移与旋转、图形的分与和这些是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点阵画对称图又为后续点阵、面积等内容的学习进行了铺垫。
二、设计教法,预设学生学习过程。
(一)多种学习形式,认识对称图形。
1、直观演示法,感知对称图形特点。
2、动手拼一拼。解开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
3、点阵画图形,加深对称图形的认识。
(二)大眼睛找对称,学会判断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课外延伸,欣赏对称事物,感受对称美
(四)剪对称图形,运用对称图形特点,创造对称美。
三、实际教学,看学生实际学习反馈。
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一)图形超级变变变,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片断一
(注:学生对图形变化的过程很感兴趣,投入地观察,一直跟随着课件,发挥着想象力,同时又在积极思索着变身的窍门。)
学生:正方形对折,撕成两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在拼成大的长方形。(两个一样的图形拼图,这个变身的窍门就是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基本图形入手,向学生初次展现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段引入一方面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图形的分与和、平移与旋转方面的经验,经验是有层次性的,因人而异,所以学生学习的起点会不同,后续的学习和发展也会不同,在这里为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设定了自己的起点。另一方面图形平移、旋转、分、和,又为下一环节创设性的拼图作了铺垫。同时学生对图形的变化感兴趣,发挥想象力,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拼图的欲望。
(二)学生操作拼图,发现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
1、现在利用她们的窍门,请你也来变一变,从上面的图形中,选两个拼
一拼,你打算选哪些图形?学生操作。(图形在信封里,一组一个信封)
片断二:学生拼图的兴趣很浓,尽管只要求她们选两个图拼一拼,还是有不少学生拼了第二个、第三个图形,喜欢这样的动手操作,并运用了平移、旋转的知识努力拼出不一样的图形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2、学生展示作品。观察拼图。
片段三:展示拼图是那么地欢快,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同学,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在展示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拼法,然后努力想拼出不同的图形。
片断四:敏锐地捕捉到了图形形状有一样的事实,经过平移、旋转后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相同的图形。
这些图形你怎么拼的?(选择一样的图形,
对起来拼拼,对折,大小、形状一样。)这里都是这样的图形吗?(拿掉不同类的)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可以叫它(对称图形),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对折重合、上下左右图形一样等)(课件出示“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儿,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他。
通过前一环节中所得的关于对称图形的认识,来拼一拼,材料来源——做与说、书上习题第3题,由于图形有难有易,故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先估计自己的能力,分层操作,选择图形拼接,展示拼图。通过学生说拼法,感知图形左右、上下一样大等。解开对称图形的基本事实,将对称图形正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的对称图形的内涵。
(三)点阵画图形,加深对称图形的认识。
1、出示点阵,出现半棵松树,这是什么?(树)怎样可以证明是树?(画出另一半),你准备怎么画?(对折画,画点,连连起来等)
片断五:学生感知了点的位置是根据左边已有的点与折痕的关系得到的,点和点连成线,形成面,左右形状是一样的。
2、学生动手画第二幅(鱼)。展示有问题的作业,分析原因。
通过画对称图形,让学生了解很多对称图形来自与生活中的对称事物,把生活中的对称事物画在纸上,就能得到对称图形。
(四)大眼睛找对称,学会判断对称图形的方法。
1、大眼睛找对称,说说是不是对称图形
片断六:在判断中,关于对折产生了疑问,竖的对折是对称了,横的对折却不是对称,怎么办?带着这个疑惑,动手折一折,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有一种对折是对称的,他就是对称图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只要看它们对折后是否能够重合,能够重合的就是对称图形。利用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判断对称图形。
(五)课外延伸,欣赏对称事物,感受对称美。
欣赏生活中的对称事物。(建筑、剪纸、脸谱、飞机、风筝、蝴蝶等)
片断七:经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判断对称图形了,能感知对折的折痕,同时被美丽的对称事物所感染,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可以很有意境、是一种感官上的享受。
美丽的对称图形,除了欣赏还可以装饰环境,大家一起设计或收集一些对称图形,来装点我们的教室,好吗?(有学生马上提议剪一剪)
(六)剪对称图形,运用对称图形特点,创造对称美。
有什么办法能制作一个对称图形呢?我们要制作一颗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对折画半棵树,我直接画就行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剪自己喜爱的图形。创造对称美。
作业反馈:课堂作业本p26第一题,判断16个对称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全对有4名占,错1个有4名占,错2个有5名,错3个有5名,错3个及以下的占69.23%;错4个有3名占11.54%,错5个有3名占11.54%,错7个、9个的各一名占3.85%。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二、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使学生从“分香蕉”的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会将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小棒20根、投影仪、课件等。
三、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投入地学习。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两点
1、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点,但有不全面,根据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除法算式的意义、读法等,我决定大胆放手让学生来说出新课的内容,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点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师:你们瞧,这两只小猴皱着眉头正在发愁呢!猜猜它们是为什么事发愁?(学生自由猜一下)对啊,它们正在为分面前的香蕉发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谁也不肯吃亏,想分的公平一些,你们说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有了生活经验,既喜欢,又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厚。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请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说一说吗?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来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过程和结果又怎么说呢?独立分——同桌互相说。 (3)、你还会把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几份?独立分——自己轻轻说——全班交流
2、认识新朋友
(1)、师: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知道怎么写吗? 12÷2=6(根),12、2、6分别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说说它各部分的含义吗? 下面的几种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请你写在本子上。
(3)、观察这几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这几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谁能来当小老师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帮猴子分香焦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活动中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掌握了平均分与除法算式的关系,并会读、写除法算式,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游戏:闯关 师:你们帮小猴解决了烦恼,他们非常感谢你们呢!想邀请你们和它们一起去闯智力关,你们愿意去吗? 1、看图列式(课件)。 2、说一说,分一分。(看课件说,在练习纸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15÷3=( ) 20÷4=( ) [设计意图]:创设了“闯关”这个游戏,让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应用。说一说、分一分这题是看算式让孩子分图,是个逆向思维,有一定的难度,激起孩子的挑战欲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机动)
2、排座位:马上就要召开校运动会了,准备邀请18位二年级的家长来观看,校长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给我们班去完成,你认为座位怎么排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2 ÷ 2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12 ÷ 3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商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的第二例题和第三例题内容。
2、教材分析:
《猜一猜》这一教学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再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的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接着由两样物品到三样物品,使学生都再次体验推理的过程,重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推理的过程。
三、说学法
《猜一猜》这种类型的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节感兴趣的课,新鲜的课,为了能更好的在一节课当中帮助学生认识简单推理的逻辑性,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内容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激趣引入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两个小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诙层次: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习得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两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我设计猜书的情境,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给出两个条件的猜测游戏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
同时在学生讲清两种猜的思路之后,在这一层次中最后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我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猜三样转化为猜两样来做。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层次:巩固拓展
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在巩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学得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学生得语言训练却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导训练学生能够完整说出推理过程还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凌河区洛阳小学的参赛教师王微,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分、秒”中的起始课《我们赢了》。
本节课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三年级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钟表,还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处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起时间观念。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会正确的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理解1时=60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拨表的过程中,发现钟表的运作规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课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概念,二年级的学生对此比较模糊,不容易理解,很难建立起量化的时间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1时=60分,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了FLASH课件,利用它的形象直观这一特点来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时间的知识,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教材以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考虑到这一情境离学生的学习需要比较远,学生对于这一情境也比较陌生。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我设计了用玩自制的圆盘跳格棋这一游戏导入新课。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玩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把我们平时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自制的教具。通过玩跳格棋认识了大格、小格。知道了棋盘中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播放教学片段)正是由于组织了这样的一个游戏,学生在玩棋中经历了时针与分针的行走过程,因此对钟面上大格与小格的关系体会十分深刻,在学习关于钟面的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会把刚刚体会到的知识迁移过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每次走棋的提示均是有一定目的的。在实际教学时如果采用投骰子则无法控制每次走棋的提示,只能通过课件的预先设计才能实现。游戏结束后利用棋盘和钟面的相似点,用课件演示出由棋盘转化来的钟面引导学生观察,上面还缺少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依次出示钟面上的数字、时针、分针。
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在这里我设计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件呈现动态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形象直观的优势,利用Flash课件演示1时=60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整个过程是这样的:(播放教学片段)由于flash动画直观形象的将分针和时针行走的轨迹显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观察出时针与分针的走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在教学“准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这一环节时,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真实的钟表结合使用,学生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读一读”、“写一写”、“拨一拨”等操作活动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节课,在“数学来源于生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操作、多活动,将学习的自主权充分放手给学生,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使知识教育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真正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实践中获得厚实的感性经验。实现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结论建立在动态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之上。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 “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学具准备:
小棒,乘法转盘。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
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二、实践操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师生对口练
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
,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
(2)乘法转盘
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5×3=15 三五十五
6×3=18 三六十八
7×3=21 三七二十一
8×3=24 三八二十四
9×3=27 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以及初步学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样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知需要,更有利于教学。教材先通过例题教学,利用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想到“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五十三”从而教学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再通过“试一试”练习一个一个地数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为学生认识更大数的积累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探索并掌握相应四则计算的方法
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数的含义,能认、读、写这些数,能识别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培养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
对于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计数器。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所以在本节课教学的方法和学法上先让学生通过数数游戏,既为本节课的课题做铺垫,又增加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数小方块的过程中,逐步能认、读、写几百几十几的数,并掌握数的组成。另外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数数更能够直观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三、教学策略及
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活动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
1、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改变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本课开始,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首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通过数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感知十进制的计数方法。第二道习题是先让学生说一说下面各个数的组成,进一步明确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2、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对于数学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构建学生的认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分成了2个大环节。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练习题的设计不仅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够反馈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我选择了课本想想做做第1、4题。第一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的组成。第四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是不一样的。在最后一题的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综合能力。
4、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最后我又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学生的
总之,本节课由“游戏引入,唤起旧知。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情景引入
1、计算比赛
(1)男生和女生比赛,比一比哪队算的又对又快.
(2)小组内交流.
2、看图列式(12页练习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填写.
3、完成13页练习3题)
(1)都有哪些人来买票,你还知道什么?(说图意)
(2)你想帮助笑笑买给谁票?应收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3)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汇报.
5、完成课本13页练习4题。
6、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乘法口诀的历史:学生读收集的资料.
2、教学 例题
看图用乘法口诀计算叶子的总数.
3、学习例2.小熊数图形个数是5个5个数的,你能帮它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图形的总个数吗?
4、二年一班老师带领8名同学去公园游玩,每张门票6元,超过6人每张门票5元,你能老师用一个乘法口诀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
5、学生自学例4.明明家住在五楼,他每上一层楼要上8个台阶,你知道明明从一楼到家要走多少个台阶吗?
6、全班交流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每支铅笔5角钱,红红要买4支铅笔要用多少钱?买9支呢?用乘法口诀计算.
2、判断题:
(1)每公斤苹果5元,买3公斤苹果用的钱数为5×3=15(元) ( )
(2)5个5的和是20.( )
(3)2个5加上7个5的和是55.( )
(4)6个5减去1个5是5个5,用乘法表示是:5×5.( )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