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翠鸟》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鸟儿”中第一课。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鲜艳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 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序地进行描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和它行动十分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翠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基本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教学重难点: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
教具准备:翠鸟图片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为中心,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探究、合作学习。通过直观教学法,用翠鸟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朗读体会法,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翠鸟捕食时目光锐利、动作敏捷。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法
以思想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引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任务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从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你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小组内交流
结合昨晚预习作业,现在小组内交流。
(四)班级展示
1、翠鸟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学生看图观察,体会作者先概括后具体,并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2、翠鸟目光锐利、动作敏捷。
抓住2小节中“疾飞”、“一眨眼”,说明翠鸟飞行速度快。3小节“机灵”、“难以逃脱”来说明翠鸟目光敏捷。“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说明翠鸟动作敏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自然段。
3、住处 陡峭的石壁上的石洞里
抓住“老渔翁”的话体会作者由“愿望---失望---希望”体会作者爱鸟的心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六)、小练笔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翠鸟
外形 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活动 目光敏锐 动作敏捷
住处 陡峭的石壁上 (愿望----失望----希望)
说课稿 篇2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法》。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们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们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为了使学生们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们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们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针对六年级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 + + =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试着来说一说。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 + + = =
第二种 ×4= + + + = = 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由于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因此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小心,别伤着。我将从以下七部分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模式;四、教学设计;五、板书设计;六、课堂评价;七、资源开发。
一.教材分析:
首先,依据课标的要求,我将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情感与态度上要求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行为与习惯上要求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知识与技能上要求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过程与方法上要求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本册书分为三个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走进大自然,健康生活每一天,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中的第三个主题。这一主题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展开,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从而使学生懂得避免意外伤害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一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一课的知识和学生平时的生活结合紧密,很适合低段学生进行学习,可以让一年级的小同学从小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根据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讲解,身边有哪些危险,怎样预防受伤,受伤之后怎么办,根据我的三个教学分支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3.受伤后,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学会处理简单意外伤害事故的方法。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为重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2.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难点:思考哪些同学的日常行为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本册书本主题中学习 到了如何保护牙齿、如何防止眼睛受伤,对意外伤害有了一定了解,此外由于家中父母长辈的教导学生已有预防受伤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本节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跃,自觉性较差,生活经验有限,所以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我在整节课上设置了经验交流、情景表演等多种学生们喜欢的教学环节,力求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当的引导学生,达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
践行真实课堂 —— 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和“三真”、“三实”、“一及时”教学理念我校的新授课教学模式为: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达标测试、课堂小结。结合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品生课特点我校品生新授课模式为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观察分析 ,合作探究指导行为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总结延伸;
四.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时间预设为: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8’;观察分析 ,合作探究 15’;指导行为 ,掌握方法 10’;巩固练习 ,总结延伸 7’。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学习知识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我首先(出示课件:学校学生课间活动时不小心受伤的录像)通过这一情景的展示,让学生回顾自己不小心受伤的经历,并且让同组的小朋友互相讲一讲自己受伤的经历,教师及时引导,由于我们缺乏安全意识,或者意外事故的发生,稍不注意就要受伤,受伤之后不仅自己感觉很(痛),还会让爸爸妈妈(担心、着急、心痛、花很多钱……),既然这样,你想对自己或其他小朋友说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后。这时,教师就出示课题:《小心,别伤着》。
(二)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生动的动画情景出示教材范例,迅速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找一找”“演一演”“说一说”来展开教学。找――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演――受伤的情景;说――身边还有哪些危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本环节教师抓住一年级小朋友表现欲强的特点,通过找周围存在的各种危险,演受伤的情景,说身边还有哪些危险情况,怎样才能避免伤害,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同时运用小组讨论,相互说一说如何避免这些伤害,结合身边的实际,个人经历说一说,让大家共同探讨,这也体现我校模式下的“真思考,真合作”
(三) 指导行为 ,掌握方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创设情景,(课件出示:破手指插图)请学生说一说手指划破了怎么办?并认认老师课前准备的有关药品,让学生从开放的途径获取知识,课上让学生自带的处理小伤口的药品练习处理小伤口的方法,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
1.如果流鼻血了 怎么办?
2.如果扭伤了怎么办?
3.小红被小狗咬伤了怎么办?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去感受、去研究。本环节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集中处理常见伤害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 巩固练习, 总结延伸: 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课后,咱们来开展一个“我来给你提个醒”的活动,以后,发现谁的做法会给自己或别人,造成危险,咱们就马上提醒他——“小心,别伤着”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健康生活每一天!
随后进行相关的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今天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让同学根据三根分支展开思考,从身边有哪些危险、怎样预防受伤、受伤之后怎样做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思考”。
六.课堂评价:
对于新课标中关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落实,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小组的优势,小组间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将身边易发生的危险,危险发生后的处理意见等一一道来,在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处理意外受伤的时候,采用生生评价,学生间评价其处理方法是否合理,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在学生大胆发言时采用师生评价,由老师点评学生方法是否合理并给与指导。此外我有一个家庭作业,填写家庭反馈表,回家和家长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家长给与意见和评价,最后小组发言,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知识学的如何,是否掌握,体现学生自评。
七.资源开发:
对于本课,我充分最大限度利用校内资源,合理开发课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为课本插图,班级活动,我们的班级情景剧,教室文化,我校的安全提示牌。课外资源包括网络资源,我们的网络视频,家庭资源,家中发现的存在危险的事物。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捉迷藏的昆虫》。以下是我对该活动的分析:
设计意图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中班幼儿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动物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在《有趣的昆虫》主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昆虫”的活动。一方面让幼儿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
说教材
(一)目标定位:根据《纲要》指导和活动的内容,结合中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一些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情感目标: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3)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
本着建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原理以及方法。重点的依据:只有了解保护色的原理以及方法才能帮助幼儿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教学难点: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难点的依据:保护色是较抽象的概念;幼儿没有利用保护色、伪装等方法进行自我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幼儿能够达到本活动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了解一些昆虫的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了。激发幼儿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基于本活动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幼儿通过捉迷藏的游戏,找找藏起来的昆虫,从这种游戏情景中获取知识。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集体讨论法:针对观察发现“不容易找到的昆虫”提出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认识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原因。促使幼儿在学习中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幼儿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本次活动中指导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1、自主探究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产生了兴趣。
2、分析归纳法:当幼儿对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部分昆虫不容易被发现,讨论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的原因。进一步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隐藏自己可以预防敌人的攻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该活动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交流讨论——操作体验——本领迁徙——活动延伸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和昆虫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并寻找哪些昆虫藏起来了,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交流讨论:告诉幼儿还有一些昆虫没有找到。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发现,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方法以及原因。激发幼儿的积极思考的愿望。产生了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操作体验:让幼儿在了解保护色的基础上,根据“保护色”的方法为一些昆虫寻找合适隐藏的地方。通过操作体验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
4、本领迁徙:通过图片,了解人类也会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
5、体验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通过了解一些昆虫、人类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与教师同伴之间玩捉迷藏的游戏中体验自我保护的快乐。
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保护色”来进行。本次活动,我根据中班幼儿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幼儿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教学反思:
纵观本次活动,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目标层层递进地展开。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从幼儿的参与情况及其反应来看,本次活动设定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幼儿也都能达到预设目标。这个活动所传授的知识点,由于幼儿平时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他们比较感兴趣;另外活动中课件的制作、电脑的使用,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整个活动从头到尾,幼儿的参与性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再次利用游戏将本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提升,并与开头的游戏相呼应,使幼儿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下达到了预设目标要求。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当然,在活动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活动过程中,我总是急切地想告诉幼儿答案,没有让幼儿尽情地回答;环节设计方面,感觉还是不够新颖,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继续完善。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分数到分式” 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八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式的概念与整式是紧密相联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运用和巩固。学生掌握了分式的意义后,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是以分数为基础,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从对式的认识从整式扩展到有理式。学好本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速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不够高.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让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分式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有理式是不是分式。
(2) 技能目标:掌握“如果分式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如果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会推断分式的分母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3) 能力目标:学习观察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4) 情感目标:通过类比学习分式的的意义,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分式无意义、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运用启发类比的教学方法,带着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知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类比归纳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认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下面这样几个环节
1.复习回顾,以旧探新,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教师先问学生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整式,并从中找出不是整式的式子备用。
复习:下列式子那些是整式?那些不是整式?
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看以下两个问题。
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 cm2,长为7 cm,宽应为 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 cm.
(2)把体积为200 cm3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 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把体积为V 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
学生通过运算、比较,可以发现是一种新的代数式。教师介绍这种新的代数式,我们称它为“分式”,从而引出课题“从分数到分式”。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归纳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即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或“”来表示,如果两个代数式A,B相除我们也可以用“A÷B”或“”来表示。
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如:分母中都含有字母,都是分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刺激学生复习和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选择能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识,将新知识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以组织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的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通过比较概括,是新旧知识相联系,通过启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分式的概念先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使学生对反映新知识内容的文字、符号先有一个表层的认识。)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到分式的概念后,紧接着教师给出:
练习: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通过对分式的概念的理解,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观察感知,启发引导,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在掌握了分式的概念以后,教师通过“要分数有意义,只要使分母不为零”让学生很自然得过渡到“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即可的思想。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例1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再给学生机会练习
练习: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讲到这里,教师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3、变式训练,讨论辨析,揭示内涵,深化概念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教师问学生:
若使分式的值为0,则对分式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要求?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只会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教师对此先不做评价,出示例题:
例2下列分式中,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教师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这样教师就能及时得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练习:
4.反思小结,自主评价,培养能力,激励奋进
一节课已进入尾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类比分数与分式的学习你认为本章将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1)分式的概念:两个整式A,B相除时,可以表示为的形式,如果分母B中含有字母,那么叫做分式。
(2)要分式有意义,也只要使分母不为零
(3)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分子的值为零;(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5.分层作业
(1)课本133页1、2、3.
(2)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负数?
伊宁县第四中学 葛吉凤
说课稿 篇6
《到太空去》是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根据单元目标“读课文圈划词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认识部首“弓字旁”。
字词教学的重点我放在了理解部分词语上,一是因为生字的学习已不是课堂学习的难点,二是本课出现的几个学术性词语比较难以理解。在理解词语的方法上,部分是采用讲解,个别是采用图片的方式或者是录音,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接触。
2、朗读课文能做到按标点正确停顿。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太空生活有趣的句子。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对太空的知识一般知道的都比较少而不全面,因此从图片入手展现太空的神秘,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太空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让学生精读课文3、4节,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与地球生活的截然不同。
3、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看宇航员叔叔升空的视频,结合课文内容跟随他们升空,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结合课前查询的知识,展开合理想象,说说自己还想知道在太空时的哪些有趣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科学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乘、活、引、具、态、卧、绳、否”;认识部首“弓字旁”。
2、朗读课文能做到按标点正确停顿。重点指导朗读描写太空生活有趣的句子,并能用直线划出有趣的原因的句子。
3、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展开合理想象,说说自己还想知道在太空中的哪些有趣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太空生活的有趣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图片出示:这是什么地方?你觉得那里怎么样?用一个词来说说。
2、揭示课题:33、到太空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要求,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感受太空中的生活。
2、交流,小节并板书:有趣。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
(2)学习生字:“乘”、“活”。
(3)齐读第二节。
2、学习三、四小节。
(1)太空生活有趣在哪里呢?仔细读读课文3、4小节。
(2)找到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大声读一读。
(3)交流并指导朗读。
餐具:
餐具都要做成有磁性的,吸在铁做的桌子上,不然,碗、盘、勺都会飞走。
a、指名读, 说说什么有趣? 板书“餐具”。 (学习“具”)
b、太空中的餐具与地球上的餐具有什么不同?(生答:有磁性)
c、齐读。
食物:
食物要做成糊状或者装在牙膏管里挤出来吃。不然,米饭会一粒一粒飞起来,杯子里的水也会变成一颗颗的小水珠到处飘浮。
a、指名读句子。(板书:食物)
b、你觉得太空中的食物有趣在哪里?(生:糊状 装在牙膏管里)
c、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句子。(男女生赛读。)
d、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宇航员叔叔们吃的食物呢?(观看视频画面)
原来,太空中的食物都是经过特殊包装处理的。真是太有趣了。
睡觉:
在太空中睡觉是最好玩的。不论是站、坐、卧、趴,甚至“拿大顶”,你都可以舒舒服服地安然入睡。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睡觉前必须用绳子把自己绑在一个地方,否则睡着后,身体就会在飞船里飘来飘去。
a 在太空中睡觉怎么样?
b、了解表示人的各种姿势的词。什么是“拿大顶”?(看图理解)
c、在太空中睡觉特别要注意什么?(生:用绳子绑)
d 理解“否则”。
e、适时指导朗读。
4、师小结并学习有趣的原因。
a、是啊,在太空中吃饭、睡觉都很有趣,和地球上的生活完全不同。那么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太空生活这么有趣吗?原因就藏在第三节中,让我们快速读读课文,找到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b、媒体出示句子:在太空中,由于摆脱了地球引力,处于失重状态,因此,任何东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飘浮起来。
指名读,学习“引”,理解“引力” 你知道引力是什么吗?一起来听听知识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媒体:知识老爷爷的话。
5、师生复述3——4节,你们看,正是因为摆脱了——,处于——,因此——所以——看着板书说。
(三)学习一、五小节。
1、过渡:课文第五小节
2、看宇航员升空的视频。
3、学习第一节再次感受太空中的奇妙。
4、齐读第一节
5、说说:如果有一天,你飞上了太空,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
(四)总结:
我们对太空的探索还刚刚只是个开始。更多有趣的事,要靠小朋友们慢慢去发现。
(五)巩固词语。
四、板书设计:
33、到太空去
餐具
有趣: 食物
睡觉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我是09中文班9号杨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下面我将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来讲解。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
《鱼游到了纸上》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在叙事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文本中的聋哑人身上却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使人心灵受到启示。因此,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年轻人勤奋、专注的品质。
下面我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识罢、徽、聋、哑四个生字。
2、 会写厂徽、咯噔、聋哑、花港、清澈等词语。
3、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青年人绘画时专注、勤奋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中体会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标有重点句子、插图的多媒体教学;音乐
二、说教法
教法选择
1、采用“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 、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创设对话情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与文本、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
学法指导
1、在质疑中探究。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深入,理解会更深刻。
2、在品读中体验情感,积累语言。学生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反复朗读,达到熟能成诵,积累语言。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词典理解本课生字词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提出颖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欣赏后,请生谈谈这几幅画画得怎样?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游到了纸上》。(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学生边听边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目的是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的主要内容。这样既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2、请同学们谈谈预习中提出了哪些问题?预设学生会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比如: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或者有一部分学生初步读懂了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前预习的收获,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三)、由疑入手,提炼研读专题
1、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将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如,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为什么说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先游到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2、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四)、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1. 默读后找到相关段落,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2.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引导理解“惊奇”后指导读好用小女孩赞叹的话。
b.细致的动作描写,
1)读过这一部分你体会到了什么(认真 细致 熟练 专注)
2)引读—他有时---有时---
出示使用工笔细描、速写手法画出的鱼的图片,让学生欣赏,体会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
3)配乐读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如果你在旁边观看,你会怎么赞叹?
(五)、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
2.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
交流第四自然段
1、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2、比较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 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4、、师: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静静地看鱼,他放弃过也从没有动摇过。
交流第八自然段
1、看这位青年画鱼的情境,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人,孩子,也有青年。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可是,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什么是融为一体?
2、有人认为他是一位聋哑人,没有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你认为呢?
他可以抬起头来看看周围人赞赏的目光
他可以打手语与大家交流吗
他可以自豪的举起自己的画 向大家炫耀吗?
可这些他都没有去做,他好像-----------
3、再读这段(8段) 指读
第十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教师小结:聋哑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观察鱼时出神入迷, 画鱼时与鱼融为一体,并且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所以他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六)、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1、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出一些词语,请你选择恰当的,把它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可以作词序调整,及加上一两字。
1)因为……所以…… 2)只有……才……
3)先……然后…… 4)即使……也……
5)哪怕……也……
2、小结:对!“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
(七)、延伸课外
1.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四、说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游到心里 游到纸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学段7—9年级“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一节《全面调查举例》的第一课时。它除了与下一节学习的抽样调查构成调查的两种方式之外,还为后面学习“数据的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打好了基础。
(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2)从提出问题,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得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3)能利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到学习效率。
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因为本章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一些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全面调查中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的全过程来突出重点。
前两个学段只要求学生会填表,没有自己设立调查问卷。而现在要求自己设计并使用表格,难度加大,故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根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设计表格整理数据。
七年级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但数据处理技能仍不强,尤其对根据调查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和用表格整理数据不习惯,所以对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搭设台阶,设计提问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加上七年级学生对获取数据的一般方法已有初步了解,性格又喜欢外露,所以我采用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在“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制成条形图和扇形图,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巩固练习、自我提升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小结归纳、自我反思
若想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在设计调查问卷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由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卷, 提示:设计的问卷要能够达到调查的目的即可。
(2)用实物投影展示同学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全班交流。
(3)师生共同交流,总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在此环节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明
2、在进行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先在组内进行统计,然后在进行全班统计,实际上组内统计的方法与全班统计的方法是一样的。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优势,由小组统计的结果很快统计出全班 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且避免了由于数据多而出现的错误
说明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中的EXCEL表格绘制统计图。
说明
(1)学生只需在EXCEL表格中输入类型、具体数据,选择插入图表,就能很快制作出 所需要的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比用尺子、圆规画图方便多了,喜欢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
(2) “描述数据”时,直接利用计算机这样既绕开了非本节的知识目标“画条形图、扇形图”又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优越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明
4、在描述数据的环节
(1)由统计图得出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由得出的信息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
数学的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预测的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在这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实际调查活动学习统计,是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调查活动也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前每个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在请同学们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汇报交流
说明
(1)这个问题是这些调查的题目都非常有意义的。且是
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老师提出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 高。
(2)在课上,同学们将调查好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并得出结论。全班共分为5组,每组调查的题目都不相同。题目如下
1、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平均完成作业的时间
2、调查全班同学每天吃早饭的情况
3、调查全班同学每天上学的方式
4、调查全班同学业余时间的爱好
5、调查全办同学喜欢球类的情况
(3)通过小组活动,小组代表通过平台向全班展示并发 言,(这是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4)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指导以后的生活、工作,这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意义重大!
自 我 反 思
1、在 全面调查举例”这节课中,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学生体会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感受,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做”数学,而非学数学的境界。
2、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整合课的学科味,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平台,一个认识工具,利用它来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突出了媒体使用的辅助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简单的用课件来包办代替板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敬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总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