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1-06-07 08:38: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 “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细胞的分化》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列举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情况

  本次出课的学生为高一二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初中,生物课本已对“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又刚学完“细胞的增殖”,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能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配合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生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层深化,逐层提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技能等学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图片和视频观察(多种细胞和人类胚胎的发育)----提出问题-----细胞的活动和个体的发育----得出结论(细胞分化的概念)-----从细胞分化的特点、原因、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申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过渡到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应用-----进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较-----引出干细胞的相关概念-------课堂小结------反馈练习和评价-----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说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归纳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针对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通过电脑多媒体以影像、动画等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用问题串的形式以问题引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到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另外在对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实例这一重、难点进行处理时,采用了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有针对性实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也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生物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生物表现出的生命现象源于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细胞。是学生继续学习后面单元内容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②、认识细胞结构,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

  ③、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

  积极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2、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

  难点:

  1、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三、说学生:

  (一)学生已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有能力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正值活泼好动的年龄,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班内学生每小组2人操作一台显微镜,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采取先提出疑问、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再比较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尝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学会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绘制生物图,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一)、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课前设计好《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实验报告单就好像学生生身边多了一位小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课前学生检查好材料用具)

  3、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摄像头、

  4、向学生提出几点实验课的要求:细心、爱心、责任、心信心、收获成功。(这里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下雪花、跳蚤等图片,带给学生一个美丽的、奇妙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跃跃欲试。

  进一步复习显微镜使用,知识的再现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铺垫。

  (三)、步步引导,合作探究。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学生在观察了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思考怎样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排序。分别叙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这样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师生共同解决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要点。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见(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来思考,这样就避免了束缚于教材的被动,激活了教材,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②教师适时点拨,解决问题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细心观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了解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找出与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制作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进而总结步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①细心观察,提出疑问。

  ②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四)、动手操作,细心规范

  1、布置任务:制作临时装片---对光——安放装片---观察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各组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开始自主动手实施探究。这时,作为教师,我在他们的实验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指导者,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尽量不去干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识。)

  (四)、展示交流,更进一步

  1、从班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装片,利用显微摄像头(数字显微镜)将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班内展示。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查找总结实验中不足之处,使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得弥补。

  (五)初步绘图,识别细胞

  新课标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展示完装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绘图的注意事项,尝试绘制细胞结构图,结合课本标注细胞结构名称。

  (六)盘点收获,知识升华

  1、给学生1分钟考虑,找2—3名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课后制作细胞模型,增强学生对细胞的立体认识。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如何观察却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并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绘图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实验,不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装片观察,而且学生也从未看到过细胞。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依据:能否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并绘制出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前提。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设疑质疑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复习巩固记忆步骤。直到能在脑中回放出各步为止。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让学生明确: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

  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明暗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较暗处点较密)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标注要尽量在左侧,标注要对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生物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导入

  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新授

  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3。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4。小结

  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1-04

生物圈说课稿11-04

单细胞生物说课稿11-0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11-02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说课稿11-02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11-02

寻找微生物说课稿11-02

生物的遗传说课稿11-0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11-02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说课稿11-04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2.种群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3.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解疑合探:

  在完成设疑自探的基础上,各小组学生围绕自探提纲,进行解疑合探,在学科组长的安排下有序尽心,对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并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强调补充,归纳,教师利用评分榜计分,尤其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要双倍加分。经过此过程基本完成教材中主干知识(完成“J”、 “S”型曲线及相关知识)

  质疑再探:

  给予学生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我采用了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直接解答,或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运用拓展: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我结合本节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遍题,在此环节中对及时编题,抢答者加分鼓励。

  四、全课总结:

  学科组长对此节课进行评价,评价出本节课的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及诺贝尔小组。

  五、教学反思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更好的完成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细胞的分化》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分子与细胞》必修模块中第6章第2节。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与核心,是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列举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建立在细胞分裂基础上的变化。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核全能性的具体应用——克隆技术又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热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为学习遗传、变异打下基础。同时,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

  学生情况

  本次出课的学生为高一二班学生。学生基础较差,但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初中,生物课本已对“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的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又刚学完“细胞的增殖”,所以对个体发育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关于分化的本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基因的表达,所以会比较抽象难懂;植物组织培养、动物克隆技术等知识,学生既无直观印象,也少有相关的信息储备。因此,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概念、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学好本节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能说明细胞的分化。能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 教学重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③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① 细胞分化的概念。

  ②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配合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逐步引导学生从生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层层深化,逐层提高。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表达交流技能等学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

  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导入新课---图片和视频观察(多种细胞和人类胚胎的发育)----提出问题-----细胞的活动和个体的发育----得出结论(细胞分化的概念)-----从细胞分化的特点、原因、意义三个方面进一步引申出细胞全能性---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过渡到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应用-----进一步利用全能性和分裂能力的比较-----引出干细胞的相关概念-------课堂小结------反馈练习和评价-----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说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利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归纳相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针对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通过电脑多媒体以影像、动画等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用问题串的形式以问题引发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到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另外在对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实例这一重、难点进行处理时,采用了举例—分析—归纳—总结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具体有针对性实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也能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生物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标:

  生物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第二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的实验。生物表现出的生命现象源于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进一步掌握制作和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出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细胞。是学生继续学习后面单元内容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②、认识细胞结构,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点。

  ③、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图。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仪器。

  积极参与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2、分析、归纳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

  难点:

  1、成功制作临时装片。

  三、说学生:

  (一)学生已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有能力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归纳总结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正值活泼好动的年龄,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三)、班内学生每小组2人操作一台显微镜,有利于培养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体验合作的快乐。

  四、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采取先提出疑问、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再比较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观察法、主动探究学习法、尝试操作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学习法。使学生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学会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绘制生物图,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设计:

  (一)、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课前设计好《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实验报告单就好像学生生身边多了一位小老师,及时提醒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课前学生检查好材料用具)

  3、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摄像头、

  4、向学生提出几点实验课的要求:细心、爱心、责任、心信心、收获成功。(这里既向学生提出了要求,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图片欣赏,激发热情

  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下雪花、跳蚤等图片,带给学生一个美丽的、奇妙的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跃跃欲试。

  进一步复习显微镜使用,知识的再现为接下来的观察做好铺垫。

  (三)、步步引导,合作探究。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学生在观察了教师课前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思考怎样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人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排序。分别叙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这样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师生共同解决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要点。

  ①探究交流,各抒己见(开启学生想象的空间,来思考,这样就避免了束缚于教材的被动,激活了教材,也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②教师适时点拨,解决问题

  2、制作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细心观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了解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找出与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制作的不同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进而总结步骤,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①细心观察,提出疑问。

  ②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四)、动手操作,细心规范

  1、布置任务:制作临时装片---对光——安放装片---观察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各组的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开始自主动手实施探究。这时,作为教师,我在他们的实验中只是充当了一个指导者,发现学生实验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尽量不去干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提高自主意识。)

  (四)、展示交流,更进一步

  1、从班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装片,利用显微摄像头(数字显微镜)将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在班内展示。同时用激励的语言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

  2、查找总结实验中不足之处,使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得弥补。

  (五)初步绘图,识别细胞

  新课标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以展示完装片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绘图的注意事项,尝试绘制细胞结构图,结合课本标注细胞结构名称。

  (六)盘点收获,知识升华

  1、给学生1分钟考虑,找2—3名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2、课后制作细胞模型,增强学生对细胞的立体认识。组织学生亲手制作模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如何观察却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并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绘图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实验,不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装片观察,而且学生也从未看到过细胞。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依据:能否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并绘制出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前提。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设疑质疑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复习巩固记忆步骤。直到能在脑中回放出各步为止。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让学生明确: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

  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明暗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较暗处点较密)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标注要尽量在左侧,标注要对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生物说课稿 篇5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通过学生活动揭示人类性别遗传的自然规律。当然从一个班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不够,不能科学地反映性别比。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提高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提高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导入

  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新授

  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3。课堂反馈,巩固提高: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B。雄蕊和雌蕊C。胚珠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3)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4。小结

  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说课稿 篇8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