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03 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三、学习方式

  1、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互相质疑、解疑,进行朗读评价。

  四、教学思路: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根据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1、联系生活经验,导入“风筝”。

  “谁愿意把自己放风筝的心情跟大家说说?” “放风筝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2、感受“憧憬”,体会读书。

  引导学生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做风筝

  (2)放风筝。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我们急切地盼望能找到它,让我们一起去找找风筝吧。”

  学生默读句子,提出疑问。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③学生连起来自由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小组内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3、引导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

  “故事的结尾没有说我们能不能找到那失去的风筝,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同学们,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了吗?我们仅仅是为了寻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小组交流。

  4、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我们在寻找幸福鸟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我们是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2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探索并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线段,主要学习线段的轴对称性,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后续画图形的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的基础,还是今后探究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的预备知识和方法指导。因此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线段是轴对称图形;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学会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的过程,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挑战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品尝发现的快乐,感受轴对称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线段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又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画轴对称图形的基础,加之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在几何图形和实践问题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难点是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解决实践问题。

  突破方式: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2、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认识水平,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基本的教学程序是:由“创设情境——活动探究——实践应用——课堂小结”四部分组成。在此程序中我将采用:情景与直观演示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三、提高能力说学法

  我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图例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以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导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分析出线段的对称轴特征,以及线段的对称轴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这一性质,以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四、优化组合说流程

  课前准备:透明纸片、三角板、量角器、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多媒体导入具有实际意义的轴对称现象。

  2.体验:用纸片展示线段,观察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本节课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由静止状态转入活动状态。)

  (二) 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概念(全体活动)

  1.动手操作:设计方案找线段的另一条对称轴。

  2.讨论:观察对称轴与线段的位置关系。

  3.明晰(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的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概念。

  引导探究:探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小组活动)。

  1.动手操作(投影展示步骤):

  (1)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上任取一点P;(2)连接PA,PB。

  2.讨论:在操作过程中,比较线段PA,PB。

  3.明晰(多媒体展示学生们的发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

  (设计意图:本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困难,以疑促思,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探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义及性质这一活动中来,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第一组:巩固训练

  填空:

  1.如图,若AO BO,EF AB,则直线EF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

  2.如图,已知直线CD垂直平分AB,则 , , 。

  3.如图,△ABC中,AD垂直平分边BC,AB=5,那么AC= 。

  (设计意图:这三道小题都是对刚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数学化语言的组织,让学生加深印象,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第二组:强化训练

  例1:如右图所示,△ABC中,BC=10,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点E、D,BE=6,求△BCE的周长。

  变式演习:

  1.已知:如图,在△ABC中,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

  于点D,交 AC于点E,AC=8 cm,△ABE的周长是14 cm,

  求:AB的长.

  2.如右图所示,直线MN和DE分别是线段 AB、BC的垂直平分线,

  它们交于P点,请问PA和 PC相等吗?为什么?

  解:连接BP

  ∵ MN垂直平分线段AB( 已知 )

  ∴ AP=BP ( )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和训练解题格式。)

  第三组:拓展延伸

  1.上罗中学和上罗一小计划在村公路上共同设一个心理咨询 中心,如图,A处是上罗中学,B处是上罗一小,直线L表示村公路,应在村公路L的何处设心理咨询中心,才能使心理咨询中心P到两校的长度相等?

  2.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已经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范围,为了让小朋友们能更方便的上学,上罗镇计划以三个村为一个范围建公立幼儿园,如图,A、B、C表示三个村的地理位置,问:幼儿园建在何处,才能使得到三个村的距离相等?请你作出幼儿园的位置(用P表示)。

  (设计意图:这组题是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设计的,设计为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当一会设计师,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本组题的教法是:组内讨论,各组推选一名上台展示。)

  (总设计意图:三组题型,从三个面,全方位的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讨论、提出质疑,并解决问题。教师从旁参与讨论,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鼓励他们提出疑问,鼓励他们团结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总结归纳,强化体系

  1、引导学生从这节课“学了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作业布置:练习题第2题、习题10.2第3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知识体系。)

  五、归纳总结说设计

  本节课设计以新课改理念出发,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的探索,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遵循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说课稿 篇3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以及摆一摆、解决问题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它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万以内数及亿以内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四、学情分析

  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因此,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学会十进制计数法,能认、读、写百以内的数,知道这写数的组成(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数的大小,能说出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注重的是将数的组成与数的计算建立起联系,让学生能结合现实情境,通过数的组成来进行口算。我个人认为本单元教学中要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十进制计数法;二是要重视数感的培养。

  五、教材编写特点

  1、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100以内数的认识涉及的十进制、位值制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妥善解决好这一矛盾,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教材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找到,而且品种多样。在呈现方式上,教材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图片、有表格、有实践活动、有游戏等。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

  为了使学生掌握数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教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如在数的组成、读书和写数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以及数学思考方法的获得。

  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六、单元教学建议

  1、抓住基本概念,切实掌握数的意义。

  如教学例4时教师可通过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来理解数位的意义:

  (1)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24,并说一说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接着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让学生明白:2个十在十位上用2个珠子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用4个珠子表示,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一,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然后借助计数器正确地读写24。

  2)可通过对比操作24和42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写完24后,可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拨珠表示42,在读写出来后,引导学生来对比24和42中的4和2各在什么位上?各表示什么意义?从而加深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2、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例9还是比较数的大小,只是一种模糊的比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把握教学。

  (1)先只出示金鱼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两之间进行比较。教学时可以先不出示三种金鱼的条数,直接用红金鱼和花金鱼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再用花金鱼和黑金鱼比较谁多谁少,从而得出红金鱼最多,黑金鱼最少。引导学生说出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红金鱼少得多;花金鱼比黑金鱼多一些,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2)再出示三种金鱼的条数,引导学生说出48比10多得多,10比48少得多,15比10多一些,10比15少一些,从而达到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

  3、用好直观化、结构化的学具。认识数离不开直观的学具。例如,例1中呈现的一堆“小棒”“第纳斯”木块等,直接用眼睛看不出是多少,但可以把这些学具“结构化”:10根一捆、10个一列,强调“十进制”,这样的直观“结构化”的学具就能使学生一眼看出小棒的数量,感受“十进制”。

  4、切实组织好实践活动。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

  七、分课时说教学重难点

  “数数、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难点是体会十进位值制。教学中通过操作、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100以内数的意义。“读数、写数”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会读写任意两位数,难点是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教学中可以通过摆小棒、拨珠子等活动,沟通小棒与计数器的关系,使学生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部分知识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难点是能灵活运用百数图中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计数器、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说课稿 篇4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教材首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比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自主的探索,进行抽象数的比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逐步体会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对学生来说,能抽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集体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为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方面的重要内容,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对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的初步认识,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

  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在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的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的判定》。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从教材地位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逐一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个特殊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指明了方向。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猜想,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后归纳证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以后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数学理念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新知识的接受方面学生还有一些优势,本节课根据这些特点适当的进行了难度的设计和环节上的考虑。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对判定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自己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标理念, 我从四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二)过程方法:经历利用菱形的定义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根据菱形的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判定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菱形判定过程的反思,获得灵活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运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素养,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菱形的判定方法而展开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菱形的有关对角线的判定定理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转动,当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垂直时,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在探索菱形的另一个判定定理时,让学生根据它的特殊点去猜想边之间满足的关系,从而得出定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说教法

  教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学法: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体会到探究——发现——归纳——验证的学习方式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

  活动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首先,复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学生对菱形再认识,尤其对菱形的特殊性质的认识。通过教师恰当设疑并进一步讲授,明确菱形的第一种判定方法,直接引入了活动主题。同时,引出课题——菱形还其它的判定方法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2、尝试发现,探索新知

  让学生真实经历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架,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四边形总是平行四边形,并口头完成证明。学生继续转动木条,探究木条具备怎样的条件就可变为菱形,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学生代表上台对猜想(即当木条互相垂直时,四边形为菱形)加以论证。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体会到探究——发现——归纳——验证的学习方式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

  思考过程,加强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菱形的判定定理: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学生的猜想意识,感受直观操作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论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逻辑推理的必要性,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A活动3、自主分析,深入探究

  例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

  DBAB=5,AO=4,BO=3,求证:□ABCD是菱形。 O

  学生分析题意,通过交流,明确解体思路。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判断方法,指导学生完成论证,并规范证明。 C设计意图:从简单问题出发,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掌握菱形的第二种判别方法的应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活动4、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三个判定方法

  先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AD,然后分别以B、D为圆心,AB为半径画弧,得到两弧的交点C,连接BC、CD,就得到了一个四边形,提问:观察画图的过程,你能说明得到的四边形为什么是菱形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后,展开讨论,共同寻求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的原因。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指导学生探究。学生代表发言,指出该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即有两组对边相等,它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根据菱形定义即可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得出从一般的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完成几何论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从直观操作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使探究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通过说明理由,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菱形的定义,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本活动进一步体现了实验几何和论证几何的有机结合。

  活动5、菱形第三个判定方法的应用

  如图,顺次连接矩形ABCD各边的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

  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证明的思路。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添加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一道范例题,学生在

  做题之后,进一步掌握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这一判定方法。

  既巩固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和矩形的性质,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活动6、反馈练习,夯实基础 几道简单的判断题和填空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学生课堂练习,然后上台演示自

  己的答案,并与同伴交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思考和练习时间,加深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达到及时查漏补缺的效果。

  活动6:小结评价,畅谈收获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鼓励学生从三个方面总结。知识点、易错点以及数学思考。

  活动7:布置作业 学以致用

  留分层作业,适当加点难度。通过基础作业巩固所学知识,通过选作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发展空间。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主要体现板书的示范性、规律性、科学性、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大屏幕辅助的同时,体现学习的快乐并体现本节课的精华。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课堂生成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把教师的作用准确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课后作业:教科书第100页练习题第2、3题。

【【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四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4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9.【热门】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