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教材说明。
《青蛙卖泥塘》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课文向孩子们传达了保护环境,用双手改造环境的绿色思想。《青蛙卖泥塘》讲述的就是青蛙如何听取小动物们的建议在泥塘周围栽了树,种了花,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在不知不觉中,以前的烂泥塘被青蛙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成了一个美好、舒适的住所。看到这样美好的环境,青蛙就不再卖泥塘了。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中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童话故事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习生字词,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内容,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泥塘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重点为: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致了解青蛙没有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教学难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青蛙不再卖掉泥塘的原因,感受泥塘发生的变化,从而感悟到通过我们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
说学情: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对于语言也有了一些积累,在形象思维依然丰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正逐渐形成,开始为跨向下一个年级段――中年级做着各种知识、情感、能力的准备。那么,在这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除了继续以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为重点外,要加强阅读教学的研究,把朗读训练和词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品词析句中体验语文的魅力,让学生习得必要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运用等各种语文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语段阅读,都尽量教授并适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在愉快、分享中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说教法:
1、创设情景,游戏激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开课用小青蛙将孩子们情景带入,然后在黑板上通过图片、简笔画逐步丰满不断变化的泥塘。识字教学时,由于考虑到识字很枯燥,我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为分好组的字娃娃起组名的方法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整节课我力争让孩子们快乐识字,轻松阅读。
2、读中有悟,习得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个灵动的课堂,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都应该让孩子们在学、练的过程中习得一定的方法。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悟得规律,如在识字过程中找到今天所学生字读音上具有相同点的地方,又如在交流识字途径的过程中发现生活处处可以识字的窍门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运用课件,整合资源。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设计制作了简单实用的课件,适当的动画、精美的画面,试图为本课的童话色彩增加一笔亮色,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直观的感知途径。
说过程:
由于是《青蛙卖泥塘》,故事具有承接性,因此我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理清内容→重点学文,感受变化→学写生字,交流评议。具体过程如下。
一、初读课文。青蛙卖泥塘的故事很有趣了,想读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难读的字读完课文后多读几遍。(课件出示生字)
2、检查生字读音。
3、记忆生字。
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检查读词。
5、读通句子,不要添字掉字,读出节奏。
6、整体读课文,做到通顺流畅。
识记生字是二年级阅读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我在这一部分浓墨重彩,用各种方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识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再由句到篇,层层落实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初读文,学生字落到实处。
三、快速阅读,理清课文内容。
在青蛙买泥塘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小动物给青蛙提出了建议?
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在向孩子们灌输整体感知,理清线索的观念,同时也是对多次读文的一次从形式到内容的考察。
四、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野鸭告诉青蛙,泥塘里的水太少了,那么青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自由朗读课文,分别画出想和做的句子。
2、指名朗读,重点指导青蛙是怎样做的(引水),感悟青蛙引水的不容易。
3、小青蛙种了草,引来水,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青蛙又听取了其它小动物的建议,泥塘又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说课稿 篇2
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它与孩子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看的书、 画画用的绘画纸、手工纸、卫生纸、餐巾纸、各种食品包装纸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纸的产生来源,感受纸的特征,探索纸的用途,以及关注废纸的再利用,懂得爱惜、节约用纸,爱护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们大二班开展了主题活动《纸的世界》。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活动:《形形色色的纸》《纸的由来》《纸的制造》《纸棒变变》《哪只纸船最先沉》《美丽的花手绢》《有趣的报纸贴画》。《形形色色的纸》使幼儿对纸的种类、用途、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纸的由来》和《纸的制造》使幼儿了解了从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布、丝帛——蔡侯纸的纸的发展历史,了解了纸的生产制造过程,知道了了大多数的纸是以树木等植物纤维制造出来了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懂得了我们要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幼儿逐步养成环保的意识。《纸棒变变》是上节课节约用纸、保护环境教学目标的的延续,让孩子们废纸再利用,把过期的挂历纸和报纸,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出长长的纸棒,然后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创编出各种好玩有趣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合作游戏的能力。《哪只船最先沉》是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本节课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小船”来吸引孩子们对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吸水性的研究,能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利于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同时本次活动中设计了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试验后记录实验的结果。《美丽的花手绢》使幼儿学会了宣染的基本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创造出了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花手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趣的报纸粘贴画》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给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活动中孩子们撕撕、剪剪、贴贴,一幅幅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报纸贴画呈现在眼前。仔细倾听他们的讲述,里面还蕴藏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纸的世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遨游在纸的世界中,发现着、探索着纸的秘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 .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⑴,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⑵,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角 燕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更好的学习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知情况.
第三环节:
学习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上承18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下接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1978年召开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历史性转折。本课讲的就是对内改革,而对内改革的成功又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所以本课为下一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本课讲述了197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识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
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2)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3)使学生认识只有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祖国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理由:这两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方法: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结合课本上的导言和资料回放指引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和理解;后者课本讲解得很清晰,由学生阅读后,概括具体措施。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理由:本课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学生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了解不多、不深入。尤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楚。
解决方法:通过情景再现,教师以讲述为主,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
课知识感兴趣。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
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本课的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前要采取实践学习法,提前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分析历史现象、归纳历史知识、使自己对经济体制改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两段改革前的凤阳花鼓词,迅速调动学生注意力,导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课教学: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解决此问题,可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出示小岗村改革契约和照片和材料,提出设问:为什么小岗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签订这样一个契约?可由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及教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教师总结:
人民公社的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困难的现状。它率先实行分田到户,无意中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而指出了改革的必然性。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再通过歌词“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情景再现风阳县小岗生产队大包干的情况,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设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指导学生结合本课课文资料理解和总结,教师给以补充完善。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措施,教师可展示乡镇企业的照片和现代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巨变的录像《现代化农业》,使学生理解农村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理解农村改革的方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以图为证,如小岗村的“友谊大道”和小岗村的住房,让学生体会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渡句:农村改革的巨大成果,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导入下一环节。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可出示一封福建一工厂厂长向省政府伸手要权力的公开信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两个工厂经营的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感悟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由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回答: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②如何给企业“松绑”?此问题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想,如果你负责国有企业改革,比如你是主管工业的市长,或者是国企的厂长,你该如何行动,写一篇简短的改革方案。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可展示师生收集的资料,比如青岛海尔集团、中国人寿、中国移动、中国电网公司等企业都是世界前500强企业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使学生体会改革带来的巨大成就。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通过前面两个标题中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因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计划经济已经僵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要发展必须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本标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四、启示: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 长足的 发展。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分析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势的特征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同时还有意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根据上面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借助地图或板图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1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同时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铺垫。以宋朝苏轼的赤壁赋未切入点,揭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
3、巩固练习
1)在中国地形区空白图上填出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
2)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3,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找空气》。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节的内容。“空气”对每个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有空气,但却不知道自己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通过三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重点:
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三、教学准备:
塑料袋、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四、教法学法: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课
1、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活动与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周围有空气,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第一个活动:组织学生从找空气开始把我们周围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装进袋子里。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亲自动手,学生发现无论是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自觉的探究能力。第二个活动: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它包含三个小活动:当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这种能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能拂过面颊、能吹响口哨、能在水中冒气泡的神秘的东西就是空气。我还试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活动: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体会空气对于人的重要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通过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大的塑料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眼睛看,用手摸,再猜一猜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引入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
(一)组织学生在不同地点找空气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测“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讨论交流
3、带领学生用塑料袋装空气
4、师小结:在操场上、树林里,还是在教室里、桌肚里,都能把袋子装得鼓鼓的。
(二)用不同的方法将空气从塑料袋里面放出来
1、让学生在袋子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挤压时,可以感觉到有东西拂过面颊。
2、当学生在塑料袋口装一个小哨子,挤压袋子时可以听到有东西吹响口哨。
3、当学生将扎了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时,可以看见有气泡冒出。(提醒学生孔要扎在淹没在水中的塑料袋上)。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5、师小结
(三)通过憋气活动以及对一组图片的分析,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1、让学生用手捏紧鼻子,不能偷偷用嘴呼吸,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2、结合图片讨论人离不开空气。
三、拓展延伸:
1、师播放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不要长时间呆在空气不流通地方的危害性。
2、课外作业:睡觉时能不能把头埋在被子里面呢?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感受,并在下次课堂上讨论交流。
六、作业布置: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
找空气
空气的重要性
说课稿 篇7
一、导入:
(学生齐读幻灯片)“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黯淡。容貌、财富、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灵魂,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在这一单元中,左联五烈士、马克思、乔治桑、沈从文,一个个伟大的灵魂,跨越时空,依旧美丽。
今天我们学习《悼念乔治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女性,从她高贵的灵魂中汲取追求真善美的力量。
二、背景链接:
我们首先了解乔治桑。
学案从作品和思想两个角度,对其作了介绍,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著作等身,思想超前。
三、明确目标: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体会作者大气磅礴的情感和诗一般的语言,理解掌握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乔治桑的伟大灵魂,提升人生境界。
四、初步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作为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乔治桑的思想、功绩、作者对她的赞美)
五、深入探究:我们采用问题引导、步步推进的方法,深入分析课文。
1、题目是“悼念乔治桑”,全文的哪一句话体现了题目?
——首段“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这就体现了“悼念”二字。这段话成为全文的总纲。
2、“我”对乔治桑有着深厚的感情,请找出表达崇敬之情的词语。
——引导学生阅读第2-3段
学生自主勾画出“爱慕、钦佩、崇敬、凝视、祝贺、感谢、灵魂是如此伟大”等词语。
老师继续引导:这些词语是什么关系?能不能互换?
——递进关系,语气逐渐加强,不能调换。
我们如何诵读?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声音洪亮,由低沉到高昂。
学生自读,提读,教师范读。
3、阅读4-5节,从语言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语言内容上:“不”构成独词段,斩钉截铁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乔治桑逝去的只是她的形,她的精神永在人间。这个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乔治桑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两节构成设问句,自问自答,更加真实形象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
结构上:是过渡段,主要作用是引起下文对乔治桑的崇高思想的赞美。在现代文大阅读中对过渡段的考察较为频繁。
4、“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不朽”体现在何处?能否用一个短语概括?学生可能会比较准确地找出第六节。
教师强调正如历史上的无数伟人一样,乔治桑不朽在于其“崇高的变容。”(教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崇高的变容”的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为“伟人们的躯体消失了,而思想永垂不朽”。 乔治桑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她是“自由的女神”(板书“自由的女神”)。
5、为什么称她是“自由的女神”(引导学生学习9-11节)
(1)学生概括,教师明确:
因为她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她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节9:她是本世纪人类历史新纪元中雨果所处时代拥有男子才华的伟大女性的典范。
节10:她是法兰西的骄傲,荣誉等身,完美无缺。
节11:无数杰作佳品的伟力在于“善良”二字。
(2)师生共同分析以上3节的语言。
节9:用“不仅……而且”“不仅……也”递进关系的复句表现其完美的禀性。
节10:使用类比的手法和排比句式,突出其“灵魂的伟大”,类比手法突出了其思想,引导学生注意与乔治桑类比的人的特点,大家看注释,把乔治桑与巴贝斯相比,突出她的政治才能,她的追求自由和妇女解放思想的伟大;把乔治桑与巴尔扎克相提并论,意在称颂她的卓越的文学业绩;把乔治桑与拉马丁相比,赞颂她诗人一样的激情和智慧。三句构成排比,热情歌颂了乔治桑是“世纪的光荣,法兰西的骄傲”。排比句式加强了语势,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发强烈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此节,要读出气势。
节11:对比衬托,学生齐读,既有对某些仇视乔治桑的人的愤恨,更要体现出崇敬之情。
6、因为她卓越的业绩,才留下了永恒的精神。
探讨节13: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生默读14-16节,找出答案。
“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指的是第16节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作者前后照应,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指的是躯体消失了,精神复活了。这也与文章的第6节前后呼应。
7、她留给人类的永恒的精神是什么?
(1)作者突出了第16节的“留给后人以女权”(2)14节,这种思想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并将推进文明的发展。这两节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
节14:比喻,将其比喻为思想火炬,增添文明的光芒。
节16:类比,其类比的人物有何特点?
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从而突出了乔治桑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杰出地位。
总之,乔治桑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人类精神的导航者。
生用高昂的语调和赞美的感情齐读第16节。
8、分析了内容、语言、手法后,总结全文:
活着的后来人要接受无数伟大灵魂的“遗赠”,向这位伟大的女性致敬,照应了文章开头“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悼念乔治桑,让我们记住她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引导学生分类概括:作为女性,她有天使般温柔的禀性,有强韧的力量和男子的才华,是本世纪的光荣,也是法兰西的骄傲;作为作家,她用“善良”点燃了文明的圣火, 赢来了真正的光明;作为思想家,她创造了人类精神领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女权思想),她是真理、正义的化身。
六、拓展运用:
1、联系乔治桑的精神和业绩,为其写一片段,做为写作素材。注意句式,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自由的女神
乔治桑,一个身材矮小却充满无限激情的女人,向着长空呼唤,蔑视传统呐喊——自由!她是火红的木棉,是坚硬的橡树,是澎湃汹涌的波涛。
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像喷射的火山,扫荡着世俗与黑暗。绝代的才华,吸引着异性的追求。她颠覆着传统的婚姻,张扬着惊世骇俗的个性。
盛产百卷作品,那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支火炬,那是呼唤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大旗,那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海市,那是自然风光的画卷。
乔治桑,一个男性的笔名。你用自己的激情洋溢的华章,彰显着不羁和自由。
2、欣赏学习名人墓志铭,请你给乔治桑写一个墓志铭,突出她的主要精神或业绩,也可表现对她的崇敬之情,语言简洁,可使用1-2种修辞手法。
例: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
聂耳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墓志铭是他去世前夕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十七个字:“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骑士,策马向前!”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墓志铭出自哲学家柏拉图之手:“美乐女神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终于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展示:
死亡,是你生命的休止符。停下来,抖一抖笔墨,飘下高傲与寂寞。美丽,绝不带进坟墓。
七、结束语
有人说,只有触摸他人的灵魂才能懂得自己的灵魂,只有品读文学的人生才能思考现实的人生。凝视这些伟大的灵魂,品味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想一想,一个人如何才能让生命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完美的答案。让我们齐读学案上的雨果名言,在灵魂的思考中结束这节课。(学生齐读)
说课稿 篇8
一、本人简历
二、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学练结合,合理的搭配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体验到成功,更使有技术特长的学生张扬其个性,满足其展示自我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对行进间三步上篮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建立“一跨、二迈、三高跳”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练习,使学生领会行进间三步上篮的动作技术,并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我校篮球课程初级阶段中进行(16—7),学生为高二男生,前六课中,学生分别学习了原地及行进间的左右手运球和原地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技术。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在本阶段中分三课进行,本课为第一堂课,教师要使学生对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动作技术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并能进一步了解和规范这一技术动作,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三步上篮中的脚下动作,并能通过学习,提高了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为“最后出手”动作技术作好必要的铺垫。教学中,教师分别要采用示范、讲解、练习、指导纠正等方式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并在学生练习中仔细观察练习和掌握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五、学情分析
篮球运动深受男同学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本课是一堂新授课,教师要将行进间三步上篮的种类和用途大致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从理论上进一步的了解它,新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对已经养成错误习惯和多余动作的部分学生进行技术动作上的改正和规范。如:起跳不充分、和篮圈的距离掌握不好、最后出手时的手臂、手指、手腕位置动作等,教学方法从基本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的得到提高。充分利用好个别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在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效果。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接球与跨步动作相结合
(2)本课教学难点:脚步动作的节奏感与协调性
七、教法
1、讲解法
基本部分中,教师将行进间三步上篮结合比赛中的作用概括的介绍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解技术动作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使学生看、听、想、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预计的课堂效果。
2、示范法
本课教师的示范动作要突出三步上篮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作到熟练、轻松、优美。
3、分解练习法:
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将行进间低手上篮动作技术逐步提高,从手指手腕拨球动作练习、徒手的脚步动作练习、抛接球动作练习、抛接球结合脚步动作练习,到最后的完整练习。
4、指导、纠正法: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的观察学生的动作掌握情况,针对错误,选择有效的手段及时纠正错误,并检验纠正后的效果。
八、学法
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观法、. 循序渐进法、尝试学习法、互教互评法进行教学。
教师的示范动作给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并引导学生采用循序渐进的练习方式尝试学习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的动作技术环节,在分组练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九、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三段式教学结构
(一) 开始及准备部分
上课常规、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并提出有关要求,学生通慢跑、听哨声反方向跑、助跑摸高、徒手操的形式进行热身。.
(二) 基本部分
1、 半场内运球,相互间进行打、躲避球练习
此练习的目的意义:利用半个篮球场地,加强学生的运球、和保护球的能力,基本动作和自身习惯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达到练习的目的。
2、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分组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要求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传球时注意持球动作、手臂跟进动作、球的落点,并在传球时体会手指手腕的拨球动作,接球时注意对球的缓冲,学生通过复习,动作技术上得以规范与提高。
3、 行进间三步低手上篮
教师先把整个动作完整地示范给学生,(以右手为例)此时教师示范动作的重点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上。使学生对动作有初步的概念。其次,强调接球和跨步要结合在一起(“接球同时跨步”与“接球后再跨步”是两个技术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解示范法、讲解与口令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方法如下:
A、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原地的单手托举球及拨球练习,让学生体会单手低手投篮中的手指手腕拨球技术动作。
B、学生徒手在教师的示范和口令下练习三步上篮的脚步动作(一跨、二迈、三高跳)。
C、原地抛接球练习,主要是为行进间三步上篮的第一步做引导练习,要求学生接球和跨步动作同时进行,重心随脚步前移,此动作环节是本课重点部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D、学生将抛接球与上篮动作相结合进行练习,要求学生提高脚步的节奏感和整个动作的协调性,并作好充分的起跳准备。
E、分组后,结合篮圈,半场内45°三分线内,抛接球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此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评价、共同探讨的学习空间。教师进行巡回观察与指导。
F、集合学生,每组选出一名动作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和教师对其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讨论与评价。
4、游戏“橄榄球”
游戏方法:利用篮球场地,学生运用橄榄球抱球跑的方式,进行攻防转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配合意识、并提高了学生传接球、控制球的能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结束部分
常规的方式进行放松。并对学生的练习和掌握情况进行总结,收拾器材、师生再见、结束本课。
七、运动负荷
本节课预计学生的生理负荷最高心率——165次/分;平均心率120——130次/分,练习密度:48%—50%。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