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5-30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皇帝的新装》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它选自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第26课。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改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现在我就本校学生的情况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自我评估五个方面,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学生情况分析

  1、 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要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 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3、 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易文去矣去,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二、 说教材

  1、 本文内容、地位、作用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教材选得好,不失童趣又有思想深度,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更是扣人心弦,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

  2、 本课的教学目的

  a、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复述、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达力。(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师生合作下,生生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b、 情感目标

  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大臣和随员虽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新装,但为了不让别人说他们不称职或愚蠢,都不住地夸赞所谓的布料美极了。揭露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本质。最后,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的真相。体现了孩子的天真胆大

说课稿 篇2

  新课程改革目标里有一段话,给我很大启发。那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就是综合探索领域,培养使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点”。这三个层次又有不同的交叉于重叠。根据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色彩的情感表现”这堂课。

  为了体现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一个层次,美术各门类为议题,我将色彩的情感这条主线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音乐中、在绘画中、在古诗词中、在电影中,在各个领域寻找色彩,发现色彩,最终领悟到美存在于我们生存的各个空间,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美就在我们的心里。

  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因为在日常经验里,人的视觉、嗅觉、听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这就是所说的通感。因此,我选择了语文和音乐,这个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科与美术相结合。使学生在古诗词中去发现色彩,在音乐中去感受色彩。领会“耳中见色,眼能闻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样的特点。同时我常引用学生在语文中学过的一些课文,出现在美术课堂中,让学生有一种邂逅的感觉。比如说,我在本课的小结部分选择了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这是学生语文课本中的第一课。我还经常引用张爱玲的散文,这也是在初二语文课外读本中的节选的内容。 第三个层次:就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它体现在本课的第二、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也就是色彩的联想,色彩在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不用教师去强行灌输,就可以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美术都在进行改革,其共同的趋势,除了刚才所说的几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美术学习要和文化情景相联系。也就是尊重本民族文化,同时接受世界多元文化。这一点我体现在:色彩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不仅将梵高的《向日葵》介绍给大家,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同西方油画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的热爱,同时,接受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这是我们班主题活动“蔬菜朋友”当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次活动来自生活。在秋天这个季节里,蔬菜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种非常的多,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是相当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现象也是很严重的,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赶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老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A、幼儿在感知蔬菜不同颜色的基础上,尝试不同颜色的搭配。B、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C、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自己动手劳作的乐趣,产生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根据我制定的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蔬菜的不同颜色,知道颜色的搭配(学会根据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列)。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幼儿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并根据蔬菜颜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层装进玻璃罐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总之我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教育溶入生活当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的活动准备:A、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长方形两张两张摆布成3张长桌。B、物质准备: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黄瓜、白萝卜、胡萝卜、包菜、红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条;小盘子、塑料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盐巴、糖等分成三桌摆放;C、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本次的活动,老师提供的主题,一定要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还要挖掘此次活动的活动价值,所以我们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所谓操作法就是幼儿动手操作,幼儿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进行

  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说课稿

  自主的探索发现,可以得到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本次活动当中,我安排了幼儿的两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颜色有层次的搭配。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操作做好铺垫。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自己亲手制作“蔬菜彩虹”,有层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装进玻璃瓶里作成泡菜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演示法: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老师说明怎样把已经切成条的蔬菜切成丁,并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据颜色有层次的装进瓶子当中,在瓶子当中除了装进蔬菜还要怎样把各种配料给装进去,让幼儿对“蔬菜彩虹”的具体制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制作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活动等把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劳作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动我们采取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当中目标名明确的指出:(幼儿)“能用多种的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当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此次的活动产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动当中,我们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着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根据老师的演示,制作“蔬菜彩虹”。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通过自主操作、观察同伴或是同伴协作尝试着自己制作。当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够做得非常的好,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之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此次活动的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劳作——品尝交流——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品尝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动的一开始,老师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请幼儿品尝,让他们猜猜看老师是拿什么蔬菜做的?引发幼儿观察“蔬菜彩虹”的兴趣。

  (二)自由探索(观察蔬菜彩虹)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在第二个环节我就安排幼儿自由的观察。我们为每组的

  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说课稿

  幼儿准备了用大玻璃瓶装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当中,幼儿摸摸、看看、说说各自看到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得到的知识经验是零散的,为了能够加工整理,再幼儿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整理幼儿获取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预设幼儿将得到以下的知识经验:在玻璃瓶当中的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切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老师根据蔬菜的不同颜色的把他们分层的放在玻璃瓶当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里面还放了酒和醋、还有一些黑黑的东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制作蔬菜彩虹)

  具体说,我们的这次活动主要是劳作活动。幼儿在通过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师示范当中,已经产生了对活动的好奇和兴趣,于是我们就乘热打铁,安排幼儿自由操作,制作“蔬菜彩虹”。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来尝试制作。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据蔬菜颜色分层次的放进玻璃瓶子当中。因此,只要是幼儿看见自己制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师做的一样漂亮,他们就能够很高兴,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品尝交流

  刚刚制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马上食用的,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前两天预先制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让刚刚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们品尝!这样不仅增添了孩子的喜悦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对自己制作的期待之情。他们将会带着“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师做的一样好吃吗”的疑问,继续保持着对其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并不能告一个段落。接下来还有孩子对自己制作成果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够很美味,能够让大家都喜欢。接着,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制作带回家里,请爸爸妈妈品尝,到时候,孩子不仅仅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得到家长对他们的赞许!我们也可以请家长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让孩子从中体会另一种乐趣!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解释过程。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对于本课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都采用先猜测,后实验,再分析解释的方法,使学生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于知识的不断巩固和理解。

  2、分析实例。我们在分析实例时,不仅在于怎样解释现象,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释现象,而及时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对铁锹铲沙的现象分析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释:沙子开始和铁锹一同运动,当铁锹在外力作用下突然停止运动时,沙子由于具有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脱离铁锹飞了出去。在具体事例的分析中,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

  通过活动卡上的练习,使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解题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板书。

  §4.6惯性现象

  一、惯性概念

  一切物体不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一种维持它原来运动状态(静止也是一种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中把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二、解释惯性现象的表述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7、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学情解析,目标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第二学段北师大版四下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四年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新课标中概念教学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4、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的思维过程有着明显不同。用算术方法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是充分运用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出未知数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开来,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学生的思维会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的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学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说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在不任意增加知识点,不任意拔高教学目标,并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地前提下,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学活动安排了五个环节:

  1、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学中借助天平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活动一:感知平衡,体会等式含义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天平一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边放上一杯500克开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再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观察发现,抽象出等量关系

  我创设3个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过天平的动态变化得出若干个不同的等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等式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亲自感知多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来源,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不生硬的塞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经历方程模型的生成过程。

  2.引导分类,抽象出方程的意义

  运用刚才得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说分类标准,从分类中直接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方程,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这样的设计我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个活动。通过活动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数学游戏"猜方程"的出现,能引起学生强烈的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巩固方程与等式的概念,使教学达到高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巩固新知的过程中。

  4.小结新知,明确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5.拓展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们俩变得一样重的方法,这样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

  (说说本节课的得意之处和遗憾地方)

【【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6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8.【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9.【精品】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