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2021-05-14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八节——教育储蓄。因为《教育储蓄》是在新课标理念下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的一节课,所以我选择本节课作为说课内容。我将以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的最后一节课,是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以教育储蓄为背景的应用问题,对解决储蓄问题有启蒙作用,对其他知识有触类旁通的应用。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在数学上的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储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能运用方程对储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2) 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猜想、推理、验证、反思等过程,领悟到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3) 解决问题目标。

  培养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储蓄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理财,在调查及问题解决中发展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储蓄问题中几个基本量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难点是如何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

  二、教学策略。

  1、教材处理。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相比,特点及解决方法是(1)本节应用题的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接触不多,有一定距离,故采取实践调查、动画片引入例题、填写存款单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接触储蓄。(2)数据较大,可以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3)等量关系不易寻找,利用表格分析,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2、教法与学法。

  (1)教法:图表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实践调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对教法与学法进一步详细阐释。

  3、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表使学生更直观、更快捷地找到等量关系,从而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通过五个教学活动展开的。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欣赏一组大学的图片。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即大学学费与我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的比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的强烈愿望。)

  (二)活动二:实践应用,掌握重点。

  根据学生生活常识和休息日亲自到银行收集的资料找小组代表汇报,其它小组代表补充,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出现相关概念和公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公式,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作为解决储蓄问题的公式。从中让学生对储蓄特别是教育储蓄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通过调查汇报,发展其实践能力、综合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为教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两个口算列式题,让学生会利用储蓄公式求解。

  (目的是降低课堂教学难度,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为例题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活动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先让学生猜想问题答案,然后出示例题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问题:

  (1)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2)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解,在思考困难的情况下,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当等量关系不易找到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学生想到列表法,教师提供表格,学生填表,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对于本息和一格中,学生会有两种填法,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思路不同,得到的表达式也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这种发散思维能力。对列表法找等量关系还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交流,从而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目的是:1.要求学生认真读懂题目,寻找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相等数量关系。2、必须根据活动二[即板书内容]找到的公式来列方程,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立、合作的精神。3、利用表格寻找等量关系,形成解决储蓄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方程列出后,解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数据较大,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

  (目的是: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复杂数据。)

  通过(1)、(2)两个问题答案的比较让学生学会选择最理想的方法进行储蓄,学会理财。

  (目的是: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方程对储蓄问题作出科学的决策。)

  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猜想――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独立求解――学生作为小先生板书、讲解――反思”的方法,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交流思想,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猜想、推理、验证、反思等过程,发展合作能力及交流表达能力。

  (四)活动四:随堂练习,评价学习。

  练习1:小试身手。

  课前发给每名学生一个存款单,让他们以例题中所得的数据为本金,为自己填写存款单,利用实物投影给大家展示,教师进行表扬,使学生真正接触储蓄,学会理财。

  练习2:挑战自我。

  出示一道与例题相仿的练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重视,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练习3:再上颠峰。

  出示一道有关利息税的填空题,使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练习的设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可以调控掌握)

  (五)活动五:反思总结,学以致用。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简单的储蓄知识,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目的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布置作业:

  (1)书本作业:175页习题5。11的1、2题。

  (2)实践作业:与你的父母讨论,为自己或家里的某项储蓄或贷款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并填写成长记录卡。

  (目的是: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实践作业的设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把本节课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全部说课内容,望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2

  买洗衣机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活动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三位数连加和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得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用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小刚看见奶奶洗衣服很辛苦于是就想买台洗衣机,并给出了爸爸的月收入和妈妈的月收入与家里的月生活费,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发展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得联系。

  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课件、家庭理财调查表、小组活动记录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 谈话导入

  (二) 传授新课

  (三) 巩固练习

  (四) 回顾总结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 谈话导入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让学生回家做一份家庭理财调查:

  家庭理财调查表

  妈妈的收入

  爸爸的收入

  月生活费

  近几个月内计划购买的商品

  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以谈话导入,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亲切的语言: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调查情况跟大家分享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传授新课

  本环节主要通过解决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二个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和认识掌握。

  1、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小刚一家的谈话内容的情境图即:小刚妈妈的收入是632元,爸爸的收入是786元,小刚家月生活费是980元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图回答后,教师再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这一问题。

  (2)学生根据信息估算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3)根据数据信息实际地在本子上算出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

  (4)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计算方法的特点并对脱式计算和竖式计算进行比较总结。

  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小刚家每月节余多少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什么事节余,如何提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计算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2、需要攒几个月?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这一环节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再进行小组汇报。

  (1) 在活动之前利用多媒体提出活动要求:

  ①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想出解决方法。

  ②将方法记录在记录单上,要写清楚计算过程。

  ③活动过程保持安静,完成的小组举手。

  ④当音乐响起,活动结束, 由小组长汇报。

  (2)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汇报

  本环节学生以承担问题解决者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培养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 巩固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还设计了我是小管家这一课堂活动,即:我让学生当小管家用班上同学的调查情况,帮同学算算用每月节余的钱购买计划中的商品要攒几个月?同时鼓励学生回家后参与父母的家庭理财计划,这样就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贴近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参与家庭生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感,提高小组间的合作能力。

  (四)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①三位数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脱式计算 竖式计算

  ②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以上二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不但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而且学会反思和评价他人,与此同时,我准备将本节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以你能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帮爸爸妈妈理财吗?回家以后算一算。这一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课堂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一部电视剧有它的主题歌。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难点的确立正是一堂课的"中心"与"主题"。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程目标: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能力目标: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理一组数据的能力。

  2、会列频率分布表和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会利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通过整理一组数据来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

  1、正确而简便地确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每个长方形的高。

  2、会活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结合教案和课件阐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

  (一)复习设计与导入:

  首先通过两个复习题的练习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然后出示课本第180页的引例。让学生明白: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有时还希望知识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如何知道呢,今天我们学习了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不难得到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导入。象这样可消除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目性。又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目的和学习频率分布的意义。使学生在理性上得到充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欲望。同时抓住"小范围"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明白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组。这样,为后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这时板书课题进入新课恰到好处。

  (二)新课讲解设计与思路。

  教学"得到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是这节课的重点。前3个步骤是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白: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分组的准备阶段,决定组距和组数是分组的进行阶段,决定分点是分组的完成阶段。后的第四,五步教学的重中之重。列频率分由表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操作与实践,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频率分布表"这些概念。而频率分布直方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其这一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使学生达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更到",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得到充分锻炼。这一知识点中"小长方形和高的确定"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频率确定小长方形的高,一种是根据频数确定小长形的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应让学生明白其来龙去脉。同时强调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最后对以上五个步骤进行方法小结。小结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前三步是对数据进行分组,后两步是进行频率分布统计。使学生明白频率分布表从数值上比较具体反映数据的频率分布,而后者则比较形象直观。更突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练习与作业设计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利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得到突破。设计的练习有课本第189页习题第1题,第187页练习第1题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特别是形形色色的直方图中的三个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20xx年徐州市中考题,20xx年济南市中考题)。这些题更能体现运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的纵轴是频数。20xx年度徐州市中考题在纵轴上标明了的具体数值,算频率时一定要乘以组距2,学生很容易忽视。而20xx年济南中考题中的小长方形是横放着的,而且反映的是百分比。这此题都是课本中例题的变式。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三道中考题要注意小长形的.高的表示的是什么有的是,有的是频数,有的是频数与数据总数的百分比,有的是频率等等。直方图中的小长形有的是竖着放的,有的是横着放的。另外,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是课本第189页的第2,3题。学生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反馈给教师。

  (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本节课在"发散"的同时注重了"聚"。一是在教学进行数据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时,进行了"聚"(方法小结);二是在进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练习时进行了"聚";三是课堂练习之后的小结更是注重了"聚",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聚"的好处在于有助于为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学习经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祖国的下一代。

  四,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容量小的缺点,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精美的文字,图形使课程内容更形象直观;美妙逼真的声音是教学过程更富有生机。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数学说课稿 篇4

  指数函数说课稿

  我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指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我将尝试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我将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一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抽象的指数函数及其图象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指数函数的生成过程以及图象和性质是这一堂课的突破口。因此,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运用作为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图像与底的关系。

  3、课前思考与准备

  包括学生在学习新课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这不意味着我们形式化的给予学生一个预习任务,所以我将通过课前思考题让问题引领学生自觉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我设计了几个简单问题

数学说课稿 篇5

  异面直线所成角说课稿《异面直线所成角》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一章中的第二节《空间两直线》中的重要内容、《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一章,而本节内容恰是把平面内的直线扩展为空间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的关键,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学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一定的作图识图能力,本节教学也要求培养学生对空间两直线所成角这一立体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并会作出,求出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在习题讲解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3、德育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热情和逻辑清晰的辩证主义观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求出异面直线所成角。

  第二方面:教法的选定

  本节内容作为《立体几何》中两大重要概念之一––––"角"的初次接触,就要求学生能牢固的落实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作法,并能对具体问题求出所成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空间想象力,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和学生思维模式缺乏"立体性"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练习教学法",从习题入手,辅以计算机软件,将平面图形"立"起来,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再利用"问题中心式"教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方面:学法的指导

  要从两个方面教会学生落实本节内容。

  1、根据计算机软件所设计的空间几何图形,带领学生去识图,读图,作图,并能依据图形的特点去分析,作出或找出所要求的所成角,从而加强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力。

  2、找到所求角后,还需指导学生利用逻辑的分析和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第一步:采用"温故式导入",提问学生"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同学回答的同时,由计算机打出概念,并在重点字"锐角或直角"处闪动,突出重点。

  再利用计算机演示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重点体现选取不同点平移均可。

  第二步:进入例题讲解:"如何对具体问题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呢"

  首先,由计算机给出本节第一道例题,及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审题,该题为求证"两直线平行"的简单证明题,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角概念的理解,突出选取"空间任一点平移直线均可"这一原则,为此,特由计算机设计出选取不同点平移的图及证法,再一次强调概念。

  然后,进入第二道例题,同样由计算机给出题目和图,该题为"在已知正方体内求两组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不同于前题教法处在于,在教师进行了启发性提问后,由计算机给出3个不同选点,教师让同学自己分析并到前面操作电脑,选取解法,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并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对特殊几何体中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应以几何体为依托,寻找特殊位置进行平移,并利用三角函数及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求解"这一结论。

  例3的讲解思路及方法同例2相同。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让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交流和逐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口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独立思考,探索新知

  (四)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使学生很快进入有目的的探索状态。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意,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这样,有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接着,让学生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民,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寻找出最简便的口算方法,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同时,体验寻找的喜悦。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怎么在做题时会又对又快,而且这种形式学生更便于接受。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练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

数学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便算法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难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说出下面两题的积。

  322= 143= 1204=

  3220= 1403= 12040=

  32200= 14030= 120400=

  2.板演。

  下面各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 280040 28034

  指定三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演算。

  订正时提问:

  (1)写竖式时,被乘数和乘数怎样对位?

  (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位对齐。)

  (2)计算时,用被乘数与乘数哪几位上的数相乘?

  (用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

  (3)乘完以后,怎样落0?第(1)题为什么落一个0?

  (284=112,2840与 284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112后面添写一个0。)

  第(2)题与第(1)题比较,为什么多落两个0?

  (2840=1120,280040与 2840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因此,在1120后面再添写两个0)

  第(3)题在什么时候才落0?

  (乘数两位数与被乘数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再把被乘数的0落下来。也就是先得出2834=952,28034与 28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 10倍,因此在952后面添写1个0。)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会计算乘数是两位数及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我在复习题(3)乘数后面添一个0,就成了乘数是三位数。那么,乘数是三位数时,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简便计算呢?(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7。

  想一想:下面两道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280340 2800340

  让全体同学在本上试算,教师巡视,看到不同的竖式,让学生写在黑板上。着重讨论下面两个竖式:

  讨论:

  (1)写竖式时,被乘数与乘数是怎样对位的?这样对位的目的是什么?

  (先把被乘数与乘数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目的便于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副标题#e#

  (2)2834等于多少?(2834=952)

  28034等于多少?(28034=952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0用黄粉笔描一下。

  (3)280340等于多少?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340=95200,与28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在9520后面添写一个 0。)

  这时教师把乘数末尾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把9520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

  (4)280034等于多少?(280034=95200)

  这时教师把被乘数末尾的两个0用黄粉笔描一下,把积952后面的两个0也用黄粉笔描一下。

  (5)2800340等于多少?积根据什么再补一个0?

  (2800340=952000,与 280034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所以在95200后面再添写一个0。)

  教师在乘数后面的0用红粉笔描一下,在积95 200后面的0也用红粉笔描一下。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遇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教师明确: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反馈

  1.先想一想,每道题的竖式怎样写能使计算简便,再算出来。

  全体学生在课本上填写,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看重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计算,然后怎么办。

  2.检查下面两题的计算有没有错误。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错在哪里,错误原因,然后全体学生在本上计算出正确结果。

  4.课后练习:

  练习十四、第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已经学过,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因此,新课前先复习乘数是两位数、乘数与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复习刚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出示例7,乘数是三位数且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例7的教学是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着重提出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竖式怎样对位,先怎样乘,然后怎样把0落下来,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组织练习时也围绕这一重点,着重练习乘数书写位置和最后积应补几个零。这样抓住关键,有针对性地练习,可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例7

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

  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用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和保护有简单的了解,并通过实验统计了解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学习统计与计算。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说目标

  1.经历一个水龙头一昼夜漏水量测试和以此进行推测的过程,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经历节约用水途径和方法的交流过程,促进节水意识的形成。

  3. 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与节约用水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重点: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统计与计算。

  难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计算。

  四、说教法、学法

  1、通过创设情境,围绕节约用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结合西南五省旱灾的实际情况,通过课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难等画面,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再进一步说出今后生活中应该如何节水。

  3、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操作、讨论,和分析,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并测量一个水龙头在单位时间的滴水量,课中让学生计算一时、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让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从而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情境:课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图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图片2)淡水资源有2.6%,饮用水资源只有1% 。

数学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

  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例1、设计意图: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便可运用基本关系式求出其它三角函数值。在求值中,确定角的终边位置是关键和必要的。有时,由于角的终边位置的不确定,因此解的情况不止一种。本题主要利用的数学解题思想是:分类讨论

  例2、设计意图:

  (1)分子、分母是正余弦的一次(或二次)齐次式,注意所求值式的分子、分母均为一次齐次式,把分子、分母同除以 ,将分子、分母转化为 的代数式;还可以利用商数关系解决。

  (2)“化1法”,可利用平方关系 ,将分子、分母都变为二次齐次式,再利用商数关系化归为 的分式求值;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qut;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qut;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

  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关于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1.关于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2.关于大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3.关于大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4.关于大班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5.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

6.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

7.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六篇

8.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上一篇:美术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