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会“汉之星”,打字变轻松》。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汉之星”汉字输入练习的第一课时。“汉之星”汉字输入系统从形出发,以形为主,形音结合,采用以音托形的方法,实现了汉字输入与识字、书写的紧密结合,符合学生认字规律。虽然学生第一次到微机室上课,但是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汉字的结构及大小写字母的转换,为汉字输入打下较好的基础,也为今后进行汉字输入打下很好的基础。
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原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之星”输入法中上下、左右结构的汉字。
2、能力目标是:
使学生善于观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对未知知识探索的能力及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输入,帮助学生品味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在“学生快乐学,老师快乐教”的快乐课堂中师生共同发展,创建和谐。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汉字结构的不同,“汉之星”输入法的编码顺序亦随之改变,这是本课时的基础,同时也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
B、教学难点:学生虽然熟知汉字的间架结构,但是熟练运用“汉之星”进行汉字输入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难点。
二、教法
根据兴趣性、启发性、活动性(即实践性)教学原则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基于本节知识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
有目的的引入本课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充满激情地学习新知。
2、分组教学法
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及评比竞赛中共同进步。
3、任务驱动法
设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的进行合作学习或者自主探究。
4、竞赛活动法
分组比赛可以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能检测和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
5、讲解演示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边讲边操作,学生即学即用。
三、学法
头脑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探究法、总结法和实践法贯彻本节课始终。
四、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对于字母的大小写也已熟练。但是他们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也是他们第一节课。鉴于此,本课以“兴趣”引导为主,设置学生能轻松接受并熟练掌握的左右、上下结构汉字的输入方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1、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我先问学生几个关于电脑的问题“喜欢玩电脑吗?打字快吗?想成为打字高手吗?”。这几个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我创设“闯关”情景,让孩子们闯关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在真正闯关之前,让孩子们进行热身,,进入“预备关”:熟悉键盘大、小写字母之间的转换,为本节课汉字输入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探求新知
第一关:幻灯片展示在“汉之星”输入法中,左右结构的汉字是如何进行编码的,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第一关多给孩子们一些提示:左字、右字、及整字的拼音,同时,他们的第一个音用特殊颜色凸显出了,以便孩子们观察和寻找规律。鉴于起始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发现,并且启用“汉之星”验证所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之后进行个人练习。
第二关:展示“上下结构”的“汉之星”编码构成规律。由于孩子们已经有了第一关的经验,他们将轻松找出规律。然后,让孩子们进行“上下结构”汉字的练习和巩固,以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规律并能熟练应用。
第三关:展示上下、左右结构的汉字,与前两关不同的是,这些字含有偏旁部首。在本关,学生要想掌握该结构汉字的输入编码,他们必须熟知偏旁的名称,这些在小学低年级属于基本知识,学生能够较容易说出某个偏旁的名称,因为偏旁的编码来自名称的首拼音,所以学生很容易能说出偏旁的编码。
根据前面汉字编码的构成和练习,让孩子们整体描述本课所学上下、左右结构汉字的“汉之星”编码口诀:
汉之星,很轻松,口诀帮你来搞定。
左右上下顺序明,偏旁编码要记清。
还要加上整字音,整个编码便完成。
让孩子们理解口诀的真正含义并熟记于心。
第四关:实战演练
根据前面所学内容,结合“汉之星”输入系统练习,让孩子们完成“练习系统”中上下、左右结构汉字的练习。此系统含有纠错、提示功能,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3、归纳总结,巩固提升
为让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完成全课任务,在小结环节和学生共同回顾以下内容:
①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输入法是… … ?
②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结构汉字的编码?
③“汉之星”输入法的特点是什么?
4、板书设计
汉之星
左左右右 整字音
上前下后 整字音
偏旁
为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识记,我采用结构式的板书:
艺术创造上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套用这个说法,应该说有一千个老师,便会有一千种讲课艺术。虽然每个人上课风格不同,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目的。我会在通往这个目的地的路上,不断地探索,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导。
说课稿 篇2
数学与社会密切相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比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59—6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的综合应用。本课时内容既是“归一、归总”等乘除法应用题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7——9年级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借助例5和例6分别呈现了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展示图中男、女同学的"思维交流”,点明了“一题可以多解”,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正确判断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学会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积极情感,训练有序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发现、归纳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计算,形成方法模型。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和正反比例意义;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会分析解答归一、归总应用题。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经历和体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如果速度快,则用时少;如果速度慢,则用时多。又如:买同样价钱的中性笔,买的支数少,用的钱少;买的支数多,则用的钱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现象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经历体验,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不常用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有一定困难;虽然能够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获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维”的习惯比较欠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总结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竞比激趣,巩固旧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练习深化,构建模型——拓展延伸,激活思维”的四环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在实际情境中的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其形成方法,构建模型。下面结合具体的流程设计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竞比激趣,巩固旧知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找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迁移类推。
1、创设趣味性挑战情境,诱发积极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温故新知的必备基础,开课,我以“夺红旗”的形式[如下图] 呈现常用的关联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挑战情境中,判断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比例关系?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
2、巩固强化判断方法,贮备探究基础。
学生判断后,提问:你是怎样分析判断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总结一下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考、总结归纳中强化“找三定一写关系”的分析判断方法,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做好相关准备。
[“找三定一写关系”,“找三”是指读题分析找出三个相关联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个量确定一个不变的量;“写关系”就是根据“找三定一”的分析,写出关系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我采用“目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目标导学,独立思考。
揭示课题后,出示自学目标:
1:用以前的方法列式计算,说说每步算式求的是什么?
2:学习例5、例6的解答过程,试着用1、2、3、4、5……的先后顺序说说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3:对比观察例5、例6,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4:用以前的方法解答和用比例解答,在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吗?
目标的呈现为自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围绕目标,他们会思考:用比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分几步分析解答?哪一步是最难的?以前的解法和现在的解法有联系吗?通过这些思考分析活动,他们会有一些收获。
2、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通过目标导学,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也可能遇到思维障碍,此时再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相信学生不难从例5中发现它的解答步骤。
3、概括总结,初得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再适时引导明确方法:第一步:读题后,找三定一写关系;第二步:根据关系列比例;第三步:解比例;第四步:检验做答。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获取了用比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此方法尝试解答例6。
三、练习深化,构建模型
《标准》强调,教学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应用题的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来交,而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经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之后,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在探究新知后,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练习深化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对比、归纳等学习活动,构建模型。
1、针对练习,巩固方法
选取类似例题的针对练习,让学生巩固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步骤,巩固分析解答方法。
①住宿生在校5天需要25元生活费,在校20天需要多少生活费?
②每4人一组,学校挑选了15组同学跳校园集体舞;如果改为6人一组,该分多少组?
2、对比归纳,构建模型
在进行一组基本的针对练习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解答方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确比例问题的结构特点是“含有同种量的2个基本应用题,其中一个应用题条件完整,根据题中的2个直接条件可以求出新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比例关系,而另一个基本应用题则是类型相同,只告诉一个条件,把另一个条件变成问题”。根据其结构特点,再巩固分析解答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培养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为这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本节课,我注重了练习的坡度性,选取了有思维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1、选择练习,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灵活思维。
多媒体教室,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80块。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A、180:4=x:3 B、4×180=3x C、4×4180=3×3×x
此情境问题,需要学生切合实际思考“边长和块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它们成比例关系吗?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来列比例式,教师可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白“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一块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选择、辨析灵活学生思维。
2、坡度练习,让学生在多步思考中灵活思维
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300米,40天完成任务。实际上2天修了800米,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均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跳一跳摘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我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抓住学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形成方法,提升能力。同时,也有以下思考:
用比例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以前学习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实际就是“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的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否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两种方法间的联系与异同?如果需要深入挖掘其联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呢?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促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高考新课标卷把小说作为了选考内容,本单元小说的鉴赏教学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个性化阅读。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把握个性化阅读“多元有界”的原则。
二、说教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提炼小说情节,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那春天里。”流浪歌手旭日阳刚一曲《春天里》让我们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凉,这对农民工兄弟用悲壮的呐喊撕裂了人生短暂的麻木。谁说春天只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谁说春天只是一个思绪逍遥的季节,其实,最深的绝望和春草一样不可遏制,其实,迟暮泛滥,正是殉着春光化去的时刻。是的,就是在那个绝望的季节里,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儿子,彻底绝望,她寂然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里没有春天,她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祥林嫂的悲惨世界。板书:祝福。
(一)、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学生从祥林嫂的角度陈述。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鲁斯老爷
开端:初来鲁镇
结局:既然死去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来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介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师示范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写。
鲁迅曾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本文多处描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1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由“顺”字,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个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脱了严厉的婆婆,来到鲁镇做工时,对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顺的听从主人的一切安排,虽然内心痛苦,却对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内心痛苦
这是经历过苦难的眼睛,泪水已经以泪水的方式镌刻在祥林嫂的脸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这个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泪水来倾诉心中的悲苦。
3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对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鲁镇人们嘲笑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瞪着眼
一个“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愤怒。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后,祥林嫂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引来人们无情的嘲讽,她只能用愤怒来表示自己无言的反抗。
5与柳妈对话——两眼上围了大黑圈。
当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两个男人分抢时,她一夜未睡,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6捐门槛——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时间,倾其所有,捐了门槛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婶不让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婶的一声断喝“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的愿望,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8行乞时——眼睛间或一轮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对生活失去希望。
9问我灵魂的有无——突然发光
这“发光”是经历长期痛苦思索后,萌发的对灵魂的一丝希望。
找出这些眼睛描写之后,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眼神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表演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理解。
最后教师总结: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就这样被不幸的生活一点点吞噬了。也许生活的挫折没有彻底击垮这个女人,但当她内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们一次次拿出来兜售时,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绝境。
(三)、学生独立阅读阶段
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与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与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灵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动描写:
祥林嫂反对自己再嫁时,逃、嚎、骂、撞
怕死后被两个男人分身,捐门槛
怀疑有无灵魂,提问
从这一系列的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丧夫失子让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精神受到重压以致于陷入恐惧。
年轻的祥林嫂曾经愤怒过,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争过,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个偌大的社会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不是她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即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她还是会被当时的那个社会中所淹没。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这种方法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阅读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时丈夫死去,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际丧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是打击和绝望,简析作者时间安排的巧妙。
2、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这两道题目属于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教师需要规范学生思路,提示:主要从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入手。
3、小说开头,祥林嫂在阴暗的风雪天问我灵魂的有无,你认为祥林嫂的愿望是什么?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这道题针对小说主题设计的,属于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解读,答案会很多。有人可能会说是鲁四老爷,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的凶手是四婶,有人也许会说是柳妈,说道柳妈就有意思了,柳妈是个善女人,不杀生的,她的身份是个帮佣,她怎么会是凶手?实际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在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这样可能学生讨论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没有参与这场杀戮,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祥林嫂为什么去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最后剔除表层的凶手,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上冷漠的人们,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们往深处挖掘,让学生理解,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5、祥林嫂死于那一天?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虽然课文中有明确的说明,祥林嫂是死于祝福之夜,但我们往深里挖掘:阿毛的死对祥林嫂意味着什么?四婶那一声大呵“放着吧,祥林嫂”意味着什么?甚至祥林嫂被四婶赶出鲁家又意味着什么?
五、小结:
也许我们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许在祥林嫂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艰难的走着,这时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亡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祥林嫂死了,我想这也许是上天对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业: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残杀了,请关注现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封建残余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列举现象,并做简要评析,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四、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
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
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
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3、
4、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
六、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像幼儿展示海上的漂浮现象,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科学现象。
本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抛出问题:教师提问:所有的物体都能漂在还上吗?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概念。
本环节的重点是为后面的体验活动做铺垫,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和体验。
3、 幼儿操作:幼儿分组,为每组幼儿发放提前准备的操作性材料,包括透明的水槽或水盒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塑料的、玻璃的)、棉花、橡皮泥等物品,分类筐每组三个,记录表没人一张。
教师将操作的步骤演示一遍,(以啤酒瓶盖为例)然后让幼儿逐一进行操作。 ①、 预测:大家先讨论预测啤酒瓶盖在水里的沉浮状态,
②、 填写预测记录:将预测的结果填写在记录表里。
③、 动手操作:将啤酒瓶盖放到水里,看结果是沉还是浮,
④、 记录操作结果:并和预测的结果进行对比。
⑤、 分类:操作后将物品分类放到贴有标记的分类筐里。
⑥、 总结:幼儿操作完成后,教师向幼儿出示“沉”与“浮”的字卡,并贴到白板上,引导幼儿总结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物体在水里是浮上来的。让幼
儿代表把分类筐放到相应的字卡下面。
4、 拓展部分:尝试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材料,(材料不要过多,以免扰乱幼儿思维。)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通过努力得到成功。
①、 给每组幼儿发一个矿泉水瓶和一把钥匙,让幼儿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物体沉下去。提示幼儿可以尝试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②、 幼儿分享、交流自己使用的方法,并尝试解决沉、浮状态改变的原因。
七、 说课程设计特点: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材料、创设开放性的课程环境以及利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我遵循《纲要》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将科学与语言等领域的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及方法。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说课稿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课标》为依据。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太极拳是运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学说的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的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太极拳的教学要注重学生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众多研究表明,经常打太极的人在身体健康状态方面要明显强于他人,长期锻炼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的健身效果。
三.学情分析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对同学们的调查了解,这批武术选修班的学生虽然爱好武术但是之前从未学习过,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武术基础,所以在设计武术的课程内容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从武术的基础学起。处在青春期发育高峰期的高一学生们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充满着好奇,而且情绪容易激动,对待任何事物都缺乏耐心,武术训练又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运动,如何把这枯燥乏味的训练提升到学生们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地步。24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基础拳,整个套路动作少而且简单易学,学生们通过14个课时就能学完这套拳,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也让他们知道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将学习24式太极拳1—3式。
四、教学目标分析
1、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健身作用等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引导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基本步型、手型,先做到形似,学习1—3式。
3、 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本动作和手脚路线的掌握
难点:重心移动与上下肢的配合
六、教 法
1、认真备课,教法多样化,精讲多练,重点放在学生动作规范的培养和提高上。
2、将太极拳理论知识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其理论知识。
3、镜面示范、背面示范相结合,口令指挥,分组互助练习、巡查纠正。
七、学 法
1、学生模仿练习
2、学生分组练习
3、学生分组自评自练
4、集体练习
八、教学策略设计
本次课以热身—实践与评价—身心调节三段式课型模式。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的开始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华武术的源远流长及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激发对太极拳学习的热爱,建立直观印象。分部学习1——3式。由于本次课是太极教学第一节课,是属于打基础、入门阶段,因此教学重点在手腿动作的协调上,动作规范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身体中正。要求势势,把眼睛和心思要用在身体动作的变化上,尽可能做到顺随忘我。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以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第二个教材主要是通过推手练习太极拳的借力打力的用力方法,在两人一组的练习过程中,即可调整心理又可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学习和体验到相关技术要领。
教学主体流程由教师完整示范开始-领做-重点内容讲解与示范-领做-口令下学习练习-共性错误分析讲解-分组练习(教师流动指导)- 评价-集体练习-推手讲解与示范-分组练习-结束放松部分。
太极拳的演练动作慢,基础动作又枯燥又重复,会让学生指不起兴趣,因此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调动学习热情。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相结合,利用肢体语言建立动作表象;一招一式功放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对动作有深刻的了解;小团体开放式的分组练习,形成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练习、自由交流,互帮互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参与其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 在动作口诀上要按如下进行,顶、提、开、移、落,收抱成自然。手随开步走,脚到手也到,欲进先要退,腰带手臂力。抱球左右移,前后手臂弧,亮翅上下分,足尖虚点地,身正气势壮。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