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27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分析

  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这时,我及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用已知的处理方法来朗诵这首古诗,为了更好地烘托古诗的意境,由我为同学们演奏古筝独奏曲《枫桥夜泊》,通过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民族乐器古筝的音色,发现音乐能更好地表现古朴、悠远的意境。接下来我为了引出创编的二声部模仿钟声的音乐,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才勾起他对家乡的浓浓思念,学生会根据古诗的意思谈到例如:寂静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的啼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我马上抓住钟声这一点展开,先引导学生模仿寒山寺的钟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这时,我出示模仿钟声的二声部旋律,在学唱二声部当中,我采用简单的手势(演示),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唱准二声部旋律,为后面的合唱作铺垫,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的意境,通过音乐来模仿这种意境,由心而发,渲染情感。

  第二环节:新歌学唱

  这一环节我从听赏音乐开始,第一遍由我带领学生通过划旋律线,完整的感受音乐,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第二遍音乐。我提问:听听歌曲中的旋律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并说出你这样划分的理由?在这两遍试听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歌曲已有了初步的记忆,为后面学生学唱做好了准备,整首歌曲我分成两部分来进行教学,第一乐段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先采用模唱,再演唱歌词,最后来学唱歌谱,由易到难逐步将学习的难度降低,这样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学唱会第一乐段后,为了深入地渲染歌曲意境,我将前面所学的模仿钟声的音乐加入到第一乐段,进行二声部合唱,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加入后的音乐织体更丰富,声音更饱满。在二声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应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在二声部合唱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乐段的教学,第二乐段是歌曲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出现节奏难点的地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唱与教唱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习第二乐段。由我先对第二乐段进行范唱,再请同学们随琴伴奏用“wu”哼唱旋律,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他们学唱中的难点。学生的学唱难点与我的课前预想是一致的。切分音节奏的出现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由于第一乐段的“对愁”是一字一拍,而在第二乐段很容易和前面混淆也唱成一字一拍,我通过对比范唱让学生找出第二乐段这句歌词中哪个字更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在力度和时值上要突出这个“愁”字,从而掌握切分音这一知识点。当学生完整学唱会整首歌曲,我再次运用划旋律线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乐段在情绪上的对比与变化,引导学生在完整演唱全曲时的情感与声音的变化。

  第三环节:成果展示

  展示环境也可以称为学生的小舞台,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可能会说朗诵、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生合作等等方法,我通过师生的交流,综合同学们的建议,采取了朗诵、领唱、合唱的形式来完整展现歌曲。(录像)整节课就是在学生的完整展示中结束。

  四、感悟与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由于能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在古诗吟唱教学中,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就刚才讲的《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一课,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是《健康教育》五年级的教材内容。本课通过画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重点介绍近视形成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

  1.近视形成的原因,包括近距离的看物体,不良的读写习惯、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所有因素都是增加了眼睛的负担,造成了眼睛过度紧张和疲劳,导致眼睛近视。

  2.针对近视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近视措施,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坚持做到“六不要、三个一、二要、一操、一锻炼”。

  二、说学情

  针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求知欲强,学习紧张,作业负担重,又不注意用眼卫生,久而久之,导致眼球过度疲劳,容易发生近视,所以,学生的近视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居高不下。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和近视的危害。

  2.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做到预防近视的“六不要、三个一、二要、一操、一锻炼”,并掌握保护眼睛的具体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预防近视的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五、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猜谜语、游戏、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会交流,快乐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设计: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猜谜语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准确猜出谜底后,接着进行画像游戏,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做游戏和让学生说说眼睛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由此引入课题——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2.引导学生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

  首先请班上近视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眼睛是怎样近视的?然后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近视形成的原因。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了解近视的成因,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预防。

  3.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的危害。

  通过让学生了解近视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他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重视。我先请班上近视的同学说说眼睛近视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哪些不便,在学生说出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近视的危害性。

  4.预防近视、保护眼睛的方法。(六三二一一法)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也是让学生先发言,老师适时总结出“六三二一一”预防近视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牢记预防近视的方法,然后检查记忆效果,在学生复述的同时完成板书。

  5.巩固练习。

  出示判断题,通过做练习题,让学生明辨是非正误,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认识。

  6.全课小结。

  通过让学生谈收获,再一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7.提出希望,结束本课。

  出示结束语,老师对同学们提出殷切的希望。最后,让全班同学齐读课题两遍,结束本课。目的是为了再次升华主题,使“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心里,时刻注意用眼卫生,并做到持之以恒。

  七、说板书设计:

  保护眼睛 预防近视

  六三二一一预防近视的方法:

  六不要, 三个一, 二要, 一操, 一锻炼。

  教学反思:

  1.教学语言不够精炼。

  2.板书设计不够简洁明了。

  总之,本人在教学上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恳请各位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 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 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第三节第三课时《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面积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增长率问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继续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巩固,而且会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给以后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征和新课标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应用题。2.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3.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 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很熟悉,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2、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五、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特点,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为形式,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法: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衔接自然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面积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某学校准备修建一个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矩形花园,它的长比宽多10米。设花圃的宽为X 米,则可列方程为:

  X(X+10)=200

  【设计意图:由具体简单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2.例题讲解:先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1) 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再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进而用两种方法解答。

  解法(一):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进而用两种方法解答。

  (27-18x)(21-14x)=×27×21

  解法(二):设中央矩形的长为9Xcm,宽均为7Xcm.

  9X*7X=21.3

  解答学生自己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其次还需学生正确细心地解方程】

  (三)小试牛刀:用多媒体出示两道习题让学生练习,顺路突破重点。

  (四)应用拓展: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和拓展,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面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同时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归纳小结,浅谈收获

  (六)布置作业及补充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自觉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三个主题。本课旨在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个主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三个方面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本校五年级学生为少数民族的同学甚少,生活中几乎也没有与少数民族接触的经历,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特点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少数民族±的概念,并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本课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2.通过课前运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和分类整理,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不同的民族服饰和民居,使学生明白民族文化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2.通过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并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民居图片;

  2.民族歌舞视频;

  3.布置学生的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

  学生准备:

  充分运用互联网搜集少数民族有关服饰、民居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课程开始播放视频《民族歌曲大联唱》创设情境,用视频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教学之中。

  (二)教学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活动一:民族服饰我来猜

  在本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有关民族服饰的介绍和“服饰”小组的补充扩展(文字、图片)对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加以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明确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在脑中形成概念,然后,教师播放具有特点的民族服饰图片,用游戏猜猜看的形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猜一猜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民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落实了“服饰”这部分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对于“服饰”这个部分,学生除了要明确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以外,还要通过观察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服饰与审美、环境、宗教信仰的关系。

  活动二:民族居所我来说

  在这个活动中,主要由“民居”组对部分少数民族民居从“特点”“功能”“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民居的特点。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民居视频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启发学生探究民居的特点与居住环境的关系。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充分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而且通过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和小组展示环节中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锻炼自己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三:民族歌舞我来演

  本环节,我主要运用体验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新课标》中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歌舞的魅力,体会民族情怀,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我将本活动步骤安排为: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说一说:由“民族歌舞”组介绍少数民族的歌舞特点,使学生对于民族歌舞产生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感官感受,更直接地了解民族歌舞的有关特点。

  唱一唱:由学生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跳一跳:请同学和老师表演喜欢的民族歌舞,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带来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服饰

  丰富多彩

  民族文化

  民居 } 民族

  民族歌舞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简析教材

  《新年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课的综合性非常强,既有社会常识的学习,也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有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新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

  2.确定目标

  根据大纲的规定,结合单元章节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了解有关新年的知识及人们迎接新年的方式;

  B.培养学生调查、简单整理资料、交流展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综合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A.培养学生热爱节日、珍视节日的情感;

  B.激发学生对新年的期盼,感受向亲朋好友传递祝福的欢庆心情,体会新年的热烈和美好。

  过程与方法目标:

  A.乐于自主探究;

  B.学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A.了解人们迎接新年的活动有哪些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

  难点:

  A.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设计与制作能力

  B.通过自制贺卡向亲朋好友,老师长辈传递美好祝愿

  二、说教法

  完成这一课的教学需要师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教具准备,像多媒体课件、挂历、制贺卡的材料工具等;学生的课前准备,如了解新年的知识,搜集有关新年的图片、资料和准备贺卡制作材料工具等。

  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激趣导入、图片展示、课件欣赏、实践操作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针对这一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这些探究活动中得到学习、体验、领悟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先播放能够表现新年的音乐动画,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节日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主题《新年好》

  [这一设计是从孩子最喜爱的动画导入,激发兴趣,渲染气氛,很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

  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进行教学,完成这一堂课。

  活动一: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历、看日历、说日历的活动,了解新年知识。让学生明确新年就是元旦,也就是1月1日世界同乐的日子,并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弄清春节和新年的区别。

  [这一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历着手,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迎新年的活动,体会节日的热烈和美好。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新年的图片资料,回顾自己在幼儿园或家里迎新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接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国内外新年的庆祝方式,加深学生对新年的认识和印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收集的贺卡,并说出收到贺卡时的心情,老师也展示手中的贺卡,体会贺卡的作用意义,激发学生自制贺卡的渴望,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这一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活动三:自制贺卡,培养能力,学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礼物,表达情感。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白自制贺卡的好处;指导学生构思和书写祝福语;指导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在学生动手制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配乐营造气氛,让孩子们在欢快的环境中动手动脑,自主完成小制作。

  [这一设计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的智慧,同时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这也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活动四:现场交流,发展学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完成自制贺卡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传看贺卡,接着教师播放《新年好》的歌曲,并让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现场互相赠送贺卡,并引导学生注意礼仪,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交往的乐趣。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用音乐烘托气氛,通过孩子的自身体验,使儿童形成对集体的热爱]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方面,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培养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G大调小步舞曲》是上音版第七册第二单元欣赏内容,本课力求培养学生感知乐曲主题段落变化的能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现能力。

  本课教学内容设定:1)复习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2)认识:小步舞曲;3)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

  本课教学重点: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感知乐曲两个不同段落主题所表现的情绪。

  本课教学难点:能用歌唱、舞蹈、演奏等手段表现乐曲。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说目标

  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欣赏《G大调小步舞曲》中,感知乐曲婉转如歌和活泼跳跃两个不同段落主题情绪。

  2、学生能乐于参与欣赏、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并且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n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小步舞曲”为主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小步舞曲”知识信息。

  2、学生会用体验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听、唱、奏、演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初步体验“小步舞曲”音乐特点。

  n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小步舞曲”。

  2、能用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方式表现乐曲《G大调小步舞曲》。

  三、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力,在音乐表现方面,如:歌唱、律动、使用打击乐器和吹奏口风琴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设计多处采用综合性音乐表现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信、有表情地参与表演活动,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有效的评价。

  学生在上一教时中已初步会唱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并能用打击乐器、口风琴、律动等方式表现歌曲。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复习、评价、改进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歌曲表现能力并为新授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在课余已自主查寻、收集了“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小步舞曲”有了一些初浅、零星的认识。本节课中学生在竞赛、交流、体验的教学过程中,

  完善、深入地了解“小步舞曲”知识信息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程序

  n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谱软件、竞赛记分物、小提琴。

  2、学具准备:

  口风琴、打击乐器。

  3、补充资料:

  “小步舞”影象资料、“进行曲”音响资料、“圆舞曲”音响资料。

  4、学生预习:

  自主查寻、收集“小步舞曲”的知识信息。

  n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听赏、感知、体验、讨论、分析、实践等教学方法。

  n教学剖析

  1、利用学生资源,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动作等,是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丰富的学生资源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凡的意义。学生们求知欲强,情感丰富,有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愿望,但是学生的音乐能力往往又参差不齐,各具所长。合作学习正是一种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被充分激发,学习能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1)小组学习资源

  本节课中多处设有合作表演环节中,按表演内容(唱、奏、演等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倾向,自由选择表演项目。这样的教学有了难易坡度,学生能顺利完成自选学习任务,在展示环节中也能满怀热情地交流成果。小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2)学生特长资源

  学生课余学习获取的特长技能也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资源。教师应详细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特长及学习程度,在教学中为特长学生铺设展示的平台。本课的欣赏导入教学环节,教师请钢琴和小提琴特长生,课余练习演奏《G大调小步舞曲》主题片段,在课堂上为大家演奏。这种教学方式比欣赏世界一流乐队的演奏效果都要好,因为现场的演奏与学生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使其有亲切感,演奏学生的表情、身体语言、情感投入使同学的情感产生共鸣,既增强了演奏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自主学习,激发学习乐趣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将世界上各领域的知识实现了无缝链接,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络中的动态资料,形象生动、图文声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置身于开放的络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兴致盎然,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事半功倍。

  本课的“认识小步舞曲”环节,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教师将知识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也接触不到广泛的信息资源。因此,本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环境,将学习延伸至课外,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上网搜索“小步舞曲”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不仅最大限度地获取了知识信息,而且在搜集、筛选、整理、分析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积淀,也使学生获取了自主习得知识的乐趣,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挖掘教材资源,体验学习,激发学习情趣

  教材是音乐教学中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实施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载体,应充分开发和挖掘教材内涵,盘活教材资源。学习情趣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

  《G大调小步舞曲》是教材中的欣赏内容,乐曲轻盈典雅、旋律优美动人。教学中教师合理组织教材的单元内容,由唱“小步舞曲”旋律改变的儿童歌曲导入,到欣赏乐曲,再根据“小步舞曲”主题补充教材资源——影象资料“小步舞”片段。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补充教材使学生充分体验“小步舞曲”高贵典雅的特性,引起学生共鸣,领悟音乐的美感,愉悦身心,获取乐趣,从而激起学习的情趣。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四、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

  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 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来进行

  一.通过自学举例,初步认识吨

  我首先提出,你还想知道有关吨的哪些知识?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起探求新知的兴趣。

  然后教师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好的问题,由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培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锻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然导入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学生会找出“1000千克就是1吨”,在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

  1.1吨=1000千克这个式子可以怎么读?还能怎么读?让学生明确单位间可以互相换算。

  2看看这个式子,你能给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自己出题来进行单位换算的,主张自己提问,自己解决,进一步培养了学习能力,这样对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认知结构。

  完成这句话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提出还有哪句话重要,围绕“计量较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句话,我设计了2个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吨作单位?

  2、出示教师收集的有关资料。

  在这一步骤中,我针对“吨”这一概念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很难直接接触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学.举例.自问自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2.【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3.【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5.【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6.【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7.【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8.【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9.【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