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4-10 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伙伴》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主题编排的。

  《小伙伴》这篇课文主要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失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关心。有的说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事,有的说背包可能丢在哪里,而安东把一大半面包放到玛莎手里,他关心的是玛莎需要吃午餐了。这个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针对教材特点及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养成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以此来强化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设置和学生的特点,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为: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2、 以读代讲,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小伙伴的不同表现,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为。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即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紧紧围绕“小伙伴”来引导学生听听、读读、演演、议议,通过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课文蕴涵的道理内化为孩子的感情需要,以此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好,老师来考查考查。接着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组词。(读对的就送给他一个苹果生字卡片。)这一环节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送苹果生字卡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以读代讲,读思结合,体味“小伙伴”。

  1、读思结合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因此,在学生掌握生字词以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设计如下:小朋友,生字词我们掌握了,下面我们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玛莎背包丢了,午餐没了,心理难过极了。那她的小火伴是怎样跟她说的?又是怎样做的?请小朋友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这一问题的设计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强化边读边想的习惯。

  2、感情朗读

  这是本节课的活动重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而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是通过读来强化,通过读来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把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读准确,然后播放录音,通过听读,纠正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当学生确定读得准确时,我让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来朗读,这里,老师读旁白,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人物,要求朗读过程中配上动作。当学生读到维加的语言“你怎么不吃呢?”时,老师通过范读,学生多次回读,引导学生把问号读出来。当读到“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时,老师通过动作的示范,让学生把维加“一边大口吃一边说”的动作表演出来,还有,当学生读安娜的语言:“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你大概是丢在公共汽车上,忘记拿了。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时,老师通过示范,让学生读出安娜责怪、教育的语气,最后是描写安东的语言,老师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两者结合,引导“安东走到玛莎的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最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朗读,(读得好的给予红苹果奖励,2名,其他奖励青苹果)。这样,通过一层层、一步步的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达到了突破教学重点的效果。

  (三)演一演、议一议、理解“小伙伴”。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表演欲望,他们非常喜欢把“课文”演出来,通过表演,可促进他们深读课文,感悟课文内涵。

  1、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朗读,小朋友都掌握了小伙伴的语言,接下来我就加大难度,让小朋友上台表演,使学生入情入境,演中懂情,演中感悟,达成了本课训练目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2、 议一议

  一个“几个小伙伴的表现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为什么?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了意见。有的说:“我会把我的午餐分一半给她吃。”有的说:“我会让几个小伙伴每人分一点给她吃。”等等不同的意见,然后老师小结:是啊,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伙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给予对方最需要的帮助,而不是空口无凭。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培养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对课文有更深的体会,使学生懂得了:要用实际行动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于老师说,阅读教学,要注意阅读时机的把握,做到及时“反三”。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红萝卜回来了》一文,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我这样板书,简洁清晰地反映了三个小伙伴对待玛莎的做法,可以突出重点,揭示文中内涵,能引导学生体会出要给别人最需要的帮助。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评委:

  从我的家乡浙江平湖小巧玲珑的东湖畔来到大都市武汉美丽大气的东湖边,是一种缘份;今天,在田汉大剧院,高唱国歌,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也是一种缘份;作为来自基层县市的一名教师,能有幸向来自全国各地小语届的精英、专家们学习,更是一种缘份!感谢这四十分钟,感谢长江水孕育着的江城的孩子们,这是我从教18年以来语文人生中的一次难忘经历!

  老师们,《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我感觉到文章很长,且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而文章又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第一课时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造常态课中的精品课?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预设中,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把课后的习题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习题二,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鉴于此,主要设计了二个板块的内容,在第一个板块中,着重强调梳理文章结构,强化整体感知,把理清开国大典的进行程序作为训练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明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努力真实地体现生成过程,以此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其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突出了整体感知,另一方面,强化了第一课时的重点,突出第一课时的特点。第二板块,从语文的本真目标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强化文字理解,促进情感感悟,抓住主席的动作及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实现阅读理解,也就是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一个场面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哪些语句拨动了你的情弦?以此来统领重点内容的理解。用选择性学习来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艺术”的课堂。让感悟成为有支架的体验方式。如理解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这一场面,我刻意回避以录像代替理解,而辅之以图文阅读,在强烈的对比与认知冲突中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悟,在课堂结束时才用主席宣布成立的视频冲击学生情感。这样的安排用意十分明显,旨在强化语文性,实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在理解瞻仰和站字的含义时,同样采用了比较和替代的方法,以这样的训练载体实现了训练与感悟的有效统一,使教学过程更扎实、更丰实、更朴实。

  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恳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朋友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信念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它的成真与否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立了信念,或将它束之高阁,或让它付之东流,只是徒有一种形式;而有的人,会为了信念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让梦想实现;更有的人,不论经历多少苦难,哪怕是遭受到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承受的厄运,也都能坚持不放弃,一心一意的始终锲而不舍地追求。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就是第三种人。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有鸿篇巨制的《国榷》,更有让我们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人性光辉。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是专门叙述谈迁是如何坚持他的信念,让幼时的志向最终得以实现的一篇课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这篇课文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是语言背后人物的精神却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最后一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最需要学生咀嚼体味的一句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运用数据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着,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奋笔疾书等词语的意思,有选择地积累。

  读通,读顺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谈迁写成《国榷》的曲折经过。

  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能结合谈迁写《国榷》的史实以及其他相关事例理解,并能背诵。

  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复述,品读谈迁写《国榷》的过程,体会谈迁之所以能完成《国榷》这部历史巨著,正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能有条理地复述谈迁写成《国榷》的曲折经过。

  1,读题切入,营造阅读期待。

  请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或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对厄运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厄运,才能真正感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坚定。)

  2,读一读题目,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语气,引导他们进入硬朗的感悟顽强的信念的氛围。)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不论是就课文内容提问,还是对拥有这种信念的人物进行猜想,都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课文的原始激情。)

  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脉络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感受,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谁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 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翔实可信,奋斗,鸿篇巨制,意想不到,家徒四壁,下落不明,化为乌有,体弱多病,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挣脱,决心,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一袭破衫,奋笔疾书,诞生,名垂青史。

  (出示的这些词语,能体现谈迁写成《国榷》的全过程,为后面的复述作铺垫。)

  再读课文,试着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几句话。

  (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凭借语言,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谈迁写成《国榷》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你能把这个过程比较详细的说出来吗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1)说说第1,2,3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2)抓住主要内容练习复述。

  (复述是语文学习中一项比较难的能力,既不能脱离文本,又不等同于背诵,它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安排这一个训练,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读了,说了谈迁写《国榷》的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应该是也必定是有个体差异的,聆听学生整体读文章的感受,除了能刺激他们对文本内容作积极的思考,也能让老师知晓学生初步读文的情况,有助于老师对后续的教学设计作调整,让后续的教学安排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作业设计:

  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搜集和谈迁写《国榷》类似的事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博览群书,翔实可信,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奋笔疾书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谈迁之所以能完成《国榷》这部历史巨著,正是因为他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理解最后一段话并能背诵;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朗读导入,创设感悟氛围

  请学生简单地说说谈迁是怎样写成《国榷》的。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记录下这一段历史事实的

  试着体会作者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2,3自然段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全体一起读。(在齐读中互相感染朗读的情绪,在分读中感受课文的结构。)

  (语文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当它被一定的感情色彩包裹,其文字便能恰如其分的对读者发挥感染并且渗透的作用。)

  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默读课文的第1,2,3三个自然段,反复地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或者令你为之一震,随手划下来,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到的感慨。不妨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首先意味着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交流过程中,结合理解词语,同时切合时机地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几个方面:

  谈迁第一次完成《国榷》就很辛苦。其间,将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与经过奋斗,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一句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在文字表达中的效果。

  谈迁遭遇到的厄运是什么 为什么这对他来说是厄运

  面对厄运,谈迁是怎么做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但同时, 不能忽略老师的引领功能。对于谈迁编写《国榷》的经过,学生必然能找到体现谈迁如何努力,如何坚持的词句,进而谈感受。但是不是能与中心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建立起密切,显然的的联系,可能就不得而知,不能保证了。所以,在学生的自读感悟中,穿插老师的点拨与适当的归纳,力求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性,有序性。其实,第2自然段就是专门刻画的厄运,第3自然段则是具体阐述的打不倒。)

  小结:谈迁之所以能最终完成《国榷》的编写,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

  综合提升,丰富阅读体验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帆风顺的。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如贝多芬,海伦·凯勒,凡高,司马迁的事例。)

  面对厄运,他们取得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有着怎样的信念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结合进行朗读。

  (最后一句话是课文理解的难点,倘若没有事例的说明,学生是很难理解透彻的。教材选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有例可依,有例可想。然而,光有课文中这一个例子,学生对这个道理的理解还是不可能实现深入。因此,我安排学生在第一课时后就试着搜集相关事例并在此时一同整合,旨在为理解最后一句话提供相对丰富的感性材料。)

  说说这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激情:信念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信念是一种顽强的品质。让我们向谈迁学习,向贝多芬学习,向海伦·凯勒学习……向更多的有着打不垮的信念的人学习,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去打开自己成功的门,永远心怀希望,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作业设计:

  背诵,摘录最后一个自然段。

  活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故事会。

  板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成

  谈迁————————————————《国榷》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春天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主题一《春天来了》第12—15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2.学习观察春天的特点,探究春天自然界的变化。

  3.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三、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四、说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春天常见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

  2、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到来的愉快。

  五、说学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视频、竞赛等活动方式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说教学准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是广阔的田地,校内各类树木、花卉、草坪都成了儿童眼中春的使者,而儿童父母的春耕、村边的小河、田野上的风筝、校园中的花和树叶等为儿童感受春天、观察春天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资源,从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入手,带着儿童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

  七、说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运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学生猜一猜:它是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初步了解合作的必要性

  1、 为学生创设情景,观看歌舞(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景色有哪些?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2、 学生讨论:1、春天在哪里?2、春天的景色有哪些?3、春天的颜色有哪些? 4、春天的植物有哪些? 5、春天的小动物有哪些?

  3、 教师小结:春天的景色丰富多彩,柳枝吐出了嫩芽,花坛里的月季长出了红红的叶子,墙边的小草长出来了,草丛里还发现了美丽的小花,春的地比以前软和了,农民伯伯要种地了,只有在春天播撒种子,夏天辛苦劳动,才能迎来秋天的收获。小朋友们也一样,只有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取得好的成绩.

  三、设置猜谜游戏,深入了解春天景色的各种特症

  1、猜一猜。

  四、小组讨论,春天带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五、创作春天,把对春天的感观上升到视觉感受。

  1、 教师谈话:春天已经到了,不仅美丽的七色花开了,很多花都开了,大家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合作歌颂一下春天吧!

  喜欢绘画的小组设计一副春天的图画。

  喜欢音乐的小组为你喜欢的春天的歌曲配上伴奏。

  喜欢表演的同学编排一个关于春天的童话剧。

  2、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积极参与活动。

  3、 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4、 教师总结: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别人,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学会合作、成为善于合作的人。

  五、布置课后实践活动,尝试各组共同合作

  教师布置课后分工合作出一份春天景色图。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1)《老爷爷的帽子》这则童话以“老爷爷关心小鸟、小鸟关心老爷爷”这一主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温馨、充满爱的世界。

  (2)结合现代家庭实际情况,考虑独生子女大多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

  (3)未来的社会需要幼儿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

  2、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2)激发幼儿的同情心,获得被关心,帮助他人的内心感受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3、活动重点: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4、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童话故事、《老爷爷的帽子》

  (2)物质准备:课件设计,自制爱心奖章。

  (3)环境准备:“谁在关心我们”挂图资料。

  二、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全体幼儿倾听童话故事《老爷爷的帽子》。(通过欣赏童话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提问法;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此环节我运用了提问法,来发展幼儿口语表他能力)。

  3、直观形象法:课件欣赏,帮助幼儿理解童话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老爷爷和小的一段对话,让幼儿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教师循环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故事含义。)

  4、情景表演法:让幼儿通过一段情景表演,体会到互爱的情感。

  三、说学法

  1、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会故事内容,表达情感。

  2、体验法:通过互相讨论及表达情感,让幼儿体验被关心的快乐,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3、鼓励法:以奖励的形式,肯定幼儿的互爱行为。

  四、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听故事导入(时间大约2分钟)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的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他是推动幼儿探索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的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让幼儿听童话故事《爷爷的帽子》。(教师操作课件,幼儿能看到生动的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谈话:讲述故事至“小鸟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播放课件)

  (1)小鸟为什么要唱歌给老爷爷听?(幼儿回答)

  (2)如果看见发抖的小鸟,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幼儿回答)

  (这个环节我通过提出2个问题,幼儿正确的回答,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关心小鸟的情感,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小鸟)

  讲述故事至结尾、提问。(播放课件)

  (1)老爷爷病了,小鸟怎么想?怎么做的?(幼儿回答)

  (2)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3)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幼儿讨论)

  (通过3个问题讨论与解答,引导幼儿想出多种方法关心老爷爷。)

  3、感受他人的关心、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1)老爷爷关心小鸟、救小鸟,小鸟心理觉得怎么样?(幼儿回答)

  (2)我们小朋友一天天长大穴道了很多的本领,那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在关心我们呢?(幼儿自由的讨论并回答)

  (3)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

  冬冬摔倒了,红红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这时老师进行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关心、帮助,如果我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会感到十分幸福、快乐。

  4、参观“谁在关心我们”挂图、照片展。(通过参观,让幼儿体会到被关心的快乐)。

  5、颁发“爱心”奖章,肯定幼儿互爱行为

  爱心奖章是奖给有爱心的小朋友,让有爱心的小朋友带着这颗奖章去为社会奉献爱心、多做贡献。

  6、活动延伸:

  父母、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肯定幼儿的互爱行为。

  幼儿可向灾区、贫困区、献爱心。

  五、效果预测

  本次活动通过教师富有表情的讲述童话故事,加上教师的提问,让幼儿知道了怎样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又让幼儿自由的讲述,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活动中我又注意让幼儿积极回答问题,使幼儿有了自由讨论的空间,关注个别幼儿的行为,活动中幼儿能够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真实的想法,体会

  到了爱心的重要,激发了幼儿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的愿望。

说课稿 篇6

  第一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这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

  课文富自然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着重体现“碰撞”二字。

  首先,在启发谈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看到狼和鹿,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或成语?学生在词语交流中不难发现人们对这两种动物的态度。然后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作者的观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接着,在初读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有没有新的看法?

  这是学生看法与作者观点发生的碰撞。学生在一次比一次深刻的“碰撞”中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新课标中强调: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如何凭借教材这一媒介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老师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思维,实践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阵地。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这样的“碰撞”中,也许有错误,也许有争论,但这却是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机。

  除此之外,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词语的理解,积累,应用,包括写字的指导,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写字能力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就是我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时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第二课时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六册《狼和鹿》。

  如果说在执教《狼和鹿》这篇课文时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体现“碰撞”二字,那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力求体现“发现”二字。

  怎么发现?

  (一)在朗读感悟中发现

  森林一片葱绿多么美丽而一片枯黄又多么会令人心痛!这是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的,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发现了森林面貌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二)在“比较”中发现

  鹿的数量迅速发生变化,由4000只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只,而两年后又聚减到8000只。学生在前后对照的读书中,比较这些数字,发现了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的关系。

  (三)在语言实践中发现

  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从狼、鹿和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这个故事,复述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加上自己的想法。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数量,发现了人们当初犯下的错误:貌似护鹿,实在害鹿。狼看上去在害鹿,其实也保护了鹿和森林。

  (四)在拓展阅读中发现

  课后的作业是让学生读一个故事《猎狗和狼》,用故事中的道理来深层感悟课文中的道理:为什么说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

  拓展的文章补充了课文中没说出来的道理:鹿没有了天敌,安逸的状态让它们的生存能力衰退,这也是鹿毁灭自己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感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教育有三个离不开:道德、情感、智慧。没有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没有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情感,培养情操,生成智慧,从小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教研中心,感谢姜主任给我这样一次和大家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鲁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7课《画风》。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着动手和动脑、实践创新这个主题展开的。《画风》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动脑思考自己如何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文需要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本节课也就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1.会认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小朋友的创意。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识字和朗读。结合我区正在开展的“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也为了突出重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学情 突出重点 顺学而导

  识字是低年级的重点,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识的字不多,大部分生字都集中在了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当中。而且有一部分字比如“宋、陈、赵”等孩子在课前,可能已经认识。在设计中我就做了大胆的尝试。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都是给按照给生字加拼音、去拼音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采取了以下识字方法:

  1.随文识字。

  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这是主要的识字形式,特别是在二年级下册及其以后各册,更是最主要的识字途径。本课在初读完课文以后,顺学而导,引出带有三个小朋友名字的句子,即: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然后由这句话引出三个名字,再由名字引出单字来进行反复认读。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一种符号,人的大脑对符号信息的输入是因人而异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少三四岁的小孩都会认字,而大多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记忆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2.生活中识字与课堂复现相结合。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们都要仔细想想,看哪些生字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认识了,就不用老师再多讲。在本课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中的字大部分学生已经见过,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识字的环节,即:这些生字在你的名字当中或者你周围的人当中有没有见过?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大家都争着把在生活中早就认识的生字读给大家,这样的识字方式既是生活化识字的延伸,也尊重了学情,拓宽了学生的识字渠道,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3.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识字。

  到了二年级下册以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一堂课上要识的字越来越多,同时也是越来越难。我初步算了一下,在二年级下册课文中最多的是24画家和牧童一课要识17个生字,一堂课中,要求认识的字比较多,一下子全放到一起集中认字,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困难。这个时候就可以把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有机结合起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把要识的字分作了两部分,一部分放到了认识画风的小朋友的名字这一环节,一部分放到了具体的语句当中,这样就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

  4.识写结合,以写促读。

  低年级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教识字易,教写字难。难就难在没有把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本课中,我指导书写了两个上下结构的字“忽”和“显”,让学生先认后写,找出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难写的“忽”,放手让学生学写“显”,这样由扶到放,识写结合,也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教给方法 自主阅读 有效训练

  在“践行小学语文‘导学议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再思考”的讲座中,姜主任指出“导学议练”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以训练为主 以激励为主” 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型。那在本节课上如何更贴切地做到这一点呢?我就反复读教材,查找资料,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现课文中分别写了三个小朋友画风,他们虽然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出了风,有的是画的飘动的旗子,有的画了弯弯的小树等等,但是在句式表达上又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为了避免平均用力,我想以赵小艺为切入点,重点学习赵小艺画风的部分,在这里我分了几个层次:

  ①是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整段话读通顺。

  ②是找出表现风的词语,就是“飘”字,让学生观察发现飘字的右边就是一个风,然后读出风。

  ③是体会赵小艺当时画风的心情来进行感情朗读。这样循序渐进反复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边读一边想象赵小艺画的风,读好表现风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其他两个小伙伴画的风。随后再通过同桌互读汇报交流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逐步由“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通过这样有效地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评议结合 发挥想象 拓展说话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在本节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三处说话练习。第一次在学赵小艺画的风的时候,让学生练习说:风来了,——飘起来了。第二处是指导读画风的句子时,让学生体会赵小艺的心情,用上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达,赵小艺——地说;第三处在分角色读完全文以后,让学生拓展说话:你想怎样画风。在练习前,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有风的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同桌合作,生生互动的方法想象一下你想怎样画风,最后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说好的基础上练习写话。通过这样三处说话的训练,也促进了“导学议练”模式中“练”的环节的扎实有效,还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近一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 “导学议练”磨课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组内教师一起研讨,同一节课反复试教,研讨、修改再打磨。我也深刻体会到“导学议练”各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在本堂课中融合得还不是很彻底,也需要我进一步去探索,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计想法,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我要说的课题是《找质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第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材第10~11页;是学生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和判断能力;

  3、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二:说教法。

  (一)、第一课时: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本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指导法”,把“有意义的思考方法和习惯思维”放在教学首位,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本着此理念,本节课我主要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1、 谈话引探,导入新课。

  如:

  (1)、用哥德巴赫猜想引出课题。

  (2)、结合自然数1—20的因数具体说说。(这样直奔主题的教学,为学生探究知识和巩固知识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2、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件很快找出1~20各数的因数,铺垫探底。然后讨论怎样给这些数进行分类,怎样分比较合理?(把学生的思维导向于有意义的思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按偶数、奇数分的,有按2、3、5的倍数分的、也有按10以内、10以外的数分的等等,对于学生的分法,教师给于了鼓励,引导学生看书上怎么分的,观察因数的个数,以 “因数个数”的多少来分,学生很快以“只有一个约数的、只有两个约数的、有两个以上因数”分为三类。教师及时出示课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相应的数。这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像2、3、5、7、11这样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就叫质数。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个质数的因数特点概括出质数的意义,并且要求学生按照质数的意义自己找出一些质数,找准确了说说找质数的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样道理,合数的意义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让学生看一个因数的数是谁?书上是怎么给它下定义的?然后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判断正确了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判断方法,为什么又对又快?(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第二课时)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让学生根据学习资料,把1~20这20个数按照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进行分类,分类完成之后互相交流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2既是质数又是偶数;9、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2、出示闯关题,有填空、选择、判断、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闯关成功给予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学习制作100以内质数表,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制作方法

  (2)、小组交流方法

  (3)、动手制作

  (4)、汇报展示。)

  4、课件出示100以内质数表,学生熟记。(便于今后的应用。)

  5、 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回忆这节课所学知识之后听一则数学信息。歌德巴赫猜想之一: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数(或素数)之和。并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猜想目前证明得最好的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可惜离成功只差一步便离开了人世。听完后谈感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第四:说计划。

  针对上述情况,准备再加一节练习课,帮助学生对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加以区分,对分解质因数加以补充教学。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表情歌》这首歌曲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幼儿能够表现自我的一个音乐教材。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每个人又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方式,有的高兴了就拍手,就大笑,就跳起来,而幼儿处在一个模仿力很强,对刺激很敏感的时期,让他们在学习歌曲时模仿各种表情和动作,幼儿是很有兴趣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2.目标定位

  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希望幼儿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

  3.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是: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新的歌词。

  4.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二、说教法

  1.游戏法: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2.图谱教学法: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

  3.提问法: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

  三、说学法

  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唱唱、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法等学法。

  四、说活动过程

  教师做夸张的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的心情

  3、仿编歌曲。

说课稿 篇10

  本框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本框体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逻辑关系较紧密,但比较枯燥乏味。既要把这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应在备课上下功夫,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同时又要分析学情,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本框题的教学。

  在设计本框题教学之前,首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理清本框题的知识线索,在备课的过程中设定了终点目标为“正确分析给定材料中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达到这一终点目标,设定了三个使能目标分别为“我国的资源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达成以上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设定了起点目标为“我国的人口、环境国情”,作为学习本框题的内容的铺垫。为完成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了问题讨论与抢答等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条理虽然很清晰,但课上完后,备课组老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热情未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认真观看学习《课堂活动的点评》中的课堂实录片段、《“六要素”教学行动策略》、聆听北京市文汇中学王琪老师、北京市第十中学韩玉兰等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运用结构化备课、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诊断和剖析。备课组老师相互交流本框题内容的教学设计,并就如何上好本节课提出各自的意见,在认真反思之后,我对本框题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在原定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了“具有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关爱自然的能力和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我在终点目标中增加了“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问题”和“我们能够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两个问题和“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同时,把“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如何建设国际旅游岛提几点合理性建议”该为书面作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治学态度。

  以上教学目标的修订、问题及活动的设定,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乏味,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积极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有关说课稿范文10篇】相关文章:

1.有关《微笑》说课稿范文

2.有关体育说课稿范文

3.有关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

4.有关问银河说课稿范文

5.有关贝多芬的说课稿范文

6.有关写《马》说课稿范文

7.有关《水乡行》说课稿范文

8.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

9.有关大学说课稿范文

上一篇: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