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了解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认识到只有中国民族强大繁荣的时候,中国文化才会走向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明线,即沿着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线索展开,它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由中国人自己传播出去;一条是国外友人来中国学习和了解中国,并将中国的文化带到其他国家。作为中国人,肯定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因此,前者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而后者则要通过了解国家现在在世界中的地位,外国友人纷纷到中国取经,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对于小学生来讲,需要丰富的知识才能理解。
三、说活动流程
围绕以上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板块: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 初步感知
上课伊始,我饱含激情地谈到:“孩子们,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咱们大人小孩年年都盼着过大年。如今,连外国人也迷上了,瞧!”(放课件)
在熟悉的《喜洋洋》的背景音乐声中,外国朋友乐滋滋地过着中国年的图片逐一播放,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记忆,打开了他们的兴趣背囊,孩子们兴致盎然地看着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们舞狮舞龙、扭秧歌、包饺子、贴春联,初步感受到 “中国风”已经吹向了世界,自然地切入课题——“吹向世界的中国风”。(板书)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揭示课题之后,我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从哪儿看出外国朋友喜爱中国文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画、阅读文字资料,与合作伙伴交流,获取了很多信息。他们可能有的说我看见外国朋友在穿中国旗袍;有的说功夫、少林等汉语拼音已成了英文中的常用词;还有的可能留意到一些数据:89%的德国人尝试使用中医等等。这一环节,文本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进一步感受到“中国风”已经吹向了世界,吹到了外国朋友的心里。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学生交流完文本内容后,为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外国朋友心目中的地位,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课前你们还收集了哪些外国朋友喜爱中国文化的具体事例,与大家交流一下。”可能有的学生会从《星光大道》这个栏目中认识唱京剧的玛利亚和唱中国歌的郝歌;有的了解外国朋友喜欢收藏中国字画、瓷器;有的能了解到外国朋友十分爱穿中国服装,例如英国女皇十分爱穿中国旗袍,她的衣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旗袍;有的还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服装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在上海召开的第九届APEC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唐装亮相……
在孩子们绘声绘色的交流过程中,我会适时插入两个环节:
1、当学生汇报到外国朋友喜爱中国京剧时,我会顺势利导:“是啊,京剧被称为中国国粹,吸引了许多外国朋友来学习、表演,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他的魅力。”我将精心制作的课件向学生播放,在大家被画面吸引时,我将用手中的画笔画张极具京剧特色的脸谱。(播放课件,画脸谱)随后,我拿着作品走近学生,让他们戴上脸谱做上几个动作。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加上“新鲜出炉”的脸谱,配上几个有模有样的动作,短短几分钟,京剧一下子走到了孩子们面前,使他们不由得感慨:“怪不得外国朋友说‘中国如果没有京剧,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了’。”
2、当孩子们谈到外国朋友对中国书画的喜爱时,我播放了一组画面,配乐进行了介绍。在悠扬的古筝声中,老师饱含激情的介绍,使学生徜徉在中国书画的美妙境界中,尽情感受它的魅力。
这两个小环节的插入,主要是考虑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在外国朋友心目中的地位,更应让他们切身体验到祖国文化的美和魅力,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板块:引发思考 突破难点
多样的活动,快乐的体验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冷静的思考,我问:“孩子们,谁来说一说,外国朋友为什么这样喜爱中国文化?”他们可能会说:“因为中国文化有魅力。”“因为中国文化很特别。”“中国文化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学生交流后,我会借助这样一段采访进行小结肯定。
(播放课件)
这段真实的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之所以让外国朋友如此痴迷,就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独特魅力,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板书)
第四板块:链接生活 提升认识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当学生明白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后,我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是中国奥运年,如果你是导演,在对外宣传的开幕式上你会选择哪些形式?为什么?”经过以上几个板块的体验、学习后,学生会选择舞龙舞狮、弹奏民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进行交流。
接下来,我会出示书上88页的申奥标志,让他们寻找中国文化的身影。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到这标志是柔合了中国结和太极人形。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北京奥运中还能找出哪些中国文化?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可能会说出福娃形象,中国印章标志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更深入得感受到中国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对外宣传时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明白中国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才能在世界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
第五板块:激情导行 引领实践
《新课标》指出:“课程应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基于这一理念,临近结尾,我这样总结:“看来,20xx,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将随同这股奥运风吹得更远更大。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就落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肩上!”(板书)之后,让学生齐读小诗(播放课件)
在孩子们充满激情的朗读中, “中国文化”这颗神奇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了,为整节课划上了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处理
《外国散文两篇》选自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是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我觉得这两篇外国散文情感丰富,文质精美,艺术性很强,适合引导学生精读。如果仅仅拘泥于教材单元教学要点,从"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层面上去让学生自读,是不能充分发挥这两篇美文的熏陶作用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课当作讲读课文来教学,安排2课时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我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其中,目标1属情感目标,目标2,3属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我力图贯彻"四主三性"的教学思想,"四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创新为主旨;"三性"就是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我力争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诵读全文,品味文中写景精美,情感浓烈的语句;对于重点句段,我让学生质疑,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创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我又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机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程序
《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都提到了"美"。教学本课,我就把探讨什么是"美"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领悟"美"的内涵,然后,再通过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范读,更有学生的诵读,在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师生的共同质疑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两篇散文读完后,我还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两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加以比较,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最后,我又出示了两篇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在学生读课文前先介绍作者茨威格,接着再介绍托尔斯泰。我想,把对托尔斯泰的介绍放到读了课文之后,学生对坟墓的"朴素"和"美"有了感知时再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说辅助
教学本课时,我用P5
语文说课稿 篇3
《竹影》说课稿
1、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一一欣赏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m盼,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i型'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i
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自己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语文说课稿 篇5
尊崇的老师:
你好!我是来自古板头中学的吴璇,我本次说课的课题是《致女儿的信》。我的说课有八个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预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和.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用对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阅读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思考结果,对于疑难之处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同时围绕本文涉及的话题“爱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早恋”这一讨论的话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迸溅出“火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 ,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①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课前预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本人不理解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材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本人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结果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本人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本人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本人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本人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必备】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