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家》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个单 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具有绵厚的思想内涵和比较完善的表现 形式。 本文则是对于家的哲学思考,作为第一篇哲理想散文,其地位 和意义很重大,对后面的课文有其指导意义,学好了这篇课文 才能举一反三的学好下面几篇散文。
学情分析: 初三阶段的学生的认知、 理解、 分析能力都已经有了一定水平, 通过初一、初二学段的积累,已经可以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 自己独特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 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法和学法分析: 通过朗读法、质疑讨论法、问题导读法,让同学们通过自由朗 读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让同学们在不断的设疑解疑过程中,理解作者对家的三个比喻及其观点;老师适时地参 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较难部分进行分 析,师生共同解决本文难点,初步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并让 学生谈对“家”的感悟。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的培 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 “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 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师生通过问题导读的方式,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笔下“家” 的真正内涵,理解文章主旨,进而突破本文教学重点。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家、爱亲人的情感,珍惜亲情,珍惜家庭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比喻句的真正内涵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并让学生谈对“家”的感悟。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课文导入:以《吉祥三宝》歌曲导入,在轻松欢快的歌曲声中, 我们再次走入周国平的《家》,一起去感悟家的魅力。 (设计意图: 优美欢快的音乐, 尤其是这快乐和谐的 “一家人” 演唱, 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好的氛围下进入新课的 学习。)
(2)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纵观全文作者是如何诠释家的? (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让学生们在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的同时, 又很自然的过渡到对这节课我们的教学重点上, 分析着三个 比喻句的内涵和联系。 )
(3)配乐朗读引言并思考。 1、 文章的引子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纵观全篇,是由引子和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的标题均 以判断句表述, 直接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和思考。 三个小节从标题上看 是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顺序是递进关系。这种关系的前提,则是 建立在课文开篇“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这是 作者有关家的思考的前提, 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只有把这个问题解 决了才能更好的解决由它引出的那三个比喻句的问题。 )
(4)讨论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这个比喻的具体 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要学生直接回答比喻句的深刻内涵有些生硬也有一定难 度, 所以先让学生谈谈家和船之间的联系: 由渔民们以船为家在水上 漂泊想到在人生长河里,家是承载“我们”渡河的小船。然后师生共 同归纳确实是这样,家是生活的船,有亲有爱有温暖。 )
2、 表达方式看,这部分有何特色呢? (学生朗读精彩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认为精彩的语句来朗读,重视 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出在此节,作者关于“家是 一只船”的结论绝非生硬的提出的,而是建立在自己的感受、感觉基础 上的。作者是先叙后议再抒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的。这 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问题导读分析课文第二部分(在家呆久了,我们会感到家的 幸福会变得平淡乏味,会产生离开它的冲动,于是我们背起行囊,离家 远航。到那时,离
家在外漂泊的我们对家又会有怎样的感情?) 1、 你有没有离家在外的经历,那时的你对家有怎样的感情?你是 否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 情感上的熏陶同样很重要, 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谈自己对 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同学, 既可以调动起所有同学的 积极性,又可以很自然地靠近文本,靠近作者,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让学生们体会到家的美好并热爱它。 )
2、那么我们再来看文章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将家与港湾联系起 来的?这个比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 同第一部分的第一题是一样的, 此段说明家是我们休息、 放松的乐园、充电加水的港湾。对于航行在人生的河道上的船而言, 港湾是不可缺少的。家就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
3、 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和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又有怎样的不 同? (老师范读课文中“如果没有一片港湾??人间乐曲。 学生齐读“傍晚?..回家的人们。 ” ) (设计意图: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老师的朗读,也可 与学生交流谈老师的感悟, 最后解决问题: 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作者援引尼采的话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 从议论回到眼前的生活场 景描绘,处境生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4共同赏析最后一部分(倦鸟思巢,落叶归根,身在异乡的游子, 无论我们漂泊多远, 家都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是我们永远的归宿, 永远的岸。 ) 1、为什么说家是我们永远的岸?“岸”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 2、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延承前两个部分所提的问题,学生继续讨论质疑, 最后师生才能共同归纳出:作者在前两节思考的基础上,用“永远” 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列举事例来 解释, 说明一个人不论他经历了什么, 艰难困苦也好, 飞黄腾达也罢, 最后的归宿,还是自己的家。同样运用了记叙、议论兼抒情多种表达 方式。 3、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请说 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这是这节课所有问题的升华部分, 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 在进行创作时都是经过精心安排,不时随意而写,这也正是散文“形 散神不散” 特征的体现, 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是把家比作船、 港湾、 岸的前提,是后几个比喻的基础。同样“家是一只船”这个比喻是后 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 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 致和完成。 )
(7)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师生共同经历一次心灵旅程,在作者周国平笔下, 家是一只船,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与幸福同时体味了哲理散文的特点。
(8)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家是什么?不同作家笔下有 不同的“家” ,那么,你心目中的家呢?请你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讲述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
一、 教材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学会分析区域内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之间的联系,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中东》这一节教材,正是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而编排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区域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和《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中东》这一节内容,在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中东”这一节教材并没有着重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对整个区域进行总体描述,因此,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中东特有的地理特征——长期热点地区来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的一般方法,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学会了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信息------用事实论证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技巧和策略,初步理解了部分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念。同时,,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地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们毕竟是孩子,思维不够全面,语言不够严谨,有些观点的表达可能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应及时点拨,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与我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东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通过读图说明中东地区的范围、位置;初步学会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中东是一个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搜集和阅读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逐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并侧重于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东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认识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的重要作用。
5、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鼓励、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中东局势时事的新闻材料及相关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中东地区因战争、冲突不断而备受关注,成为世界上长期的热点地区。
通过指导学生读“中东地区”图,引导学生分析出中东所处的大洲、周围临近的海洋,总结出中东是一个地处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并通过填图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1、教学思路:
本课从中东地区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及其战争、冲突频繁入手提出问题,然后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并通过阅读、思考等途径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其中也渗透了对读图、搜集归纳地理信息能力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2、教法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
3、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上突出一个“动”:
(1)、课前“动”——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中东(如:巴以冲突、中东名字的由来)以及苏伊士河运和土耳其海峡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课上“动”----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舞台,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来增强学生的胆量和,;
让学生以中东地区的普通老百姓的身份来体会和感受对和平的渴望,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加强读图、识图、填图方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动”——课后延伸
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设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
课后作业布置突出特色,鼓励学生以“我所认识的中东”为题,写一篇日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结合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引入新课。通过词语接龙、模拟播音等,使学生对中东有初步的认识,产生学习的。
(二)联系生活,感性认识
通过课件、资料展示,提出逐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与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观念。
(三)积极探索,理性思考
在学生已经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中东为什么冲突、战争不断?引导学生从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四个方面简要说明其不安定的原因,进一步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对中东的地理位置展开详细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东沟通两大洋、连接三大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备受关注,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完成P52页活动题,通过填图练习将重要的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课后写一篇日记加深对中东的印象。
说课稿 篇3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水平二课程目标要求,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一、教材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投掷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课程,从投掷纸飞机、投掷沙包、到投掷垒球,抛实心球。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纵向编排方式。投掷项目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即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仍可利用投掷项目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信心与良好的合作意识,又能从中培养兴趣与创造性,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生能领会并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们能自己主动体验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巩固并提高正确的原地侧向投掷方法,做到动作流畅,出手高度适当。
(3)情感目标: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良好团体。
(4)、教学重点:侧向投掷的出手动作.
(5)教学难点:掌握适当的投掷高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个性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又有一定的动作基础。因此,本课所选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渗进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易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组织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节课都围绕投掷这一个学习中心,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本课主要采用体验发现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本课的教学产生新鲜感,使学生在欢乐互助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有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再结合课的任务和学生心理需求,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激情引趣活跃身心、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激活思维能力拓展、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一):激情引趣活跃身心(8分钟)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引导,导入主题,学生仔细听讲,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2、热身活动:投纸飞机.拿出折好的飞机,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问题至各自“空域”尝试“飞行”,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根据活动规律,充分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技能也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20分钟)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与“学”的重点,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探索投掷动作:用小黑板出示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老师简要讲解并示范动作。动作要领我把它编成口诀,使学生易于接受:(:身体侧对投方向,重心右移成弓步,肩上屈肘如满月,蹬地转体要快速,甩臂掷球似挥鞭。)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边说边徒手模仿。模仿采用分解到完整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原地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徒手模仿。
2、老师建议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捏成团,尝试体验原地投掷垒球动作。学生用口诀引导自己投掷
练习2到3次后,教师提出问题:用同样的力气投掷,影响远度的因素是什么?___高度.让学生知道高度与远度的关系,明确出手高度是投掷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3、在练习3次后,把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玩“飞越长城”的游戏。两端的投,中间两队迎面跳跃拦截,间距五米,练习2到3次后再交换位置。
在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投掷角度偏底的问题,所以安排”飞越长城”的游戏,来调整学生最佳的投掷高度.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原地侧向投掷垒球闯关的游戏;(在投掷区画好远度距离线,按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三关插上标志线,闯过第一关获得一苹果,第二关菠萝,第三关西瓜,比一比哪组闯关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垒球投远教学,前面学生已用纸球进行了尝试练习,再用真正的垒球进行练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段教学通过尝试体验、直观演示、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激活思维能力拓展、(大约10分钟)
在投远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投手”的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小小神投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投掷线前方放置四个筐,分成四小组,每人投一次,投进一球既得一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在练习投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远又准,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一起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快乐,让每一个个体发挥出最大潜能。
四、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跳兔子舞,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中的课题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初中涉及到的两种求概率的方法基础上展开的,具有很强的活动性与实践性,与实际联系紧密,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体现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在网络环境下,能够统计英文字母在书面英语中出现的频率,并用频率的稳定趋势估计各个字母出现的概率;
②熟练运用现代技术分析并描述统计数据,灵活运用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方法,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统计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有力依据”。
难点:数据的分析、描述,能解释键盘上部分按键的设计思路。
3、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和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②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统计与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实验的魅力。
②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已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Excel和Word进行统计、筛选和计算,同时小组合作探究有序高效。在学习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后,来研究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是非常感兴趣的。
四、教法学法:
本节以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工具、方法和意识融于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模型思想,让学生在活动建构自己的统计知识结构,强化统计和信息技术技能。在快乐的实验学习中,体会合作精神、领略统计独特的魅力!
本节课以“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形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统计、再分析的过程去感受概率的广泛应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在统计实验中渐渐升华。经历统计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描述和应用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不确定性和数学实验严谨性,培养学生强大的思辨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整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问题引领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统计与概率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先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世纪80年代电脑键盘设计之初,我们都是某大型设计公司统计部的员工。有一天,我们的总经理兴致勃勃的冲到办公室,他说:(有一位同学扮演总经理)
总经理:大家好,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公司拿到了电脑键盘设计这个项目,这将是一件改变历史的变革,做好了这次设计我们将名垂青史!好了,大家赶紧着手准备吧。
师:我呢,就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项目。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问题一:键盘的布局我们应该考虑什么因素呢?(学生登陆学习平台,搜索相关知识并与同学交流。)
生1:
生2:
生3:
……
师:好,哪位同学给我们总结一下?
生:键盘的设计与我们手指灵活程度、手指管辖范围、左右手负荷、左右手交替频率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是考虑这些因素之前,我们应该先统计各个字母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统计出概率以后才能结合其它因素科学地分配各个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借助开放网络平台获得学习资源,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
(二)合作实验,探究尝试
问题二:那我们如何计算书面表达中各个字母出现的概率呢?请大家先回顾一下计算概率的方法。
生:……
师:好,大家已经确定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下面我们分组进行26个英文字母和空格在书面表达中出现频率的统计。
数学实验温馨提示:
1、样本选择:由于我们要统计的对象有无限个,因此我们采用随机抽样进行统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样本,例如:①从学习平台下载老师提供的文章;②从英语教科书中自选两篇文章;③从网络中检索英文文章。
注意,作为样本的英文文章,应该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统计方法:
(1)、打开统计学件,将英文文章输入或者粘贴到主界面,开始统计,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统计图。
(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空格以及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
3、分组方式:
三人一组分别统计所选文章的空格键以及26个字母及空格出现的次数,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工。建议分组方案: 一人实际操作,一人检查监督,一人负责记录,最后三人选择合适统计图表完成数据的描述。 (学生统计,教师巡视,不时给予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利用网络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培养学生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合理分工,明确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分析比较,提出质疑
问题三: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我们统计的各个字母的频率和课本提供的频率不同。
问题四:我们统计的频率为何与课本提供的频率有所不同?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①样本容量不够大; ②统计的材料不够广泛,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统计本身的不确定性; ④操作误差。
师: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误差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这里老师提前做了大量的.统计,给大家展示一下。(白板展示实验数据)
思考: 能否直接利用我们求得的"概率"来设计键盘上字母的排列顺序?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参考手指的灵活程度与管辖范围、左右手负荷均衡、左右手交替频率最大、相同手指交换频率最小、能否推广等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体会大数定律的魅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能够经历随着实验数据增大,随机事件规律渐渐浮现的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用数据说话”的严谨态度。同时为课后拓展埋下伏笔。
(四)拓展应用,提高升华
问题五:我们已经确定了各个字母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空格”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概率最大了,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设计空格键呢?
空格键做的最大,然后把它放在键盘最下面的中间。这样两只手都可以用到空格键
师:具体的键盘布局呢,我们就交给设计部吧。时间不早了,今天就探讨到这里。你们也可以继续研究咱们的键盘布局。等我们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相信我们都会深深的爱上统计,而且一定会名垂青史。到时候我们可以乘胜追击,设计一款适合中国人使用的键盘,进而设计更多更科学的键盘。
【设计意图】通过紧张的数学实验,得出结论,应用于键盘布局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愉快和氛围和自信的心境中,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油然而生!
(五)总结交流,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培养自我反思的习惯;通过整理自己的收获,给学生时间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基于网络平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
作业: 1、将你的实验报告整理成数学日记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课程作业”。
2、利用今天学的方法,你能否设计一个适合于汉语拼音输入的键盘呢?(选做,请将你的设计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课程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5
【教材与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4页例3及相关内容。
2、教材简析: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编排的。
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初步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简洁性,统一性,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5、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学生分析】
在算式10-2+3上学生可能不知道怎样才能先算加法,这时通过让学生思考在算式中添加适当的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教法和学法】
关于教法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创造”
小括号的过程。
关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主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旧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3的情境图:出示10个五角星,先减去2
个,再剪去3个。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你能根据刚才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还剩几个五角星?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五角星的直观操作为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3、通过动手操作或画图,确定解题思路。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代替五角星摆一摆或画一画,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确定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第一种:先减去两个五角星,再减去三个五角星,最后还剩几个五角星?第二种:先算出一共减去多少个,再计算还剩多少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画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4、通过认知冲突感受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首先请学生列出第一种算式:10-2-3=5,其次提出要先算“一共剪去几个”,再算“还剩几个”应怎样列式?学生回答:10-2+3
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能先算2+3吗?
(设计意图: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
5、认识小括号,理解小括号的意义。(1)“创造”小括号,理解意义
提问: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适当的符号,用这个符号表示要先算加法吗?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如—○□()等。(2)认识小括号,感受数学符号的统一性和简洁性。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个数学符号,并板书:小括号(4)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将小括号添上,提问: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学生回答
(5)总结提升:
明确一个算式中含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完成“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七第3题3、专项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5课的歌曲——《妈妈的心》, 这首歌曲《妈妈的心》是一首结构规整,曲调流畅,主题鲜明的儿童歌曲。它以第一人称的内心表白,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歌曲为2/4拍,宫调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
本单元的五首作品以"妈妈的歌"为专题,表现了"音乐与人"这一主题,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对妈妈深切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长辈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崇高品德。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经验,对妈妈的爱有了很深的感悟。本节课学生需要知道歌曲用妈妈来比喻祖国,来表现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培养对学生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基于上述学情,并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总目标、阶段目标及本单元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好《妈妈的心》,通过学习歌曲《妈妈的心》表达幸福生活的儿童热爱祖国妈妈的一片深情。
2、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四分休止符,并了解其在音乐中的作用、意义,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通过歌声抒发情感,体现孩子们对祖国妈妈那种天真纯洁的爱是本课的重点,在演唱实践中准确表达休止符是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以音乐教学为主,同时结合了语文、思品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爱祖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爱国主义情感。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还采用了听赏法、引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小组合作、即兴表演、跟随音乐主动学习歌曲。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旋律练习
(1)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首先出示"四四方方一片红云,闪闪烁烁五颗金星。"请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呀?问题简单易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本课创设的情境之中。(出示图片国旗)告诉孩子它可是我们祖国妈妈的象征呢!到今年为止,我们的祖国妈妈已经有61周岁了,可是她却越来越美丽!(配乐欣赏祖国山河风光图)这样的祖国妈妈,你们喜欢吗?
(2)接下来我用歌声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表达我快乐的心情!
范唱歌曲的高潮部分:
5 5 6 5 | 5 3 5 5 6 | 5 — |3 3 5 3 | 3 1 2 2 3 | 2 — ||啦…… 啦……
请喜欢祖国妈妈的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吗?也来表达一下快乐的心情吧!
学生跟老师学唱旋律,指导学生用自然舒服的声音唱好这条旋律。
这样的设计过渡自然,并分散了歌曲的难点,让音乐与情感融为一体。
2、歌曲欣赏
接着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心形国旗图片,同时请学生聆听歌曲录音,请仔细听听,他是怎么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的?歌曲是活泼欢快的还是优美抒情的?
学生交流反馈。要求:知道歌曲的情感,掌握歌曲的情绪。
3、范唱导入,学习休止符
教师范唱歌曲,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老师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停顿了一下?再请同学们讨论:音乐停顿在歌谱上是怎样表示的?
学生回答后我出示四分休止符,并讲解:乐曲中有休止符就表示红灯,看到谱上有"0"休止符要记住"红灯停一停",这一拍要唱在心里。四分休止符与四分音符的时值是一样的,都是一拍。
出示节奏:
X 0 | X 0 | X 0 | X 0 ||
拍手 握拳
仔细观察这条节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学会带有四分休止符的节奏型。
四分休止符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过讨论及趣味练习,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进行节奏训练,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层层深入学习歌曲
(1)学唱第一段。
聆听琴声伴奏,学生用 "m" 轻声哼唱旋律。 (注意唱好休止符,提醒学生"红灯停一停" .)指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学生随琴声伴奏,对老师的口型,在心里默唱歌词。让学生随琴声伴奏,轻声地唱歌词。
(2)自学第二段。
重点指导学生唱结束句,说说这句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不一样?
对比旋律,指导学生唱好结束句。
(3)完整跟琴声轻声唱全曲。
师生共同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来赞美我们的祖国妈妈!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自己伴奏。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这个节奏来给歌曲伴奏。
X — | X — | X — | X — ||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因此,我在歌曲处理上采用了引导法,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歌曲,从而达到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让学生在听、说、唱、动等情感体验活动中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
5、拓展延伸,欣赏乐曲
播放《爱我中华》学生围成圈,随音乐律动。
在教学的尾声我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这是本课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拓展。
6、总结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妈妈,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以上设计肯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锦瑟》。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简单的教学说明。
一、说教材
《锦瑟》诗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唐诗单元”讲读课文,在古典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此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众说纷纭。借助本文可以给学生开展“美育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帮助、引导他们更好的体悟人生、生命的悲欢离合之情,自然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精神的培养。
二、说学生
本文是针对高中学习阶段的的学生来说的,他们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时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文本阅读和欣赏能力,但其知识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急需得到恰当而且有效的提高;同时,诗歌又是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和修养的提高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的,所以,讲解本文是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意象在诗歌意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研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技能水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的精神美,最后在自我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锦瑟》的重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体味;难点在于学生结合具体的意象和自身的实际感受理解这首诗的“多义性”特征。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诗歌中,主要是学生自己独立或讨论解决问题,因此,在方法上做如下安排:
(一)配乐朗读法:反复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讨论法:同学分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对诗歌的问题;
(三)点拨法:老师抓住关键的问题进行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四)联想法: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资料促进学生联想,体味意境。
七、教学工具
本次教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配合图片音像资料,更加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说一说)
抓住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耳熟能详,开课时以名句对接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同时消除学生对文章的陌生感。老师给出诗句的上句,要求说出下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均为李商隐的名句,进而转入今天的诗歌《锦瑟》的学习中。
(二)朗读感知(读一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以及听录音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整体感知的环境,体味诗歌整体的意境。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三)课文研习(议一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过大量反复的诵读环节,学生对诗歌就能产生一定的自己的见解,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之表达出来。老师的点拨更穿插其间,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和意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同学自己解决问题。在这里,特别注意本诗“多义性”的把握,或悼亡诗,或爱情诗,或感伤身世等等。
教学过程中,尤其抓住用典的地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学生自述为主,老师补充为辅的方式,平实地将典故说明,促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下面是对文章分析的范例: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句给人以凄凉之感。
颔联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虚度年华的感叹。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典故事: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暗含怀才不遇之情;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也可以另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难言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上下衔接自然,用典工巧。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又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作者翻出新意义。“珠有泪”,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它使人怅惘而
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石韫玉而山辉”,但诗人独走蹊径: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是寄寓的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体现出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空灵优美、扑朔迷离。如“沧海月明珠有泪”两句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典故、象征、比喻三法兼用并举,不仅对仗工稳,而且造句精丽,词采斐然,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选用,无不给人以玉润珠圆的感受。
(四)作业(写一写)
整理今天所学,结合自己讨论的相关内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性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颈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颔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品典一:庄周梦蝶 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啼鹃 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鲛人泣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暖玉生烟 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锦瑟啊,你为什么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念黄金华年。我心像庄子,在清晨为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而迷惘。又像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发生之时,早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 ”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 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溺。一边是沉溺,一边却是怅惘:那时白衣胜雪,看青春的花丛锦绣在生命的绿地;如今,为什么生命里满是离歌?
望帝春心托杜鹃
情思刻骨,化成一段鸟鸣,往复低回。有人说“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义山的执着却只能让他的一往情深化作无尽惆怅,他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
灰!他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