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和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情,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八、板书:
上片:
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说课稿 篇3
六年级英语上册Lessn 12 We are ging t see T说课稿
本课教材是陕旅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Lessn 12 We are ging t see T。第一课时本课将学习如何表述在听到他人不幸的消息时的反应,还将涉及到一般将来时的学习。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s)
1.学习在听到他人不幸的消息时,如何用语言表达。
2.学习一般将来时。
3.巩固句型Ma I…?
4.“四会”词句:
after schl, srr, hear, ill in bed
What are u ging t d after schl?
We areging t see hi.
I’ srr t hear that.
5. “三会”词句: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我所执教的课文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画鸡蛋》。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开始学画时,苦练基本功的事。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达.芬奇是个著名画家。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达.芬奇开始学画时,老师对他的教育。这部分是全文重点,先讲述了达.芬奇开始学画时,对老师反复让他画鸡蛋的意图不理解,向老师提出了疑问。接着讲老师达.芬奇的教育。老师首先指出达.芬奇认为画鸡蛋很容易是不对的;接着说明这种看法错误的原因;最后点明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是训练他的眼力和绘画技巧。第三部分写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画鸡蛋的目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识到学习任何本领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技能做起。
3.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到文本内容,理解达·芬奇老师的话。
2、运用综合识字法识字。
三、教学设想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一教时谈谈自己的设想,至于教法、学法都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层面之中。
1、本课虽然是一篇记叙文,但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课文只是我们学习生字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时间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识字与写字“教学而言,更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材料中强化感知,积累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幅画面的出现都是为识字、巩固识字服务。如在学生找到最明显的形声字后我出示了既含有这些生字又与课文稍有改变的句子,“这幅达.芬奇《蒙娜.丽莎》中的微笑到现在仍是一个谜。”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生字。课文学习中表面看我是在领学生分析句子,实际也是在理解句子的同时再次对必须掌握的生字进行巩固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
2、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即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小手来做,所以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在家进行简单的预习,在课堂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如在读文识字后让小组长先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卡片纸用学生用过的本的背面一分四份即可)来检查认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这样既切实把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又体现了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这次别人都认下来了自己没认全,他在下次预习时一定会更认真,更努力。这样又促进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容易懂,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如在理解“就是同一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也不一样”这个句子时,教师拿鸡蛋实物让学生从前后、左右等方向观察,由于角度不同,看起来形状也不一样。教师要他们说出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鸡蛋形状有何不同。如:从左边看是圆的,从右边看也是圆的,但大小不一样;从前后看都像椭圆,但是大头和小头的位置不一样……最后,再看这只鸡蛋的投影,请左右及中间座位的学生分别说看到的鸡蛋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引导学生弄明白,他们看到的鸡蛋形状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进而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话明白老师这样做的目的,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4、渗透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听老师读课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想有想,课文讲了达.芬奇的什么事?在学生回答出课文是讲达·芬奇画鸡蛋的事后,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说:“要是把达·芬奇什么时候,谁让他画鸡蛋也说清楚,就更好了。谁来试一试。”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 、 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巩固生字,感悟语言。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我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我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达相同的内容,在句子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把话说对,而且还要求学生把话说好,说活。这样不仅初步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无论是概括课课文内容、理解词句,还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句子,都注意使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体现公平施教的原则。
古人云:“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我在教学中,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作者、教者、学生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说明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形态。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9个生字以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将诗歌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感受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
2.感悟品味,激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启发想像,拓展练习
在教学《雨点》时,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还有另外一首儿歌当中,也设计了说话练习,小雨点,滴滴嗒,()乐得()。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4.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雨点》这首诗歌,简单明了,孩子们易理解感悟,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带出关于雨点的一组专题儿歌,我从课外选了两首关于雨点的儿歌和一首古诗《春夜喜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感悟,激发孩子们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体会儿歌语言表达的精妙性。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单摆》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4的第十一章第4节的内容。单摆是继简谐运动之后,本节课我们将认识单摆及单摆的回复力!
2, 教材特点
本节课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比如摆钟、撞钟、秋千、怀表(就是用来进行催眠的那种),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单摆模型,并且更贴近生活。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演示和受力分析这两个方面来判断单摆振动时,在做简谐运动。第一、实验演示能够直观地判断单摆做简谐运动,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演示的重要性。第二、通过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满足,得到单摆振动时,做简谐运动,这又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单摆模型的特点。
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单摆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简谐运动,学生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简谐运动运用到单摆上去同时也巩固了学生对简谐运动的深入认识。通过对单摆受力特征的分析来验证单摆是否属于简谐运动,利于强化学生对简谐运动特征更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对问题的探索能力,本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单摆运动。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例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运用了单摆的原理。
2, 能找出这些物体的运动具有的共同的运动特征,知道什么是单摆。
3, 对单摆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其运动特征并证明其运动属于简谐运动。
4, 认识单摆的装置,分析并设计出单摆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能力目标
(1)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自主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归纳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知识运用,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知识找寻生活规律的兴趣。
2,对单摆周期探索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
3,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情况,激发学生专研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来源,运动特征和运动周期。
难点: 1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摆角小于或等于时的振动。
2.单摆振动回复力的来源。
3.周期与那些因素有关
突破的方法:1,通过课堂实验将学生引入课堂,通过提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举生
活实例。
2,课件演示生活中具有单摆性质的物体的运动,让同学们找出其共性认
识单摆
3,演示实验——单摆模型说明单摆特点
4,知识回顾简谐运动,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回复力,指出其单摆运动的力,
并进一步推导出单摆的运动为简谐运动。
5,对简谐运动周期的回顾,通过对单摆运动特征的认知和表征,对单摆
装置的认知,分析其元素属性,自主完成测量单摆周期的实验设置。
新课教学
引入 剪辑一个摆钟的视频引入新课,在观看完后提问: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与此类似(秋千、怀表)学生例举完之后用flash呈现学生例举的物体的运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其运动然后在实验桌上摆出由铁架台、细线和钢球组成的一个简单的单摆装置,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单摆——在平衡位置做来回的摆动。
演示实验 将铁架台上的钢球换成装有墨水的注射器筒做一个简单的单摆装置测出其运动轨迹,提问:单摆在平衡位置做来回的运动并且单摆的运动轨迹和简谐运动的轨迹类似,那注射器的摆动是不是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条件又是什么?
回复力的推导 我们在一般的条件下研究单摆是不是简谐运动,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他的回复力是否满足F=-kx。
先对单摆的振动描述,分析其受力特征:在平衡位置重力G和拉力F平衡,拉开摆球,使它偏离平衡位置,放手后摆球所受重力G和拉力F不再平衡,在这个两个
力的共同作用下,摆球沿着以平横位置O为中心的一段圆弧做往复运动,这就是单摆。 受力分析 在摆球运动的任意点对摆球进行受力分析,找出摆球所受合力为F=mgsina产生切向运动的加速度,使它沿圆弧运动,并分析另一侧受力情况得出:当摆球处于平衡位置的左侧时F指向右方,当摆球处于平衡位置右侧是F指向平衡位置的左方,从而得出F=mgsina是使摆球沿圆弧振动的回复力。
条件近似 以O为原点建立坐标系,指出在偏角很小的时,得出sina=x/l,从得出单摆回复力的近似值F=-mg/x,指出其中各自物理量的意义。
结论生成 回顾简谐运动的条件F=-kx,将mg/l,用常数k表示 可得出在偏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做简谐运动。
单摆周期 对简谐运动特征回顾,影响弹簧振子的周期的因素分析单摆周期。 在平衡位置坐来回的振动,并且有周期,那单摆运动一个来回的周期T是多大?与哪些因素有关了?下面将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上去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单摆的周期。
(一) 运动的表征
让学生对单摆的运动进行表征:做一次演示实验,让学生再次对单摆的运动进行观察并对运动特点进行表征。
(二) 装置的分析
让学生对简单单摆的装置进行观察,分析其包含的元素:摆线,小球。然后对元素的属性分析:摆球,质量和体积,摆线:长度。
(三) 知识迁移
对弹簧振子运动周期的分析,猜想单摆周期的影响因子,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
用控制变量法:摆长不变,改变小球的质量测量多组数据,分析摆长
保持质量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测量周期,(周期用秒表测出)测出多组数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属性分析猜想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写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以待下次在实验室实施实验。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 说教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体裁是现代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语言优美、简练;结构清晰,总分总,且首尾呼应。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说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朗读诗歌,品悟诗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作为老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扫除障碍。比如,课文第一小节有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及东海,学生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如果单从词的本身来理解,学生还是不能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这时,我以课件的形式演示中国版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北国、南疆等词语,学生就会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无需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习这篇诗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还是让学生提前预习,上网搜索资料,这样学起来,就会轻松一些。在教学时,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当地展示出祖国山河、风景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心灵深处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说教法
针对以上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悟文本中走进文本,升华主题。
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字词、理解字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祖国的伟大之处。下面我重点谈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 整体感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感知全诗内容,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了防止学生遗忘,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这首诗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评析诗歌,全面感悟
【【必备】说课稿模板七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