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教法分析
类比联想、研究探讨、直观想象、启发诱导、建立模型、学会应用、发展潜能、形成能力、提高素质。
由于本节课安排在立体几何学习的中期,正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电教手段,把某些概念,性质或知识关键点制成了投影片,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其直观性和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把正棱锥性质同时全部讲授给学生的做法,而是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将正棱锥最重要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发现的全过程逐步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立体几何教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严格证,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逐步感到数学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棱柱的有关知识,当棱柱的上底面缩为一点时,想一想,其底面,侧棱有何变化?
(可将金字塔,帐篷的图片以及不同棱锥的模型依次出示给学生)
将现实生活的实例抽象成数学模型,获得新的几何体――棱锥。(板书课题)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棱锥的本质特征?(学生观察模型,提示学生可以从底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加以描述)
结论:(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2)其余各面是三角形且有一个公共顶点。
由满足(1)、(2)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设计意图:由观察具体事物,经过积极思维,归纳、抽象出事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观察图1:依次逐个介绍棱锥各个部分
名称及表示法。表示法:棱锥S-ABCDE
或棱锥S-AC。与棱柱相似,棱锥可以按
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n棱锥。
(设计意图:从简处理棱锥的表示法,分类等,为后面重点解决正棱锥的性质问题节省时间。)
由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一种所以下面重点研究正棱锥的概念及性质。
通过对比正棱柱的定义,让学生描述正棱锥。
(拿出各式各样的棱锥模型让学生辨认)
讨论: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对吗?联想正棱柱的定义,棱柱补充几点后才是正棱柱?
结论: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射影是底面中心。为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观察、联想、类比、猜想、发现的方法引出正棱锥的定义比课本直接给出显得自然,学生好接受)
引导证明
正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下多边形中心,这是正棱锥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正棱锥的其他性质。下面以正五棱锥为例,请同学们说出其侧棱,各侧面有何性质?(将图2出示给学生)
结论:各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为什么?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法,学法和课堂教学程序五方面谈本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课安排的依据:
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交往与沟通"部分中: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二)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本课以现代师生关系为基本立足点,同时兼顾传统师生观的合理成分,在拉近师生关系,与教师增进感情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第二框"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更全面地了解教师职业,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并学习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老师工作的特点,尊重理解老师。
教学难点是客观真实地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由衷地尊师爱师,赞美老师。
二,学情分析
当前,传统的师生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传统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这种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很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和启发性谈话法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歌曲欣赏,诗朗诵等手段,创设特定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又升华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从而获得共识,辨明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的方法。通过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发言,陈述己见,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用这样的方法获得的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深刻,并能发展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同时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老师被替代了"这一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网络聊天室里展开辩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又使他们理解了老师的育人功能和人格魅力,由衷地尊师爱师,并自然过渡到下面赞美老师的环节。
采用启发性谈话的方法,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巧妙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已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谈话法的作用在于能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养成探讨问题的习惯,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我事先准备好要富于启发性,难易恰当的问题,例如,你知道有哪些词语是赞美老师的吗 老师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称谓 学生回答后,我再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加以总结性的说明,使学生更加认同老师的人格魅力,加深对老师工作的理解,由衷地尊师爱师,赞美老师。
四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 教学程序设计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首先请同学们欣赏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渲染一种气氛,从老师逝去的青春和默默的奉献中揭示出教师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调动一种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活动探究,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见教学设计活动一,二,三)
应用活动,拓展提高。本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见教学活动四,五,六,七,其中活动七作为拓展作业,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今天我们就要来谈谈与我们一起学习成长的老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屏幕)
可以渲染一种气氛,从老师逝去的青春和默默的奉献中可以揭示出教师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调动一种情绪,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一:
畅所欲言
根据诗歌内容和你日常的观察,请你谈谈对老师工作的认识。
小结: 1,老师开拓了我们的知识视野, 把我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
2,老师是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由此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拉近师生关系,从情感上认同教师的付出。
活动二:
网络聊天室:
"老师被取代了"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样。现在的墨西哥越来越多的学校用电视"取代"了老师,老师真的能被取代吗 在一个网络聊天室里,网友们展开辩论,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当中:
小结:老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做人,用人格魅力为我们做出榜样。
老师是不可替代的。
引入现代教学中墨西哥的特例,通过学生的"引经据典",观点碰撞,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育人功能),用学生自己寻找到的理由更有说服力。
对教师工作的特点进行小结,突出教师人格魅力,自然过渡到赞美老师环节。
活动三:
你一言,我一语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谁的诗句 赞美的是谁
2,前人还有好多描写和赞美老师的句子你能说上来吗
3,你知道还有哪些词语是用来称呼老师的吗
4,老师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称谓
引起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思维,既使学生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再次认同,又使学生在情境中激起敬师之情。
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老师高尚的人格,从情感上达到对老师的热爱。
活动四:
直抒胸臆:赞美老师
我们了解了老师,进一步认识了老师,你心中是否也有感激或赞美的话想对老师说 让我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学生活动过程,其实是对老师的进一步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才能和锻炼表达力。
活动五:
诗朗诵
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稚甜的笑脸,琅琅书声…
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无私奉献;您用知识的甘泉,浇开我们智慧的花朵;您用心灵的甘露,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
(许多诗歌都歌颂过老师,她们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堂,拉近我们与老师的距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快乐。)
诗歌的完整展现,能深化主题,使线索清晰,贯穿始终。
活动六:歌曲欣赏
FLASH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升华学生对老师的感情
活动七:
拓展作业
制作一张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的贺卡,作为礼物,送给你的老师。
能将对老师的敬意作进一步的直接表达,为下一节课做情感上的'铺垫。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看法,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的是《母亲的恩情》,这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创作诗的具体情境,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表达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当我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朴实的话语,简单地情节,真挚的感情使我的心在一次次地颤动,一句句浸满情与爱的字符波动了我心中那根叫“亲情”地弦。这真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人的宠爱,却又容易把这份父母的爱当成理所当然,今天这种来自解读文本的冲动告诉我: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古诗激趣,初读感知,识写生字”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于我班平时古诗积累挺多,上课一开始我出示〈游子吟〉,请学生配乐或读或背诵,激趣引入新课并板书。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充分朗读,并在自评互评这种“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指导读准字音,如“孟、缝、铭、永”都是后鼻音,指导读好长句,如“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等,达到初读的目标。最后留10分左右时间指导学生自主识字,在本课种我将指导书写“恩、补、针、根、抚、摸”,其中重点指导“补”。提醒“衣”字旁和“视”字旁得异同,引导观察两个点的布局,从而匀称美观地书写。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主要通过“音乐激趣,品读悟情,课外延伸,识写生字”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动情——用音乐拨动学生心弦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镜头中白发苍苍,身体佝偻的母亲,衬着深情的演唱,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上课一开始出示孟母头像揭示课题。指导学生深情朗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3自然段,圈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原因。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如: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着。”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的疼爱与牵挂之情,此时,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学生感受就更深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接着我引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让学生读后说说从这话中读出了什么?体会母亲的担心、不舍。再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评价指导,使学生读好这句话。这时让学生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想应该比较容易了。再抓住“又多了几根白发”,引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说孟郊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结合前文边读边想,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孟郊和母亲依依惜别的情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情感的感悟,同时也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3.第三自然段中“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我估计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学生自由读悟这一段后,引导看图说说小草长得怎样?学生肯定会说“旺盛、碧绿”等,这时再回到文中找找词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生机勃勃”然后我设问:是谁让小草长的生机勃勃的?在学生回答中板画:太阳。我又反问:如果没有太阳呢?在这对比问答中使学生体会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而这份恩情小草是报答不完的。由此理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再抓住“抚摸”“注视”“心里想”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白母亲对孩子的恩情就如太阳对小草的恩情。(板书)。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了他们之间得关系,进而明白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指导学生读好段末的反问句和感叹句,再次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报答之意。在理解诗意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孟郊,对着母亲深情得吟诵全诗,把孟郊对母亲地感激之情,报答之意表现出来。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在学生体会了母亲对孟郊深深的疼爱之情及孟郊的报答母恩之心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践作业,送给妈妈一片爱。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升华、延续热爱母亲的情感。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本课我将指导学生识写“报、迟、寸、永”。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重点指导“永”。提醒书写笔顺,及第三笔得壁画。
以上说课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随时进行调整。
说课稿 篇4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初一学生身心特点、体育基础及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实施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中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质疑,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的感受,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练、游戏合理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运动兴趣。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初一足球教学单元,计划安排8次课,第1次课安排了熟悉球性的游戏活动,本次课是第2次课,以脚内侧踢定位球、停地滚球为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脚内侧部位接触球面积大,可控性强,出球准确平稳,是短距离传球、射门和停球常用的脚法。脚内侧踢定位球基础性强,相对容易掌握,有利于建立学习信心,踢停结合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便于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是初一年级自然班,男、女生各20人,学生活泼好动,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我校学生,善于动脑,表达能力强,能在课上与教师有很好的互动。男生有一定的基础,学习兴趣高,喜欢竞争,乐于表现;女生基础薄弱,需要耐心细致教学,喜欢游戏方式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方法目标:了解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的优点和作用,知道脚内侧踢定位球和停地滚球的动作方法。
(二)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目标:初步掌握脚内侧踢定位球和停地滚球技术,80%左右的学生能够做到支撑脚的站位准、触球脚的部位准、击球的部位准;停球能控制在1.5范围内,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三)心理品质目标: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学会与同伴合作,提高交往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在游戏竞赛中,树立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支撑脚的站位、击球部位
(二)难点
足跟前顶、迎撤或切挡时机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一)主要教学方法
1.和学生完整示范后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学生分步骤模仿练习。
2.一人踩住球,另一人用适当力量踢固定球,轮流练习。
3.5米内逐渐加大距离左右脚踢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优秀学生展示。
4.3-5米,踢停球过小门。踢准检验练习效果,促进学习提高。
5.男生四打一游戏,女生打靶踢准游戏。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运动兴趣。
(二)教学手段
1.讲解时结合挂图,分步骤模仿练习时,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边重复边模仿。
2.踢固定球时先上一步再上2-3步,同伴对照图片动作相互帮助纠正。
3.由近到远,传球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练习。
4.踢准练习时,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加强组内帮带协作。
5.四打一时,四人限定区域,体操凳做靶子,距离根据学生情况调整。
(三)教学资源
足球20个、标志桶16个、教学挂图2张、黑板1块、体操凳2条、录音机1台。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3分钟)
体委整队,师生问好后,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队列练习安排了队列变换和螺旋行进,学生依据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提高学生执行能力,为教学组织打基础。
(二)准备部分(7—8分钟)
1.螺旋跑回成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带领充分活动膝关节、踝腕关节后,两人一球复习上次课的球性练习,重点用脚内侧控制球(原地左右脚自传、运球绕同伴、连续颠球比次数)
2.专门性练习:手拉手对脚跳。方法:左右两人一组面对面,两手平行半屈臂互握,同侧脚轻踢,脚内侧相对,左右脚交替小跳中完成,要求大腿外展屈膝前摆,对脚时脚底与地面平行,为课上学习作铺垫。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教师讲解脚内侧踢停球的优点和用途,与学生骨干完整示范,结合挂图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学生集体模仿练习,练习中教师提示动作要领,学生模仿动作时体会要领。
2.一人踩住球,另一人用适当力量踢固定球,每人做6-8次交换练习。每一排为一个大组,组内两人组合进行练习,先上一步再上2-3步踢球。同伴对照图片动作相互帮助纠正,重点检查支撑脚站位、踢球脚型、击球部位。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结合挂图纠正动作。
(脚内侧踢、停球)说课稿,标签:体育说课教案,初中体育说课教案,
3.5米内逐渐加大距离左右脚踢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优秀学生展示。由近到远,传球由慢到快,逐渐加大难度,教会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教会学生通过挂图来分析自己的不足,结合动作要领进行练习。在组内安排技术掌握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改进和提高,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准备。
4.3-5米,踢停球过小门接力赛,看那组最快时间进10个。踢准检验练习效果,促进学习提高。各组按照比赛要求在组长带领下先练习。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一次比赛完给学生总结和练习的时间,以利于他们发现问题进行改进。
5.针对男女生的基础进行区别对待,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运动兴趣。男生四打一游戏,女生打靶踢准游戏。方法:3米体操凳做靶子,中间1米为2分,两边为1分,踢不到凳不得分,距离靶心5米地方开始。进攻方依次踢球,防守方,在体操凳侧5米处一一对应,进行跑动人拦截干扰,球踢出后防守方才可跑步拦截,拦截者能停住球本方成绩加2分。10次射击看哪方得分多。
6.立卧撑练习2×20次,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腰腹肌。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以歌曲《生命之杯》作为音乐背景,带领学生做“人浪”放松活动,从四排到两排最后到一个大圆,一浪接一浪,学生身心得到放松。
2.客观评价同伴,对本次课学生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
3.布置课下作业:收集好玩的足球游戏大家一起玩。
4.布置收放器材,师生再见。
教学设计创新之处
(一)对脚跳游戏是在北方冬季用来活动脚部,抵御寒冷演变来的,游戏的口诀(小皮球,驾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也很吸引学生,游戏中学生很容易做到展髋摆腿的动作和踢球的脚型,学生按游戏口诀的方式创编踢球的要领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二)基本部分学、练、游戏合理安排,通过技术的学习,增强了游戏的质量又促进了技术的掌握,同时增强了体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女生基础弱设计了打靶游戏,增强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人浪放松结合项目特点设计,介绍了观赛知识,使身心得到了放松。
教学效果评价
(一)优秀: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协助同伴练习,支撑脚站位好、踢球部位准确,传给同伴的球在1.5米范围内,停球1.5米范围内、衔接好。
(二)良好: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主动,能够协助同伴练习,支撑脚站位较好、踢球部位较准确,传给同伴的球在2米范围内,停球1.5米范围、衔接较好。
(三)合格: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主动,服从教师安排,支撑脚站位较好、踢球部位较准确,传给同伴的球在2米范围内,停球2米范围内。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楞次定律作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一个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
2。教材的特点
本章教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多个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3。教材的线索
本章教材抓住“磁通量的变化及变化率”为核心线索贯穿全章,从感应电动势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应用。
4。教材的结构
本章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电磁感应现象(条件);
第二单元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大小);
第三单元是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方向);
第四单元是自感(应用)。
结构非常严谨有序。
5。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楞次定律.
2.能初步理解、应用楞次定律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②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通过对楞次定律中所涉及的电磁场,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磁场等概念的辨析,培养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及方法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明意识等;
③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世界是客观的,而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和世界观。
2.探索性实验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6。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教学难点是楞次定律描述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理论推测→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实践应用。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路可概括为:问题激发→自发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证实→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和应用能力等是这节课能力培养的重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这一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进程就要受到学情的控制。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比如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等)应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比如说重点班级和普通班级、基础好与基础差等,要事先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五、教学手段
在“楞次定律”教学中,除了做好主要实验外,为了突破“阻碍”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脑技术(由于我校已有电脑可以课下做),来生动形象地展示当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时磁场变化而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使得本来无形的物理过程,变得有声有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气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楞次定律”的实验中,为了改变实验效果,可快速、反复地插入和拔出条形磁铁,这样由于磁场在不断变化,因而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表指针将来回摆动。因此,教学手段实施的好坏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的重要之一。
六、教学用具
楞次定律演示仪一套、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机一台
七、教学程序设计
①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② 实验演示,观察现象;
③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④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⑤ 反馈练习,巩固知识;
⑥ 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⑦ 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依据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前一节课“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强调的是意识来源于物质, 表明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 是属于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而本课“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让学生弄清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帮助学生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历史和现实条件为基础,做出积极的主观努力,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3)怎样从主观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4)“知识不可知论”不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学生要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帮助学生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主要是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对一种认识进行判断,指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观原因。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立场不同”会影响认识正确与否这一观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通过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中体会基因的神奇之美,并从人类的意识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来体会思维(意识)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过欣赏课本第21页的唐诗和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从中体会唐诗和漫画的艺术美和思辨美,要求人们看问题要端正立场。
(三)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四)教学难点:
(1)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让学生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 展示古诗朗诵、漫画展示, 录像幻灯应用等,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也使课堂气氛活跃, 有利于良好教学氛围形成。
二、说教法:
为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结合学生实际,本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法、讨论法、归纳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内容虽然重要,但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高。同时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结合起来,单纯的哲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之感受到哲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在本课案例的选择上我主要选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对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同的人对猪的不同认识等。
2 、讨论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讨论法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归纳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示案例—— 阅读教材——热烈讨论——分析案例——归纳总结,以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进行讨论。
学生列举事例(如:克隆技术、对“非典”病毒的研究、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
概括总结:
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
认识的基础: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提问:这句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要创新 ,要正确地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参加实践,努力学习以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1和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2。
(二)教学重点的突出
1、教师出示小猪图片,问:猪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大家的答案虽各不相同,却都可以看做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知识要求同,更要求异,需要不断创新。
2、教师设问: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有正误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
(1)教师出示三则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都是皇家瑞气
财主:下它三年何妨 穷人:放你娘的臭屁
材料二: 唐诗:“桑条无叶土和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材料三:请同学看第22页的漫画《四“伯乐”相马》
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对相同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反映?这对我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和评论也会不同。即:
立场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应当坚持的立足点。
(2)教师出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
材料二:
树上有三只鸟,“啪”,开枪打中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议一议:
1、李商隐和叶帅为什么同时写黄昏却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对树上还有几只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
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因此,我们应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对晚上坟地绿光,人们有哪些说法?
材料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行为呢?对我们又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选择加工的过程,选择什么与怎样加工,在与人们利害无关的情况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识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原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识性质的正误和数量的深广度,就会影响对新的信息的认识。所以,一个人掌握的科学知识越多,对新的问题取得正确认识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学习科学理论,以正确认识事物。
综上所述,请同学们想一想:
怎样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确认识呢?
(学生总结)只有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此,我们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2和3,并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过程和方法目标1和2。
五、说板书设计
意 1、意识为什么能正 从认识客体来看
识 确反映客观事物 从认识主体来看
能 从认识基础来看
正 客观原因
确 2、产生正确认识和 立场不同
反 错误认识的原因 主观原因 世界观不同
映 知识构成不同
客
观
事 3、我们应尽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物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两次混乱描写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在课后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在三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以及本单元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后面学习除数接近整十数及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经历笔算除法的算理,并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和估算。
2.学生的能力结构:通过三年级笔算除法的学习,已熟练掌握了估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已学习了三年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容易接受新知,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4.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位数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但本单元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对学生而言,则是一次认知上较大的飞跃。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学生可以借助直观的想象,运用平均分的思路分析商的定位问题,而除以整十数的除法,则往往难以借助直观的学具进行分析,这时,商的定位则完全需要对算式各位数字意义理解的基础,才能进行确定。如“92÷30”的计算,如果不用竖式计算,他们知道90里面有3个30,所以商是3余2。但在竖式计算时,他们可能会把这个“3”定位在十位上,出现十分明显的错误。为此,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应突出商的定位问题。它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确商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2、正确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四、教学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先学后教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建构问题模式。
1、出示主题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讲明理由。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有一个完整的建构。根据信息可以提相应的问题,并会列式,但是我没有停留在只会列式上,还要求学生讲明为什么这样列。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一层次:突破算理-商的位置。
1、独立尝试计算。92÷30等于多少?你会算吗?
对于自学习惯的要求:在这儿,我重点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交流想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导学单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于小棒来解决。
这样先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学生的方法不一,所以用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见识了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肯定想法很多,会想到估算的,估算我也并不是估了就过去,也把它作为笔算的一个验算的方法之一。
笔算的汇报中,我有选择地将学生尝试的两种不同竖式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如下:
看看这两种做法,你有不同意见吗?组织学生讨论: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从正反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不断的讨论和辨析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商的书写位置”这一教学难点。
第二层次:提升算法-试商的方法。
1、探索140÷30的算法。
提出问题:1、你是怎么想到商4的?
2、商应写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掌握试商的方法。在讨论中,利用迁移的思想,理解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理解,突出了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而教师则在整个尝试、讨论过程中适时点拨、追问,既突破了试商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又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第三层次:对比,感悟笔算的方法。
在比较两个笔算的过程,感悟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有代表性的题目。具体设计如下:
1、小练笔:64÷30 90÷40 280÷50 565÷80
通过再次计算让学生思考:
⑴用整十数除,要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⑵商要写在什么位置?
⑶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歌谣的形式总结出来: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余数小了商才对。”
⑵数学小诊所:(课件展示学生在“计算小神童”里出现的错误)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小鸟,小鸟》这首歌曲是人音社小学音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歌曲,6/8拍,短小的乐句使歌曲很有生气,它以小鸟为题,抒发了少年儿童“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
本单元我想分为三课时来完成,今天主要说第一课时教唱歌曲。根据这一课时的内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歌声唱好这首歌。
3、通过创编动作培养学生创造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我的重点就是教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舒展的声音唱好歌曲。难点就是第一乐句到第四乐句让学生做到“声断气不断”的演唱。
四、说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小教具辅助教学,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视听结合法等。我使用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的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好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会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去演唱,去表现,去创造,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以下就是我上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大自然”这一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可联想的环境,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场景布置,将能代表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树、小草、小花等装饰物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贴在教室四周的墙面上,地面上,把教室布置成美丽的大自然。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也使这个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二)、趣味导入、合理过渡
开始上课时,我会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猜到了,今天啊,老师要带你们去野外走走,你们看,草地多漂亮啊,朵朵鲜花也在竞相开放,还有小树,这一切是多么美啊,但是,老师总觉得好象少了点什么,一下子又想不出来,请同学们帮帮我好吗?” 学生互相讨论,提出大自然中该有的一些东西,然后我会说:“恩,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终于知道了少了点什么了,没有小鸟的大自然,是不是好象少了点生气呢?大家快看,他们唱着歌来了。”教师马上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进入到美妙的音乐中。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趣味导入,即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求知的能力。同时也对下一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合理的过渡。)
(三)、利用媒体、营造氛围
在教授歌曲的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小鸟,小鸟》的,中的景色是根据歌词来制作的,里面包括美丽的大自然以及自由飞翔的小鸟,以动画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并在旁边配上歌词,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学习氛围。
(设计意图: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段,使歌曲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歌词的速度,为歌曲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授之以渔、解决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顺畅。教授歌曲时,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歌谱,并教会学生换气记号的正确使用方法,做到“声断气不断”,使歌谱的学习更加流畅完整。另外,在带入歌词时,教会学生懂得根据歌曲的情绪确定相应的演唱方法,如表现《小鸟小鸟》这首歌曲情绪时,哪个乐句应该运用流畅优美的声音,哪个乐句应该运用欢快跳跃的声音,这样唱对表现歌曲有哪些作用等,不断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有效的解决教唱中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演唱中出现支离破碎,丧失美感的现象,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出歌曲的情绪变化,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协作创编、培养能力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熟唱歌曲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创编活动,分为舞蹈、器乐、歌曲处理等若干小组,随后进行小组表演,彰显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创编活动,不仅为学生创造表演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六)、课堂小节、深化育人
为了发挥教育功效,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已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我在和同学们讨论课堂收获时,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如:“小花,小草,大树,小鸟,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的,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美的享受,这么愉快的心情,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学生会回答出很多环保、绿化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设计意图:这样做不但让学生回忆了今天学的内容,还强调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准中学科整和的特点。)
【【必备】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