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2-27 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请爱护我们的水。

  一、课题的由来

  首先,我说说课题的由来。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少觉得水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不感觉缺少水的时候。一个人在不缺少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但是当他失去的时候才会感受它的重要。当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事实----目前世界范围每年大概有310万儿童因喝不到饮用水而死亡(大概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个儿童因喝不到饮用水而死亡),令我十分震惊。我觉得水失去了就不能挽回,我们应该去珍惜和保护它,免得等我们失去的时候再来珍惜和保护,那时候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所以我设计了这个课题。

  课前,我也对周围居民做了饮用水的统计,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用水安全问题,比如居民对水的要求不高,而且部分人对水知的认识缺乏。于是我觉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是非常必要的。目的是由学校到家庭,由家庭到社会,大家都能对我们身边的水加以珍惜和保护。

  二、设计本课的意义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只能活一周。所以,水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中国的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不足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为了解决我国的缺水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来保护水资源。

  三、说学习内容

  本课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水资源状况”、“水的重要性”、“爱护水资源”。

  水资源一方面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又说明水的短缺,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状况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方法,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在丰富的水储量与有限的淡水这一现实情况中,本身就蕴含着相对、辨证的思想。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的重要性是通过两张表格来说明水对生物的重要性。一张是生物中的含水量,另一张是缺水对人体的影响,说明水是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只能活一周。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考虑到节水和水污染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宣传、报道的资料非常丰富、易得,相关内容也很好理解,因此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并获得。这样既体现了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体现了生本理念。

  四、说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上水状况。

  (2)初步认识淡水资源。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初步认识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2)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按照认识水资源——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活动。

  由一个简单的猜谜语来进入课堂引入,直接引入水后认识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接着我介绍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水球,也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旨在让学生身处于大自然美轮美奂的景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接着由一个小故事,长期出海在外的船必须带上能喝的水,来发现问题,原来那么多水其实不能直接被我们饮用。用3%和0.04%这两个很小的百分比,与上面的水球形成强烈对比,要辩证的来看待事物的两面性,更能说明能直接饮用的水实在是少之又少。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然后我出示生物与水关系的图标,为了说明水对地球生物重要性,我们人更是离不开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光认识水重要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好像很少感觉到我们能用的水太少,这也是我设计这个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告诉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水资源充足的长江三角洲,其实一些地方水比食用油贵,然后叫学生数10秒钟,告诉他这么点时间世界范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喝不到水而死亡,然后通过估算,每年因缺少而死亡的儿童大概有310W人,大概相当于3个萧山区的人口。学生初步认识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叹息有儿童因水而渴死,对水资源更加珍惜,对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的珍惜。

  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接下来请学生看一些浪费水的图片,为了增强学生对浪费水的憎恨,对水资源的珍惜。

  最后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我们生活中可以去怎么样节约水,通过同学们的讨论,集思广义,制定节水保护水计划。

  比如学生设计的:

  1、洗手、洗脸、刷牙是随手关掉水龙头。

  2、洗车的时候要节约

  3、如果没水的时候,打开水龙头,一定要关上,免得来水的时候浪费。

  4、不向池塘乱扔垃圾。

  5、有人向水域排放污水,就报告环保部门。

  在上课即将结束前,告诉学生世界节水日和国家节水标志,还送每个学生节水的办法。合理利用和保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我们在课堂仅仅讨论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是不行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六、说教学反思

  上了这堂课之后,我觉得本节课有两个设计高潮,一是让学生自己数10秒中,然后告诉学生这10秒中内有一个儿童因喝不到水而死亡,通过估算,计算出每年因缺少而死亡的儿童。叹息有儿童因水而渴死,这个时候所有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每个学生都为此而震惊。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对保护和节约水的设计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

  我个人觉得保护水仅仅在课堂讨论是没有不够的,保护和节约水关键在平时生活中,学生设计节水的计划也是来自平常生活的一些浪费现象,我相信他们上了这节课以后能把他们的节水设计以及我教他们的节水十招都能应用于时间生活中,但是我觉得唯一遗憾的是好像这个综合活动好像结束一样,于是我又设想了一些活动主题。

  1、测量1或者2分钟没有关好水龙头浪费的水的多少,从而认识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的浪费量。

  2、和美术老师联合组办保护水图画比赛。

  3、调查学校、家庭、社会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

  4、调查周围水污染的情况。

  5、对上述现象提出合理意见,对一些能整改的地方进行整改,对无力整改的地方极力做好宣传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意见。

  我想只要加大学校加强对保护节水的宣传,由校到家,由家到社会,我们人人都能认识到节约水保护水的重要意义。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

  课标要求:理解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选用教材: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3节。课题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课时为1课时。

  主要内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材地位:本课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对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基础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以及杨辉三角等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能够按步骤进行简单的多项式乘法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中的问题的探索,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的过程;

  2、通过整体处理,再利用分配律的结果与几何图形面积的结果进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的意识;

  3、通过为学生提供自主练习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借助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索法则和拓展探索等的学习活动,领悟转化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4、教学难点:将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转化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防止漏乘、重复乘和看错符号。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因此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旧知上,而是让学生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新知。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总结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选配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

  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四、学法

  1、自主学习归纳

  2、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活动说明

  一、复习铺垫

  1、 计算

  回答

  抽潜能生回答

  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2、问题

  观察羽毛球场地,是如图所示的形状吗?为了知道其大小尺寸是否符合要求,需测算它面积,现量得羽毛球场地一边如图所示,那么,你有几种计算这个场地的面积的途径,可有几种不同的算式呢?他们间有什么联系吗?

  根据左图列出表示这个图形的总面积的代数式,能列几个就列几个。

  参与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得出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a+b)(m+n)=am+an+bm+bn

  用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再利用分配律的结果与几何图形面积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提醒学生多x多可以将其中一个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转化成单x多,再单x单,分步走。也可一步到位,用法则直接计算

  三、新知运用

  3、计算

  尝试练习(由4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尝试练习)信息反馈,突出计算过程的注意事项尝试练习,在于发现应用新知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四、反馈练习自主练习,形成技能着重关注后进生。通过反馈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同时形成技能;关注后进生,是为了让后进生获得成功。而在例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例题的配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字母和因式由少到多,体现出梯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五、拓展探索。

  5、在一张长a厘米、宽b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因为设计的需要,需裁剪掉多余部分,要求长剪去m厘米,宽剪去n厘米,请问剩下部分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

  6、小东找来一张挂历画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东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小东应在挂历画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

  1、画出示意图,并用阴影表示剩下部分;

  2、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剩下部分的面积。

  3、将书展开实践观察、发现挂历的长、宽,然后表示。

  1、交待活动要求;

  2、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道探索、实践;

  以设计问题作为背景,在于触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实践中发现、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探索与创新。(学生任选一组题计算,然后分组讨论探索规律。)

  7、计算

  ① (x+3)(x+4)

  ② (x+4)(x+8)

  ③ (x-2)(x-3)

  ④(x-4)(x-6)

  ⑤(x+5)(x-9)

  ⑥(x+3)(x-8)

  ⑦ (x-3)(x+10)

  ⑧ (x-1)(x+7)

  问题:你在计算时都用到了哪些知识?你发现其中的x的一次项是怎么得来的?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在什么情况下,一次项x的系数才有这样的规律?

  1、探索思考设计的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规律。引导、发现并提炼

  借助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品质。

  (x+p)(x+q)=x2 +(p+q)x+pq

  七、综合运用

  ①(2a-1)2

  ②(x+y+z)(x+y-z)

  ③(x-y)(2x+y)-(x+y)(x-y)

  师生一起探索谈论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的整体的思想,综合应用一个多项式乘多项式减去另一个多项式乘多项式而是一个整体减去另一个整体,而出现忘记变号的现象.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应用不受多项式项数的限制,结果要化为最简形式

  八、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谈谈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强调一些注意点,

  1、解题前先确定多项式的每一项

  2、防止漏乘;

  3、注意符号问题;

  4、同类项需要合并

  最后结果应化成最简形式。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九、作业设计

  1、教材第80页习题14.2第6、7题。2、教学设计的6、7如果不能完成可作为课外作业。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每个例题后均配有相应的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多项式乘多项式

  1. 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2. 重点: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理解及应用

  3. 难点:漏乘、重复乘、看错符号

  4. 注意事项: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内容: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四、设计思路:

  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解题。

  2、介绍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2检查预习。

  1)读文,正音。

  2)理解重点词、难词。

  3)理解诗句大意。

  3、小结。

  三)、深入诵读。联想诗句表达的情境。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体会一下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师 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教师口述: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

  四)、升华

  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

  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多媒体展示)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犖澹、积累(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师: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学习过的《出塞》,《凉州词》和以后要学的《关山月》《从军行》《塞下曲》等。

  六)、布置作业:

  1、找找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读读。

  2、背诵《十五从军征》

  3、预习《出塞》

  板书设计:

  服役久

  家凄凉 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20xx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108 km/h=____m/s [2] 15m/s=------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s表示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0.5m/s=_____km/h

  10m/s=_____km/h

  54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注,min表示分钟]

  3.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声音的路程]

  A.1.25s B.0.625sC.0.8s D.2.5s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而传神地呈现出丹顶鹤的美丽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引起学生的丹顶鹤的喜爱,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者和学生都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丹顶鹤,很难有真实的感受,要让学生仅通过读书就能领略到丹顶鹤的美丽、高雅就更困难了。后来,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并通过多媒体查找有关丹顶鹤的知识、图片、音像资料等,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当我拿起书来再读课文的时候,我是情不自禁地将这种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想,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和孩子们一起进入这种情境。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预设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认识10二类生字,学会六个生字;第二课时品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随文识字。第三课时练习背诵课文,复习本课生字,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下面我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教学根据文本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能力目标: 1、随文学会三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方法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演练结合。2、练习自主识字。

  情感态度目标: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丹顶鹤的的美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品读课文,体会课文描述的丹顶鹤的的美丽,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演促读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读出了感情就理解了课文内涵,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本课我安排以下四个有层次、有目的的读:尝试读,读得文通句畅;品味读,读到熟能成诵;配乐配画读,读得情浓意远;回归课题读,水到渠自成。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丹顶鹤的美,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优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其他辅助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交流学习法等。

  新课标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注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设计学法具体如下:自主识字、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明象—入境—悟情”的教学程序。明象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通读全文,明确表象;品读课文,入情入境;以演促读,释发感情。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赏图启情,点拨美;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丹顶鹤迁徙过冬图片,瞧丹顶鹤飞来了,你看到了什么。直观的图片营造了一种美的情境,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给我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丹顶鹤的机会,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上课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还未集中起来,需要强刺激。边飞边鸣的丹顶鹤,姿态优美,歌声嘹亮,场面壮观,能很快的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一过程中,巧妙凭借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激起了学习的热情。

  (二)自由朗读,感知美;

  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课文,思考:丹顶鹤美在哪里?找出自己体会到的描写丹顶鹤美丽的句子,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用嘴巴读,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 熟读精思,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

  (三)品读课文,体验美;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学,是本文的重点,值得细细品读。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很容易被丹顶鹤美丽的外形颜色吸引,这时,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教学丹顶鹤的颜色美时,我利用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语句,从而在脑海里明确建立丹顶鹤的美好形象。对于丹顶鹤色彩的美,我重点让学生比较理解“洁白”“黑”“鲜红鲜红”这三种色彩在丹顶鹤身上搭配的和谐分明。第二句把鲜红鲜红的头顶比作红宝石,通过放大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丹顶鹤鲜红、富有光泽的头顶,进而体会头顶的一点红使丹顶鹤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顺势理解课题上的“丹”,理解丹顶鹤名字的由来。句中 “嵌”的字义较难理解,出示带橡皮头的铅笔,直观形象地来理解。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丹顶鹤的形体美、姿态美。师问喜欢这样的丹顶鹤吗?引出本段的中心句“丹顶鹤很逗人喜欢。”衔接到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得出丹顶鹤的另一名字“仙鹤”。然后重点品读“丹顶鹤无论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先让学生读准句子,出示词语“引吭高歌”、“展翅飞翔”要是就字面意思解释给学生听,他们很难理解;作者用这两个词就是为了表现丹顶鹤的姿态优美。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丹顶鹤动态的美,让学生找找哪只丹顶鹤在引吭高歌,哪只在展翅飞翔,并做做这个动作。这时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适时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配乐配画美读2、3自然段。

  音乐可以启迪孩子大脑,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松。优美的诗句,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抒发孩子内心的对丹顶鹤的喜爱之情。

  接着,让学生在头脑中放放小电影,教者引背第3自然段,让学生能背诵下来,起到积累的效果。

  最后再启发学生说说还有的丹顶鹤在干什么?相机出示图片,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丹顶鹤图片不停地刺激着学生的视觉感官:“水中漫步、捕捉小鱼、翩翩起舞、哺育幼鸟、追逐嬉戏、梳理羽毛”。一个个富有诗意的画名吸引着学生闪亮的眼睛,带给孩子美的视觉享受。此时进行语言训练“不论……还是……”。学生定能有感而发,结合看图,丰富了想象,课文的语言在此时得到深刻内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书活动为“经”,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纬”的一条“读书感悟——背诵积累——迁移运用”的训练主线。这一环节抓住重点语句训练朗读,是引导学生读好书的重要手段,同时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体验,在情感交流的“对话”活动中表达情感,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进入乐读、美读的境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在学完2、3自然段后让学生做个小画家,给画好的形态各异的丹顶鹤添上颜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对丹顶鹤的美丽再次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另外,激发学生和丹顶鹤做朋友,保护丹顶鹤的欲望,过渡到下文的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先展示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我国的黄海之滨,对“第二故乡”的理解,让学生把一,四节连起来读,然后问:丹顶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可以说遥远的北方黑龙江的扎龙就是他的第一故乡,第二故乡就是“黄海之滨”。并补充介绍相关知识。引导想象丹顶鹤怎样“无忧无虑”,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给画面配上解说词。体会这个地方适合它生存,不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人类在保护他们。

  这样的设计正符合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领悟情感,表达美。

  孩子们经过小画家的涂色、表演的点拨己是激情高涨,丹顶鹤的美丽形象已飞到他们的心里,此时,让他们戴上头饰读课文是水到渠成。

  低段的语文教学应屏弃烦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提倡简约和可接受性。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力求简单明快,教学手段应力求简便有效,对教学内容的体悟应力求简明扼要,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接受,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显示出活力与实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一个互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定会“生成”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

  “亦师,亦生,教学相长也”。

【有关说课稿模板5篇】相关文章:

1.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2.有关说课稿模板9篇

3.有关说课稿模板6篇

4.有关小班说课稿模板7篇

5.有关说课稿模板五篇

6.有关说课稿模板九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六篇

8.有关说课稿模板八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