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2-26 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山中访友》,整个单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它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也被安排在第四单元的写景单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吧。梁衡的《夏感》围绕第一句从夏天到来的气象、夏天来到大地上呈现金黄的色彩、夏天来到了人们中三方面来赞美夏的旺盛生命力、赞美劳动,首尾呼应。有人评价《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那是采天地之大美而凝结的精灵。梁衡先生认为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叙述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在他的所有散文中都可以领略到这三个层次的美。新课标提出:“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想把欣赏散文中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高目标,但又考虑到作为刚迈进中学大门的七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大多数在学习重压下,很少为一轮红日惊叹,为一片落叶感慨,大自然的美于他们是熟视无睹,这种生活经验的缺失,很难让他们在读这篇文章时发出感叹:“写得真美。”加上十四五岁的年龄,没有更多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去理解蕴含在散文中的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我把领略散文中的描写美作为学习这篇散文的最低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

  一.推敲分析,领略描写之美

  美的表现是靠文字载体来实现的,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也是学生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夏感》这篇散文的语言可谓字字珠玑,像一簇秀丽的山花,需要学生自己去采撷,我想这样分三步引领学生去品读:

  1.夏天的景色是热烈的。具体写了哪些景象?哪些词语写出了这些景象特

  点?

  学生对于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学习品读,其实也能让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明

  白如何写景。所以我在这环节安排时,先让学生明白写夏天的景色,先要选择夏天里的景来写,不能写其他季节里的景物。然后重点品读作者如何去写景的。

  学生品读时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这个时候学生的说大多数会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们会说得较笼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想可以用推敲分析的方法去引导:

  我们老师在向学生讲语言的推敲时总会说到“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敲”与“绿”,但当我们在课堂上时往往只是注重结果,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这个句子为什么美呢?常常把最终的结果让学生记在课本上。其实我们不妨慢走、多悟。我们也可以用“删、调、替……”等方法去推敲字词,让学生品味,我问学生能不能把“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鸣”中的“潜”用“躲”来替换,能不能把“夏天到了”提到前面去。用推敲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写景的时候可以选用准确的词语和合适的句式。

  还可以从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入手理解文本语言,课标提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学生已在《春》《济南的冬天》里学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在这篇文章中重在引导学生说出用了这些修辞方法后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用“黛色长墙”来比喻“林带的绿”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勾勒“淡淡绿烟”与“一堵黛色长墙”,让学生运用想像,从色彩的深浅,线条的变化体会出这样写出林带绿得苍翠欲滴、浓郁。也可联系生活让学生理解“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比喩句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理解这是作者虚写之景。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写景时我们可以借助修辞,也可以从不同的感受、视觉、听觉等角度去描绘。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这色彩是怎样呈现出来的,除了色彩,还呈现了什么?找出具体的描写,哪几个词最能突出?

  课文的第三段首句是“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但学生会发现这一段中作者其实没有用笔墨来描绘金黄的色彩,作者反而描绘了春之色和秋之色,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个句子的品读,学生能明白春天、秋天的色彩作者是通过选用了一些富有色彩的词语、运用对偶句呈现,而夏天的色彩是作者通过与它们的比较写出来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二段中的写景,因为第二段中的写景已给我们呈现了这金黄的色彩,那么在这一段中作者还向我们呈现了什么呢?学生能发现作者还向我们呈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在这一块的引领为下文学生感悟哲理之美作铺垫。

  3.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这紧张的旋律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找出具体的描写,哪几个词最能突现?

  这篇文章还是一首劳动的赞歌,谁是拨响夏的紧张的旋律,谁又是夏的色彩的涂染者,那便是人。可以让学生通过想像的方法去分析,让学生闭上眼想像眼前出现的画面,描述这样的画面,找找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便会马上发现“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又得赶快”这些词语勾勒出忙碌紧张的画面,会发现作者用的多是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学生由于阅历、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总会是有些肤浅,而缩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与文本作者的意图,这正是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体现。正如马超俊老师所提出“我们阅读教学时对散文语言的品味不能只是停留在言语形式表层的理解而应把语境的深层意义挖掘呈现出来。”而这一块,我想把它作为课堂的重点来讲,因为王荣生教授认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这就决定了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也为领略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铺垫。

  二.朗读涵咏,领略意境之美

  散文的意境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有些偏难,但让学生理解在客观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达到一定的意境之美,还是可以的。在领略描写之美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刚才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领略了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此的美丽,我们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中能读出作者对夏天的情感吗?请找出来。

  学生可能很快找到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当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时,就会达到一定的意境之美,美得如画,刚才我们感受到的画面之美便是意境之美。学生便能联系写景的段落,体会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因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涵咏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笔下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夏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或摇头晃脑,吟诵哼唱;或合上书本,闭目冥想;或思接千载,激动感奋;全身心地投入文中,产生共鸣。如让学生来说说如何来朗读“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通过品析、朗读、示范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句式的倒装是为了强调夏天的磅薄气势。这种涵咏,会让学生学会把课堂上的语言感受迁移,当他们在阅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时对“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品读时,相信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作者把“那个人就是你”放在段末,是为了强调“我”打你的经常与刻骨铭心。再如朗读第三节中“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让学生说说朗读时重音该如何处理?这三句话的语势该如何处理?从而深入体会“挑”、“举”、“匍匐”的表达作用,理解排比句的作用。

  朗读涵咏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夏之美,领略到散文的意境的壮阔之美,但因为我们身边的夏天不是如此,我们的田野在夏天时很多是荒芜的,学生会觉得遥远,为了让学生深入领略,可以运用比较法:这与我们经历过的夏天一样吗?学生会提出不一样,也会明确作者笔下的是北方的夏天,如果班上有北方同学,也可以让他来说说是不是这样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欣赏一组北方夏天的图片,更加深刻体会梁衡笔下的夏之美。用背读法——背一背二三段、写读法——写一写家乡的夏天,帮助学生理解情景融合在一起才会达到意境之美,明白文字背后永远站着一位作者。这个时候用“知人论世”法,介绍作者,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会盛情礼赞北方的夏天,

  三.领会感悟,欣赏哲理之美

  哲理之美是散文中第三个层次。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梁衡笔下的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铺陈与渲染,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求索和洞察,即使是山水散文也有思辩的色彩。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这种闪烁在散文中的哲理之美呢?我想用启发示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在文中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别人极少赞美夏,为什么作者却要大声赞美夏呢?学生一开始会脱离文本自说自的,教师用联系学生生活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比如问他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有的会说喜欢,有的会说不喜欢,喜欢的可能会说夏天可以游泳、吃冰淇淋等,这时便追问学生,作者赞美夏天的理由也与你一样吗?如果不是,那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那么我想让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教师在一旁也可提示学生,关注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话,联系第一单元学习的小思的《蝉》,作者为什么对蝉充满敬意?学生便会想起“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这句闪烁哲理之美的句。这样学生便会找到“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同样闪烁哲理之美的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初中三年的读书是为了三年后的收获来理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夏天更是耕耘的季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梁衡散文中的这种哲理之美,课后印发梁衡的另一篇散文《秋思》进行拓展阅读。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的引领,当学生自己去读散文时他们能领略到散文中的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题既是第一课第一框题“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延伸,也是后一框题“价格变动的影响”的铺垫,而这一课的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因此本框题不仅为整课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也为整个教材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结合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知能力,但理性认知的能力较差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常见的具体因素,并懂得这些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途径和渠道。理解供给与需求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把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

  新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这一本质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要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提高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理解“价格由价值决定”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教材地位以及“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理论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作基础。所以我将本框题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

  但我校作为农村高中,多数是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加以点拨、引导,多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演示与列表对比法、活动探究与集体讨论法、逻辑反证与课后反思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地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时效性。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本节课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交流法、反思总结法。

  四.说教学程序

  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思想。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我展示出教材p11“四则镜头”,让学生分析价格变动的原因,从而导入新课。图片往往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二)讲授新课

  1.供求影响价格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突出这个重点,我从具体影响因素和直接影响因素两方面来分析。首先我利用前面“导入新课”的例子,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一小组讨论一个例子,最后教师总结。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体现了新课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1).具体影响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

  (2)直接影响因素

  在得出影响价格的具体因素之后接着设置一个探究活动:“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渠道影响价格的?”让学生利用表格填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的主动权。

  现象因素供求影响

  雹灾苹果减产气候因素供应减少苹果价格远远高于往年

  皮衣在秋冬季的价格不同时间因素秋冬季需求大夏季需求小秋冬季价格高夏季价格低

  在东北热卖海南没人买地域因素东北需求大,海南需求小在东北价格高在海南价格低

  石油减产生产因素供应减少石油价格狂升

  接着展示教材p12两幅图片并让学生填表,知道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这个知识教材没作过多的要求,以“名词点击”和图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很容易理解,所以没必要作过多讲解。

  供求关系商品缺余购买者销售者俗语价格涨跌何方有利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争相购买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价格涨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商品过剩持币待购竞相出售货多不值钱”价格跌落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这是本节课第二个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首先,通过设问:“商品价格会不会无限上涨或下跌?为什么?”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种合作交流法可以增进同桌之间的感情,实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目标。

  (2)商品的价值量

  这个问题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为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结合了一些具体事例,用逻辑反证法,让学生思考:“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会导致什么后果?”,从而推出“会导致出现奖勤罚懒这一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会出现一个商品一个价的奇怪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不要求学生作过深的发掘,而是以相关链接形式纳入教材,供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所以没必要作太多讲解。

  情景一:在一个简陋的工作坊里,生产者纯靠手工生产,生产一双皮鞋要1小时。

  情景二:在一个现代化生产厂房里,生产者生产同样一双皮鞋要20分钟。

  情景三:根据社会调查,社会上大多数的皮鞋生产者生产同样一双皮鞋要花40分钟。

  (3)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在得出上述结论后,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疑问:&ld

  quo;既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么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探讨刚才展示的例一和例二,分析这两厂家的命运将如何?他们该怎么做?从而得出结论: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利(盈利)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利(亏损或不亏不盈)

  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通过本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4)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与价值总量的影响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列表,对比这几个知识点的关系,从而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本知识点。

  单位时间生产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时间生产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多减少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多不变增多

  然后对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量分别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通过图表以提问的方式作总结,让学生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这种归纳总结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这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新课标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弱化,对其讲解主要是在总结以上内容后得出的,是本框的总结。对这部分教学,我是通过启发的方法并展示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图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推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课堂小结

  我让学生先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我再以“物以希为贵”这句俗语做总结。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体现的是商品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当然不否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

  (四)课堂练习

  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一道来自生活的作业进行训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有句俗语:同样的生意不一样的财利。意思是:从事同一种经营不同的生产者获利不同;同一生产者的经营在不同时间里获利也会不同。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我讲究简洁、美观的板书,可以把知识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2.1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具体影响因素

  2.直接因素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的价值量

  3.个别劳动时间对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价值总量的关系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学反思。

  课后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运用情况;

  2.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如何培养。

说课稿 篇3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一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通过读,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通过读,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说教材】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是北师大版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地球家园”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根据本册书单元训练的重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维护社会和平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评读、比读、引读、范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评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范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

  【说教法:】

  这篇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知道很浅。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四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从重点语句(如“失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和“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板书,使板书提纲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精品】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

2.散步精品说课稿

3.《燕子》精品说课稿

4.《散步》精品说课稿

5.《乡愁》精品说课稿

6.《江南》精品说课稿

7.《江南》精品说课稿

8.小学英语精品说课稿

9.《学会拒绝》精品说课稿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