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

2021-04-12 说课稿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1)

  一、教学背景: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土壤与生命》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另外,我还将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土壤”的有关资料和调查我们周围的土壤种类及土壤中生长什么植物。

  过去,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把书上有关的知识点讲完,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做完,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现行的教学更需要将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为他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知识拓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我们的原有思维,并在科学课上有所突破。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土壤是动物们共同的家园——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土壤给整个物质世界带来生命的多样性,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有目的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的小动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亲近土壤。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等。(铲子、记录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组织学生去观察土壤(土壤的颜色,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小组分工明确,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观察要认真细致,记录要详细等。学生将寻找到土壤中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此外,外出活动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第二部分

  一)、各小组交流汇报第一部分的活动情况。

  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生①汇报。(师板书)

  3、师:他们在土壤中找到很多的物体,真不错!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

  4、生②汇报。

  5、师:他们找到的物体还真不少!掌声鼓励。由于时间关系,后面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6、生③汇报。

  7、师:太棒了!还有吗?

  8、生继续汇报。

  二)、讨论:土壤中有什么?

  1、师:土壤中有蚯蚓、蜗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说明了什么?

  2、师:它们在土壤中干什么?(各小组充分讨论,师巡视指导,便于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整理。(师:在学生汇报时归类、合并、整理后板书)

  生1:游戏、寻找食物

  生2:……

  生3:……

  ……

  4、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以巩固上学期《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教学)

  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物体说明了什么?

  生汇报

  (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

  5、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6、生汇报。

  7、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有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8、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

  9、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

  10、师:写得多美啊!……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土壤。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们周围的土壤》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一课。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中一个就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同学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个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同学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我们周围的土壤》一课主要是引导同学观察土壤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亲近土壤;通过给土壤里的东西分类,让同学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发现问题而考虑。同学在之前只是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无意接触,所有的土壤知识是无意感知的,无序的。这次是初步有目的地去接触土壤这一物质环境的内容,从讨论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着手研究土壤,尝试着利用自身的感官来观察、体验土壤环境,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并通过体验、记录、观察、合作交流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

  下目标和设计理念:

  1、知识目标:会描述、记录自身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身的观察结果。

  2、能力目标: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情感价值目标: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探究土壤。

  设计理念:

  1、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通过各感官的活动接触土壤来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记录、收集,并表达与交流,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同学探究为主题。让同学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生体验,感悟而内化。

  教师准备:一桶土壤、昆虫盒、镊子、水、盘子、抹布、放大镜。

  同学准备:报纸、纸巾、放大镜、筷子

  教学重难点:通过同学各感官对土壤的感受来认识我们周围的土壤和其特性。培养同学对土壤的亲近感。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规范》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教学要重在“动手做”,这是本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的灵魂。要彻底打破“教知识”、“教书本知识”的教学观,必需从让同学“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体现同学的主体性。教师重在作好如何引导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不能死板地教知识,让同学去“牢记”,另一方面,也不能袖手旁观。引导同学要主动不等于放纵同学;放手让同学自主不是任其自由。围绕即以确定的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同学的参与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有:

  1.引入课题,置疑竞猜法,通过“猜”来调动全体同学。

  2、坚持兴趣,吟诗展示法,通过补充课文诗句来坚持同学对研究土壤的兴趣。

  3、观察记录、合作探究法,把同学分组到实际土壤中去观察探究。

  4、师生同乐,填表总结法,使同学在快乐研究中总结提高。

  5、开放课堂,拓展延伸法,把同学对研究土壤的兴趣保存在今后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体验法、观察记录法、表格分析法,合作交流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学习方法。

  1、实践体验法:心理学认为,儿童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要在创设的情景和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自已的智慧。科学课则更需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活动中,同学到实际的土壤中去寻找发现,用自已的感官亲身体验感受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动物、植物们,触摸中体验,记录中考虑。诱导儿童发生对大自然的新奇感和亲近感,形成科学习惯和对大自然的探索意识。

  2、观察记录法:科学探究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给同学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本课的分小组进行两次观察记录,并指导同学记录时可以图文并茂(不知名的物体用描述语言记录),要充沛利用手边的工具(木棍、放大镜等),这里不只培养了同学研究科学的习惯,还让同学在个体观察中发生个性发现,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创新,发生一些稳定的科学素养。

  3、表格分析与合作交流并重:对小同学来说,学习主要是感性认识和考虑,只要养成记录填写表格的习惯,同学对自身所记录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个性发现,就能达到小同学学习科学的目的。本课设计中让同学利用观察到土壤的情况记录入表格,小组内争论后集体总结归纳,选择出同学的亮点推广鼓励,有助于小同学科学考虑和科学理想的提升。

  4、预测印证法:配合老师设置的猜想,同学最盼的就是类似成人中大奖一样----印证结果,这样让课堂发生活力;而同学观察土壤前的预测同样让同学发生兴趣,同学急于要在活动中得到证实而努力探究,发生了个性自主和合作争议,进而发生个性发现和探究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来引入。《新课标》提出: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同学。同学对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固有一种新鲜感,当老师提着装土的桶走进课堂却不出示,而是让同学猜猜桶里有什么,那么同学积极参与的情绪会陡然上涨,尤其是平时表示不够出色的同学更愿抓住这种表示机会,揭开谜底就出示课题,为同学全面参与课堂打下了基础。

  2、用“吟”来激发热情。新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科综合,以培养同学的综合素质。本课开篇编排的小诗就同语文课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本课设计让同学把小诗补充丰富,吟出激情。同学就能从情感上发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亲近,坚持了学习研究土壤的热情。

  3、用“测”来准备活动。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探究的态度,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里就结合儿童日常生活经验,让儿童们想一想假如我们进行土壤“挖宝”活动会挖出什么宝贝,测一测。这个过程中可能形成的争论和问题,作好第一次记录。这样在活动进行中来培养同学的科学习惯的同时,引发了同学的探究欲望。

  4、把“看”“摸”“找”“比”“采”“记”来空虚课堂开放性实践。《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的教学要用丰富多彩的亲

  历活动来空虚教学过程。活动为《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活动应当是同学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要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这些活动的教学要让同学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发明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同学的土壤探究方法。紧接着带领各组同学到实际的土壤中利用感官亲身观察感受,师生在土壤里一起观察,教师引导,不时地鼓励一些典型同学,有利于同学科学理想的形成;同学有目的地利用各感官去看、摸、挖、捉、比、采,叽叽喳喳地讨论并发现土壤里的新奇,营造出和谐的活动气氛,并作好第二次记录。使同学间的合作基础牢固起来,同学在实地地感知土壤,认识土壤和分析土壤,提高了同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了科学素质。

  5、通过“说”“评”来作好活动的汇报总结。新课程主张师生互动,教师要参与到同学活动中去。回到教室,各小组先分别总结,再师生一起汇报,根据汇报把土壤的色、味、形和土壤里的发现填好,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土壤是混合物。对过程进行小组间评比,对表示优秀的加以推广和鼓励,让同学有胜利感的同时,知识和技能得以形成和稳固。

  6、用“订”字延续课外拓展。《新课标》提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示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反馈等多个环节。课堂不要把同学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也不要把上下课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本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两张研究记录加上一个封面,与以后的记录装订成册。这样对同学延续了课外的拓展,还顺便结合美术兴趣而外延,巩固了同学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相关文章:

《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范文03-15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反思11-21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设计模板11-29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03-29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11-18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02-03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02-23

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土壤》说课稿范文08-27

《我们周围的空气》说课稿范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