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社会密切相联,现实生活中蕴含着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比例解应用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p59—60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概念”的综合应用。本课时内容既是“归一、归总”等乘除法应用题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7——9年级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教材借助例5和例6分别呈现了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展示图中男、女同学的"思维交流”,点明了“一题可以多解”,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通过正确判断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学会用比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积极情感,训练有序思维,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发现、归纳中增强应用意识,提升分析能力、判断和推理能力;获取基本的思考方法和计算,形成方法模型。
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和正反比例意义;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解比例,会判断正、反比例关系;会分析解答归一、归总应用题。在生活中,学生已有较多的经历和体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如果速度快,则用时少;如果速度慢,则用时多。又如:买同样价钱的中性笔,买的支数少,用的钱少;买的支数多,则用的钱多。……正反比例的生活现象学生虽然有很多的经历体验,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不常用相关联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有一定困难;虽然能够在自主合作、思考交流中获取一些分析解答方法,但是“有序思维”的习惯比较欠缺,难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总结出分析解答方法,形成方法模型。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竞比激趣,巩固旧知——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练习深化,构建模型——拓展延伸,激活思维”的四环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经历比例在实际情境中的数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其形成方法,构建模型。下面结合具体的流程设计谈一谈我对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竞比激趣,巩固旧知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找准学生探究新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更好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迁移类推。
1、创设趣味性挑战情境,诱发积极情感。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温故新知的必备基础,开课,我以“夺红旗”的形式[如下图] 呈现常用的关联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挑战情境中,判断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比例关系?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回忆。
2、巩固强化判断方法,贮备探究基础。
学生判断后,提问:你是怎样分析判断的?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话总结一下判断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考、总结归纳中强化“找三定一写关系”的分析判断方法,为探究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做好相关准备。
[“找三定一写关系”,“找三”是指读题分析找出三个相关联的量;“定一”是指,分析三个量确定一个不变的量;“写关系”就是根据“找三定一”的分析,写出关系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我采用“目标导学”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目标导学,独立思考。
揭示课题后,出示自学目标:
1:用以前的方法列式计算,说说每步算式求的是什么?
2:学习例5、例6的解答过程,试着用1、2、3、4、5……的先后顺序说说是怎样解答这道题的?
3:对比观察例5、例6,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4:用以前的方法解答和用比例解答,在方法上有什么联系吗?
目标的呈现为自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围绕目标,他们会思考:用比例解决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分几步分析解答?哪一步是最难的?以前的解法和现在的解法有联系吗?通过这些思考分析活动,他们会有一些收获。
2、小组合作,交流收获。
通过目标导学,学生在收获的同时,也可能遇到思维障碍,此时再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然后在全班交流展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究过程,相信学生不难从例5中发现它的解答步骤。
3、概括总结,初得方法。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再适时引导明确方法:第一步:读题后,找三定一写关系;第二步:根据关系列比例;第三步:解比例;第四步:检验做答。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基本获取了用比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此方法尝试解答例6。
三、练习深化,构建模型
《标准》强调,教学中千万不要把各种应用题的解法当作现成的结论来交,而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合适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自己去探索、研究、寻求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在经历若干次这样的活动之后,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在探究新知后,我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练习深化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对比、归纳等学习活动,构建模型。
1、针对练习,巩固方法
选取类似例题的针对练习,让学生巩固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步骤,巩固分析解答方法。
①住宿生在校5天需要25元生活费,在校20天需要多少生活费?
②每4人一组,学校挑选了15组同学跳校园集体舞;如果改为6人一组,该分多少组?
2、对比归纳,构建模型
在进行一组基本的针对练习之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析解答方法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明确比例问题的结构特点是“含有同种量的`2个基本应用题,其中一个应用题条件完整,根据题中的2个直接条件可以求出新的问题、可以判断出比例关系,而另一个基本应用题则是类型相同,只告诉一个条件,把另一个条件变成问题”。根据其结构特点,再巩固分析解答方法,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对比、发现、归纳等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激活思维
培养思维灵活性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因为这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数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本节课,我注重了练习的坡度性,选取了有思维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1、选择练习,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灵活思维。
多媒体教室,如果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80块。如果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A、180:4=x:3 B、4×180=3x C、4×4180=3×3×x
此情境问题,需要学生切合实际思考“边长和块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它们成比例关系吗?有的学生可能会直接用“边长乘以块数”来列比例式,教师可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白“在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一块砖的面积与块数成反比例这一关系”。通过选择、辨析灵活学生思维。
2、坡度练习,让学生在多步思考中灵活思维
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300米,40天完成任务。实际上2天修了800米,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条件和问题的变化,均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在这个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跳一跳摘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我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抓住学习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构建模型,形成方法,提升能力。同时,也有以下思考:
用比例解答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以前学习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实际就是“先乘后除或先除后乘”的两步计算的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否有必要引导学生理清这两种方法间的联系与异同?如果需要深入挖掘其联系,该选用什么样的有效策略来达成这个目标呢?这些问题的思考将促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用比例解决应用题说课稿】相关文章: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05-21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06-24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02-01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3篇11-02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05-30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3篇11-02
《用比例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06-10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08-07
《用比例解决问题》说课稿3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