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2-07-29 18:24:29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实验报告1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渐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

  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

  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1)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2)实验采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4)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5)实验结果及分析。

  (6)实验结论。

  (7)实验评价和改进。

  (8)实验体会。

  对于论文式实验报告,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还应查找资料才能完成,任务较为繁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性地去采用这种实验报告形式。

  总之,对科学实验报告在内容和书写格式上加以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还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限制学生的抄袭,促进其进行独立思考和写作,提供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3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实验器材:玻璃杯2个、锯末、盐、玻璃棒、小勺、记录卡片、水

  我的猜测:化在水里了

  我这样做:

  1、取一勺盐放一杯里。

  2、擦擦勺取一些锯末放一杯

  3、将两个杯中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4、用棒搅拌,下数相同

  5、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

  我认为: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没溶解。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结论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4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7

  x年级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xx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8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

科学实验报告9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0

  材料:

  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组天文学家对离开地球约95光年的两个双星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这两个双星系统拥有与我们太阳相类似的年轻恒星,因此研究它们能帮助天文学家预测太阳的强烈爆发和确定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因为当时太阳对我们地球的轰击要比现在强烈得多。

  天文学家在5年里对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双星)和V711-捷利茨(拥有两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其中一颗比太阳稍冷,另一颗比太阳稍热)双星辐射的无线电波进行不间断监测,类似太阳的恒星具有外部环流区域,该区域在激发磁场,而双星上的爆发图像表明该磁场在变化。天文学家试图发现双星上最强烈爆发时磁场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现在可以十分准确地预测下一次爆发什么时候发生。

  双星的爆发强度取决于双星中稍冷恒星的年龄和旋转速度,上述两个双星远比太阳年轻,它们围绕自己轴的旋转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们的爆发大致也强烈10倍。专家们认为,为了查明这一规律性,只要观察5年时间就足够了。这两个双星中的恒星爆发频率为50~天,此外,还存在持续500天以上的活跃长周期。

  我们的太阳不是双星而是单独恒星,它的磁场活性相对比较低,因此为了收集预测它爆发的统计资料,需要对太阳进行为期100年的观察。

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3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8、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 塞紧瓶口。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

  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步骤: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2、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3、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14

  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年x月x日

  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装置)

  实验步骤:

  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

  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15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自主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的构造。

  所用器材:(装置)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纸片等。

  实验步骤:

  1、用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2、增加电池夹、小灯座、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结果: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认识与结论:

  灯泡要亮须有电源、导线、开关等。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科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07-25

科学实验报告07-13

科学实验报告12-05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10-05

星球的科学实验报告10-10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的论文05-01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7-13

科学实验报告(15篇)07-13

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范文10-07

浅谈科学探究实验与实验报告10-09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科学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实验报告1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日益发展,科学实验也随之有了较明显的变化,实验的种类日渐繁多,如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的逐渐过渡,由定性实验向定量实验的逐渐转变,由课内实验向家庭实验、研究性实验的逐步扩大……在新的形势下科学实验报告应该如何书写呢?不同的年级阶段要求不同,高年级阶段学生要能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或撰写科学小论文,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不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上应不必强求一致,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一、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报告是根据实验步骤和顺序从六方面展开来写的:

  1.实验名称:即本次实验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使实验在明确的目的下进行,可避免学生无目的的忙碌。

  2.实验日期和实验者:注明实验时间和实验者名字。这是很重要的实验资料,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查找时进行核对。

  3.实验器材:写出主要的仪器和药品,应分类罗列,不能遗漏。此项书写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仪器的用法和用途、药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报告中应该有为完成实验所用试剂的浓度和仪器的规格。

  4.实验步骤: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原理来设计实验,写出主要的操作步骤,这是报告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此项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明确每一步的目的,理解实验的设计原理,掌握实验的核心部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项中还应写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5.实验现象:正确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为表述准确应使用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的出现。这是报告的主体部分,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应要求学生即使得到的结果不理想,也不能修改,可以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实验结论:对于所进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关现象运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二、在实验报告的书写过程中,应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结合科学实验报告的特点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实验报告有如下特点:

  1.以说明为主。即实验报告以说明为主,不用像记叙文一样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更不用在说明过程中展开联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观感受的出现。

  2.必须记实,资料客观。实验报告所使用的资料都应是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获得的数据。这些内容应是客观、真实、确切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3.尽量用图解辅助。

  图解可以增加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比如实验装置有时较复杂,光靠文字无法完全说明,如果使用图解辅助,加上文字注解,就可以一目了然;图解有时也可以省略繁琐的实验步骤的表达;对于非标准仪器的使用,则必须进行图解说明,使他人对本实验所用仪器能有一个感性认识。

  4.表达准确简明。准确,就是按照实验的客观实际,选择合乎科学学科特点的最恰当的词句,科学地表达意思;简明,就是在说明问题时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啰嗦含糊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书写表达方面的要求训练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设计不同形式的报告。

  对于常见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内容较多且相互间无过多联系,一般可以采用表格形式。表格可以分成三大块: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也可以不采用上述表格形式,只需按照实验项目的顺序,罗列成条,完整表述即可。近年来科学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实验,这种类型的实验重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因此重点在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上。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只围绕一个主题,但实验各环节联系紧密。这类科学实验的书写格式较为开放,可以采用表格式、罗列式或论文式等。

  论文式实验报告要求以论文形式书写实验,除适用于以上实验类型外,更加适用于科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以及一些家庭和课外实验。这可以为撰写科学小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对论文式实验报告应作细致的说明和指导。

  论文式实验报告应包括:

  (1)选择该项实验课题的原因。

  (2)实验采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依据的原理。

  (4)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

  (5)实验结果及分析。

  (6)实验结论。

  (7)实验评价和改进。

  (8)实验体会。

  对于论文式实验报告,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还应查找资料才能完成,任务较为繁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选择性地去采用这种实验报告形式。

  总之,对科学实验报告在内容和书写格式上加以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还可以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限制学生的抄袭,促进其进行独立思考和写作,提供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报告2

  实验内容 11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

  实验步骤

  1、把不同颜色的直对着做成袋状。

  2、分别插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

  实验现象

  1、 深色纸比浅色纸升温快

  2、 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3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盐到哪里去了

  实验器材:玻璃杯2个、锯末、盐、玻璃棒、小勺、记录卡片、水

  我的猜测:化在水里了

  我这样做:

  1、取一勺盐放一杯里。

  2、擦擦勺取一些锯末放一杯

  3、将两个杯中倒入相同质量的水

  。4、用棒搅拌,下数相同

  5、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

  我认为:

  1、盐不见了。溶解在水里了。在水中变成变成微小的颗粒。

  2、锯末浮在水面,没溶解。

  授课教师:xx

  评定等级: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地点 室外

  实验目的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温度计、黑色纸袋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实验结论 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科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4蚯蚓的选择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实验器材 蚯蚓、泥土、水、盒子

  实验步骤

  1、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2、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实验现象

  1、蚯蚓向黑暗的一方爬行。

  2、蚯蚓向湿润的一方爬行

  实验结论

  1、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2、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7

  x年级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xx

  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所用器材:(装置)盆子,玻璃杯,水等。

  实验步骤

  1、打一盆清水,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竖直倒扣在装满清水的盆中。

  2、观察玻璃杯里是否进满了水。

  实验现象:水不能充满整个玻璃杯。

  认识与结论:说明空气也占据空间。

科学实验报告8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 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听、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

科学实验报告9

  材料: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0

  材料:

  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么会这样?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1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组天文学家对离开地球约95光年的两个双星进行了为期5年的观察,这两个双星系统拥有与我们太阳相类似的年轻恒星,因此研究它们能帮助天文学家预测太阳的强烈爆发和确定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因为当时太阳对我们地球的轰击要比现在强烈得多。

  天文学家在5年里对β-英仙星座(最明亮和最接近地球的双星)和V711-捷利茨(拥有两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其中一颗比太阳稍冷,另一颗比太阳稍热)双星辐射的无线电波进行不间断监测,类似太阳的恒星具有外部环流区域,该区域在激发磁场,而双星上的爆发图像表明该磁场在变化。天文学家试图发现双星上最强烈爆发时磁场变化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已被找到,因此现在可以十分准确地预测下一次爆发什么时候发生。

  双星的爆发强度取决于双星中稍冷恒星的年龄和旋转速度,上述两个双星远比太阳年轻,它们围绕自己轴的旋转速度也快10倍,因此它们的爆发大致也强烈10倍。专家们认为,为了查明这一规律性,只要观察5年时间就足够了。这两个双星中的恒星爆发频率为50~天,此外,还存在持续500天以上的活跃长周期。

  我们的太阳不是双星而是单独恒星,它的磁场活性相对比较低,因此为了收集预测它爆发的统计资料,需要对太阳进行为期100年的观察。

科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

  实验地点 实验室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 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 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3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

  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

  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

  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

  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7、名称: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材料:试管、气球皮、橡皮筋、酒精灯

  步骤: 1、在试管里装满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2、将试管入在酒精灯上加热

  结论:水加热后体积壮增大

  8、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棒、烧杯、红墨水

  步骤: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4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潢,并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 塞紧瓶口。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

  结论:一般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9、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锥形瓶、

  气球、烧杯

  步骤: 1、将气球口套在锥形瓶口上。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温水、冷水的烧杯中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

  步骤: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固体在一般情况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材料:铁丝、凡士林、小棒、酒精灯、支架

  步骤: 1、将铁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2、在铁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3、用酒精灯对着铁丝的一端加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2、名称: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材料:圆形金属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灯、铁架台

  步骤: 1、在圆形金属片的同心圆处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2、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3、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回热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13、名称:摆的特征

  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

  步骤: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摆长;B、摆长一样和重物的轻重不一样;C、摆长不一样,重物轻重一样)

  2、将第一种拉到不同高度,将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拉到同样高度

  结论:

  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2、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科学实验报告14

  x班x组组长:xx

  实验时间:x年x月x日

  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

  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装置)

  实验步骤:

  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

  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15

  x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目的自主认识小灯泡、电池、导线的构造。

  所用器材:(装置)电池、电池夹、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纸片等。

  实验步骤:

  1、用一根导线、一个灯泡、一节电池,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2、增加电池夹、小灯座、开关,让小灯泡亮起来。

  实验结果:

  简单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个部分组成。

  认识与结论:

  灯泡要亮须有电源、导线、开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