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023-06-09 试题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试题,试题是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1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28分)

  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郦道元lì 属引 shǔ 都护在燕然yān

  B、藻荇交横xìng 京尹yǐng 艨艟méng chōng

  C、一舸无迹gě 拥毳衣chuì 晨兴理荒秽huì

  D、是日更定gēng 雾凇sōng 道狭草木长zhǎng

  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或王命急宣:或许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

  B、飞漱其中:冲荡 良多趣味:很

  C、但少闲人:只 上下一白:全白

  D、随波而逝 去、往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3、与课文不相同的一句是( )。(4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隐天蔽日,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对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4分)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然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虽然是只能容纳一个座位的地不能让它空闲着。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流空无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问他姓名,是叫金陵的人,在此时作客。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

  5、下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1)实是欲界之仙都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B、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未果,寻病终

  C、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外户而不闭

  D、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出填在下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4分)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 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湖心亭看雪》一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瘦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炼生动。

  C、《记承天寺夜游》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远的意味。

  D、《观潮》一文只有两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盛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二、非选择题(24分)

  填空(12分)

  至于夏水襄陵,____________。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题。(6分)

  ①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为什么说“柳”是“暗”的,“花”是“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飞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对偶,但从严格意义上讲“猿鸟”与“沉鳞”不对,假设要改“猿鸟”,怎样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名著阅读:(6分)

  1)保尔在病榻上完成的著作是《 》。

  2)保尔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一段名言,是他在 (人名)等烈士的墓地上的内心独白。

  3)根据内容续写: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梁山好汉除暴安良的决心,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 。

  (三)阅读题(48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4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夏水襄陵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晴初霜旦

  4)哀转久绝___________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

  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3分)

  15、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

  夏 春 秋

  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3分)

  17、请你调动想象,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

  念:______ 遂:_______ 盖:________ 但:______

  1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6分)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A

  9.① 柳色深绿,所以“暗”;花光红艳,所以“明” ② 如“飞鸟”倦鸟等。

  11.①飞奔的马 ②早晨

  1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3.B

  1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16.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17.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象连风也吹不过。(仅供参考)

  1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0.(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21.借景抒情。

  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2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酬hè()pì( )喻xī()微忌huì()chún( )朴

  2.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把它与课文后面练习二第二段文字进行比较,你更喜欢那一段文字?说说理由。

  4.品读“山路漫歌”部分,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2)作者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你说说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写赶马女孩“嗓子通常并没有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

  5.应用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作答。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4)第④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5)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

  (6)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踞和譬 熹 讳淳

  2.散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唱歌人唱歌的环境唱歌的场面

  3.(1)工笔画。(2)肖像 牙齿 衣饰 (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4)可以从内容、写法、运用修辞等方面去回答,答案不求统一。

  4.(1)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美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2)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渲染气氛。(3)欲扬先抑,突出赶马女孩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5.(1)四次: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2)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总后分。(3)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4)与课文中描绘的山野对歌的场面相似。(5)闽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6)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7)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及答案09-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测试题及答案09-26

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09-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评估试题及答案09-25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09-26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测试题及答案11-0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自测试题及答案09-26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检测试题及答案09-25

初二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题及答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