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试题了,试题可以帮助学校或各主办方考察参试者某一方面的知识才能。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叙事性抒情长诗《离骚》的下半部分,屈原以大段篇幅,写到了诗篇主人公因在楚国处处碰壁,很不得志,而不得已离开人世远游天国的情节。他在向重华陈辞后,踏上了“往观乎四荒”的征程,几乎《离骚》诗的后半部分,诗篇的主人公一直在幻想的广阔天国遨游,上下求索,“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只是由于毕竟心系楚国,不忍心去而不返,才中止了天国之行,最终回到了现实人间。
毫无疑问,《离骚》中这一部分远游天国的情节,乃是诗人屈原展开想象翅膀,让诗篇主人公神游天国世界的生动表现,是诗人想象力丰富的充分体现。不过,在屈原那个时代,人的想象力是否已达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居然可以离开人世,去往宇宙天际?为何之前的《诗经》,以及同时期北方地区的诗歌或歌谣中,却罕见类似艺术性的夸张描绘或表述?这就使我们想到了楚国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想到了楚国的历史史料,其中尤以楚国本土出土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它们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最能说明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楚人的民风、民俗。
我们先从楚国出土的工艺品说起。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凤虎纹禅衣,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楚漆器圆盒等,其中禅衣的图案与纹饰、漆器圆盒的造型和绘画图式,都表现了鸟兽与云霞在天际空间的翱翔飘飞形态,给人们以强烈的漂浮动感,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让人们了解到,楚人在当时已具有了朦胧的宇宙空间意识。
再看楚墓出土的帛画,这是能直接体现楚人企求灵魂升腾上天意识的文物。长沙烈士公园发掘的三号墓的内棺外表丝织物上,其图案为龙凤;湖北随县发掘的曾侯乙基,内棺上画有鸟身执戈奋翅的羽人,羽人上方有风,这些帛画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借龙凤而登天飞仙,离开人世到宇宙天国去。从帛画在当时的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死者祭魂、招魂、安魂、护魂,代表生者对死者的祭奠与祝愿,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理想归宿,乃是死者灵魂的升入天国,到天国世界去寻找欢乐。
由此,我们再来看屈原《离骚》中的神游,也就更可明白问题的实质了。作为生于楚地、长于楚国的屈原,深染楚风,是不容置疑的,加上他博闻强记,熟谙文史,对天文星象之类,一定深怀好奇之心,并有所专研,正因此,当他一旦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情绪难以自已时,抒发升天国神游、寻找理想境界和归宿之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鉴此,我们可以断言,屈原《离骚》中的神游描写,与楚国的出土文物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楚国的出土文物,为我们寻求屈原神游思想及其创作表现,提供了最好的来源和富有说服力的实据。
(摘编自徐志啸《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的神游》)
材料二
所谓的神游,就是超越时空,出入古今,在时间隧道中穿行,在虚实相兼的空间中漫游。对于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的精神寄托,古今楚辞学者所作的论述可谓多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神游叙事的一个重要的指向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在时间隧道中的逆向穿行,追本溯源,最终把楚族祖先圣地作为精神家园。由对时间隧道的逆向穿行而导致精神依托空间挪移,表现出深沉的恋祖情结。
《离骚》正文最末一段提到的旧乡,指的不是楚国疆域,而是指此次神游的目的地——西海。西海是楚族的发祥地,传说颛顼就在那里出生。西海是孕育楚族的摇篮,屈原把那里称为旧乡,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抒情主人公神游太空,来到西海的上方,当他俯视到自己祖先出生之地,就悲伤怀恋而不离去。言外之意,抒情主人公要在这里驻留,守护楚族发祥的圣地。正因为如此,乱辞称“又何怀乎故都”,他认为自己决定在楚族发祥地驻守,就没有必要再怀念当下楚国的首都。由此可以断言,《离骚》正文结尾及乱辞,所表现的不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而是他的恋祖情结,即对楚族发祥地西海的眷恋,也是对祖先的崇敬和守护。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受挫折之后所作的选择,以此作为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把屈原定性为忠君爱国诗人,这个历程从贾谊、司马迁就已经开始。到了王逸为楚辞作注,把这种看法渗透在楚辞注解的各个方面,并且得到古今注家的普遍认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屈原的爱国情怀又被进一步放大,把他说成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的恋祖情结则被淡化,乃至被忽略。对屈原所作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定性成为主流话语,从而诗人的恋祖情结被遮蔽埋没,很少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屈原的确没有离开楚国,这是历史事实。可是,先秦楚辞作为浪漫之作,抒情主人公的神游却是上天入地,远离楚国,并且把自己的最终归宿锁定在祖先圣地,以恋祖情结取代先前的忠君爱国情怀。
文如其人是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理念,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立身行事去解读他的作品,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这种理念出发,既然屈原是爱国诗人,最终没有离开祖国,那么,先秦楚辞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归属的设定,就只能是楚国故都,而不应该是其他的地方。根据这种逻辑推理,本来是祖先圣地的旧乡,却被说成是当时的`楚国,把诗人在现实中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叙事抒情混为一谈。
(摘编自李炳海《先秦楚辞神游叙事的恋祖情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离骚》中存在神游情节,取决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
B.材料一认为贯穿《离骚》首尾的神游情节,依靠屈原个人的想象力是难以完成的。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神游情节蕴含着诗人受挫后找寻人生的理想或归宿的努力。
D.材料二认为,很多人正是由于忽略了诗人的恋祖情结,才将屈原定性为爱国忠君诗人。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用多个论据,从宇宙空间意识和灵魂升天意识两方面证明了楚文化具有想象力。
B.材料一第四段指出帛画在屈原时代的功能,强化了当时楚人已具灵魂升天意识的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以此证明了《离骚》并没有表现屈原的爱国情怀。
D.材料二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首先提出问题,接下来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是(3分)
A.贾谊因贬离京,内心抑郁,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抒发心中的怨愤。
B.欧阳修忧北宋朝廷命运,借助《伶官传序》表达了对国家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深入思考。
C.1879年的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这也激发了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剧本的热情。
D.《大卫·科波菲尔》虽是狄更斯带自传色彩的小说,但童年狄更斯并非像大卫一样是孤儿。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疑问句,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离骚》中神游情节的关注和分析,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后 援
[加拿大]里克·莫菲纳
那天我和妈妈在家看《海绵宝宝》。看到一半时,电视画面突然切变为一个新闻现场:一架直升机在众多警车上空盘旋,警车的车门都大开着,一名记者报道说一位警官被子弹击中了。
妈妈不知所措地看了我一眼。
她总是对爸爸说我不宜看暴力和恐怖之类的镜头,“蒂姆,儿子才刚满11岁。”爸爸则不以为然,“康妮,他迟早要了解这个世界。他知道的其实远比你以为的要多,特别是在杰克出事之后。”
杰克·布雷迪是一名去年夏天牺牲的警官。他的儿子科迪和我同龄,是我的朋友。
那天,科迪的爸爸在巡逻时遭到两个劫匪的偷袭,手枪也被抢走了。科迪说他爸爸随身没带备用枪。他的搭档那天生病了,他一个人值勤,没有后援。科迪说:“那两个劫匪没有被抓住,这让我非常沮丧。”
现在,看到一位警官遭到枪击的电视新闻,我立马就想到了爸爸。直播画面上的混乱场景让我惊恐不已。
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现场报道的记者说他们已经弄清楚这是起“运钞车抢劫案”,可能有两名警官中弹。这真是太不幸了,我又忍不住想到科迪的爸爸,一时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我绝不能干坐在家里想着科迪的爸爸是怎么死在街头的,因为他没有后援,因为他没有备用手.枪,警方也始终没能抓住杀害他的劫匪。而现在,这样的枪击事件又在购物广场的停车场再度上演。
我知道那个购物广场在爸爸的值勤片区,妈妈一定也知道这点,但她可能希望事件发生在其他地方。残酷的现实是,现在正是爸爸的当班时间。
值完这一班后他答应带我去踢足球。我望向窗外,希望能看到些什么,因为这个购物广场离我们家并不远。我什么也看不到,除了邻居哈米尔太太那条睡在门廊上的老拉布拉多犬。我回头看妈妈,她似乎正在哭泣。我能看到电视,此时画面晃动得很厉害,像是从直升机上向下俯拍的。我紧张极了,因为脑中有一个声音在高喊:“快做点什么!”
妈妈没有看到我顺着过道溜进了她和爸爸的卧室。我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把钥匙。我拿起钥匙,进入壁柜。那里面放着爸爸所说的备用手.枪。我用钥匙打开铁盒,取出手枪,感觉它是一团燃烧的火。
我的心跳得更快了,因为我听到电视新闻里传来更大的声音,我知道枪战肯定就发生在爸爸的值勤片区。
我按照在电影上看到的那样,把子弹压入弹匣,然后像爸爸给我展示的那样把保险打开。我的双手开始发抖。这时我看到了一件爸爸的旧T恤,上面印有“警察学院”字样,于是就用它把手枪包住,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把手枪装入我的旧书包,从后门溜了出去,以最快的速度沿着街道一路狂奔。
我不能告诉妈妈这是为了不让科迪爸爸的悲剧发生在我爸爸身上的唯一办法。我边跑边祈祷上帝被劫匪击中的人不是我爸爸,我现在就是爸爸的后援,我正在赶来。
我跑啊跑,直到两腰都酸痛起来。我从公园穿插而过,沿着自行车道上了主街,来到公交车站台,从这儿坐车可以直达购物广场。
我要坐的是57路公交车。由于是星期六,站台上已经聚集了一些人。我看到一位母亲带两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站在那里。两个男孩看起来一个和我一样大,一个比我小点。我和他们站在一起,当我和他们一起上车,并把零钱丢进投币箱时,没有任何人觉得有异常。
我坐在前排,紧盯着前方,很快我就看到了各种警车和闪烁的警灯。一下车,我拼命奔跑,能感觉到书包里的手枪不断碰撞着后背。我睁大眼睛,希望能找到爸爸的警车。他上周还开车路过我们学校,车牌是5219。但是我没有发现他,只能一路往前找。我感觉直升机就在头顶上,轰鸣声大得像空气炸裂。
我看到两位端着长焦镜头相机的摄影记者,跟我与爸爸在球场看比赛时见到的一样,只是他们都躲在路边的垃圾箱后面,镜头对着一个方向。
我顺着这个方向跑到购物广场后面的停车场,终于看到了横七竖八停在那里的警车,车门都敞开着,好像警察已经包围了运钞车。除了空中的直升机和弯腰躲在警车后面的特警,周围再没有其他人。
我顺着警车看过去。
我仔细分辨,看到不知是谁躺在地上,只露出两条腿,就在警车附近,一动不动。当我看到车牌时,我的胃猛地一紧。
这辆警车的车牌是5219。
我爸爸的车。
我吓坏了。
我冲过去。
我的心狂跳不止,像要爆炸一般,两耳也嗡嗡作响,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
“别让那个孩子过去!”我听到有人高喊。
我继续奔跑,打开书包,拿出手枪,在靠近爸爸的警车时拼命呼喊。
像鞭炮、烟花和喊叫迸裂的声音,世界突然进入黑暗,一个庞然大物把我扑倒在地,趴在我身上,我听到更多的喊叫声和咒骂声,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我手中夺走手枪。我感觉有点痛,接着我闻到了古龙香水的味道,跟爸爸用的香水一样。
我和把我扑倒的人都坐起来,我看到了爸爸的脸。这张脸有点模糊不清,因为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但是他好好的,我高兴极了,紧紧抱住他。
爸爸却很担心,在我身上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把我抱在怀里,呼喊我的名字,喃喃地说着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天哪”之类的话。
很快警察都冲了出来,我看到两个劫匪被押上了警车。我听到各种警笛声,一名警官告诉我,我分数了劫匪的注意力,警察趁机抓住了他们。
爸爸打电话给妈妈,我从手机里听到了妈妈的哭声。
虽然回家后妈妈严厉责骂了我,但我对这次的后援行动一点也不后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开头通过写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表明了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念。
B.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们被母亲带着候车,而“我”独自乘车去援助父亲,凸显了“我”的勇敢。
C.“她似乎正在哭泣”“我从手机里听到了妈妈的哭声”,这两句都写到了妈妈的“哭”,表现了她的胆小。
D.标题“后援”关联起两位警察父亲的故事,科迪父亲因缺少后援而牺牲,促使“我”想成为父亲的后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到“我”看到警车车牌后,使用多个独立成段的短句,营造了紧张的气氛,表达出“我”的恐慌。
B.小说开头部分插叙科迪爸爸牺牲的事件,为后文“我”的爸爸遭遇劫匪埋下伏笔,使小说的情节前后照应。
C.“我闻到了古龙香水的味道,跟爸爸用的香水一样”是小说情节的转折点,使故事氛围从紧张走向舒缓。
D.小说多处使用形象化的表达暗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团燃烧的火”表现了“我”内心的紧张和急迫。
8.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这样写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 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 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申子者,韩昭釐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富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要略》)
10.文中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齐景公内好A声色B外好C狗马D猎射E亡归F好色G无辩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
B.“贫”,“使……贫穷”,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相同。
C.“国家”,“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意思不同。
D.“劝”,是勉励的意思,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传承周公教诲,教导门下弟子,让其穿戴周朝服饰冠帽,修改儒家经典,由此产生了儒家学说。
B.墨子认为儒家礼节繁琐,丰厚的葬礼长期的服丧,劳民伤财妨碍事务,于是放弃了周礼而采用夏政。
C.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征伐,国与国之间经常通过结盟来巩固统治、护卫疆士,合纵连横之术应运而生。
D.韩国从晋国分裂而来,保留了许多过去的政令,这与不断颁布的新法矛盾抵触,刑名之学因此产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4分)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4分)
14.文中为什么要介绍诸家学说的产生情况?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晚兴
陆游
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①。
莎根蟋蝉催秋候,稗穗蜻蜓立晚凉。
屈子所悲人尽醉,郦生②常谓我非狂。
知心赖有青天在,又炷中庭一夕香。
【注】①相羊:徘徊,盘桓。②郦生:即郦食其。郦食其曾求见刘邦,刘邦以其状貌类儒生而谢客,他自称“高阳酒徒”,终使刘邦接见了他,后得到重用。后常用“高阳酒徒”称狂放不羁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交待了诗人此时的退士身份与彷徨心境。
B.颔联选取多个秋天的季节性物象,视听结合,渲染了凄凉、落寞的氛围。
C.尾联中诗人将屈原郦生引为知己,表达了在现实中缺少知音的悲凉孤独。
D.本诗情感内敛、语言平实,与《书愤》的情感激越、语言雄放有所不同。
16.本诗借助典故表达了对时局怎样的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虚写月落时游子归家,抒发内心的触动。
(2)欧阳修《五代伶官序)中“ , ”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使用了以声拟声和拟人的手法,来描摹乐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健康牙齿应该是什么颜色呢?②很多人认为,③健康牙齿应该是纯白色,④因此无时无刻在追求牙齿的美白。⑤但牙齿研究的相关报告显示,⑥很多人嫌弃的“黄牙”,⑦才是正常的牙齿。⑧正常牙齿不仅是纯白色,⑨而是乳白色或淡黄色,⑩因为牙齿颜色是由于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矿化程度和牙齿内部牙本质的颜色共同决定的。
牙釉质矿化程度低,且透明度差,内部牙本质的黄色就不能透过,那么牙齿看上去就会偏白;__________A__________,且越透明,内部牙本质的颜色越容易透过,牙齿看上去就偏黄了。当牙齿出现暗沉棕黄色或者灰黑色,影响到美观甚至功能的时候,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针对导致牙齿变色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变黄变黑的牙齿“白回来”。
但是,__________B__________。因为牙齿漂白、贴面修复、全冠修复等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和局限性。如果不是因为牙齿本身疾病而导致的牙齿变色,那么只需要认真刷牙、定期洗牙,保持口腔卫生,维护口腔健康即可。毕竟,健康的牙齿才最美。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起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现在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爿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慢儿站起身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
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不知道它怎么会这么突然地跳起来的。敢情饥饿使它不顾死活了,还是在夜间被什么东西吓着了?也许它突然感到害怕了。不过它是一条那样沉着、健壮的鱼,似乎是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的。这很奇怪。
20.海明威的文字素有“电报式”美誉,而文中第二段加粗的部分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1.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粗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些旧衣服扔了很可惜,对付着穿。
B.兄弟两人闹矛盾,最近有些不对付。
C.奶奶学了一些字,看信也能对付了。
D.这支笔虽然不太好,对付着也能用。
22.文中第三段加粗的句子,如果把句末标点改为问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不要把人生浪费在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上。
对此你怎么看?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C(A项“取决于”有误;B项“贯穿《离骚》首尾”有误;D项因果关系有误)
2.(3分)C(C项“《离骚》并没有表现屈原的爱国情怀”有误)
3.(3 分) D(第四段观点是不能忽视作家的立身行事与作品的差异,A、B项都是在证明作家与作品的一致性,C 项是在证明创作与时代的关系)
4.(4分)①通过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对屈原的想象力与楚国文化之
间关系的分析。(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5.(6分)①材料一关注的是神游天国;材料二关注的是神游“旧乡”。②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神游情节与楚国文化的关联;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屈原神游诗歌中恋祖情结被遮蔽的原因。(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
6.(3分)C(“胆小”错,第一次“哭”是担忧父亲安危,第二次“哭”是为父亲安全而高兴)
7.(3分)B(“埋下伏笔”错误)
8.(4分) ①围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有利于自然地展现人物在行动过程中担心、焦灼、恐惧、高兴等心理感受。(每点2分,共4分)
9.(6分)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理由: ①前后照应:母亲严厉的责骂与小说开篇母亲的教育观形成呼应。②突出人物形象:“一点也不后悔”突出了“我”内心的坚定和对父亲的爱。(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①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爸爸打电话给妈妈”报平安已经交代了故事的结局。②更有艺术感染力:以“妈妈的哭声”作结,蕴含着她丰富的内心感受,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每点3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10.(3分)BDF
11.(3分)A(《论语》中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12.(3分)A(“修改儒家经典”有误)
13.(8分)
(1)(4分)齐国的土地,东边背靠大海,北边被黄河阻隔,土地狭窄农田稀少,百姓大多精明巧诈。(“负”“障”各1分,大意2分)
(2)(4分)事情像这样,这一定会牵连我,被侮辱才死,更加辜负国家。(“及”“见”各1分, 大意2分)
14.(3分)列举诸家学说的产生缘由,借此闸明《淮南子》的价值和意义(1分):一是与诸家学说相比,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1分);二是突破了学说的局限,能与世推移(1分)。
(意思相近即可)
15.(3分)C(“将屈原郦生引为知己 ”有误)
16.(6分)①借屈子见渔父的典故,时讽世间尽是醉生梦死之人,批判社会的麻木沉沦;②用郦生见刘邦的典故,暗示狂放不羁只是无奈之举,暗讽君主不识贤才的现实。(每点3分)
17.(6分)(1)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18.(6分)
(1)(2分)语句④;“无时无刻”修改为“无时无刻不”或者时时刻刻”
(2)(2分)语句⑧;“不仅是”修改为“不是
(3)(2分)语句;“由于”修改为“由”。
19.(4分)A:牙釉质的矿化程度越来越高 B:不建议过分追求牙齿的美白(每句2分)
20.(3分)运用反复的手法,(1分)使钓索“溜”的状态有延续感,(1分)暗示鱼的力量强大。(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1.(3分)C(C项中“对付”的意思是“应付”;A项中“对付”的意思是“将就”;B项中“对付”的意思是“感情相投和”;D项中“对付”的意思是“将就”)
22.(4分)改为问号,表达的是老人对鱼突然跳起来的原因不确定的疑问;(2分)使用句号则是陈述语气,说明这是老人思索后做出的回答,反映出老人为自己鼓劲的微妙心理。(2分)
23.(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2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诺言nuò 蜕变tuì 贤慧 义愤填赝
B. 拙劣 zhuō 单薄báo 敲诈 提心吊胆
C. 岑寂 cén 笞刑chī 黯淡 浅尝辄止
D. 恫吓xià 嫉恨jí 陷阱 训练有素
2.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 我们了,我们该何以抵抗?还要辩论吗?……我们的 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 我,不自由,毋宁死!
A. 桎梏 人民 隔岸观火 关于
B. 桎梏 同胞 袖手旁观 至于
C. 束缚 同胞 隔岸观火 关于
D. 束缚 人民 袖手旁观 至于
3. 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
其志洁,其行廉 廉:正直
B.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壁:扎营驻守
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 详:假装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兵:战争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伐:功业
D.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后退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惫
4.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台词反映人物心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这句台词说明鲁侍萍对周朴园不是已经全无感情。
B. 面对爱斯梅拉达举过来的盛水的葫芦,伽西莫多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颗眼泪为感激爱斯梅拉达的宽恕而流。
C. 《史记》在综合先秦各体史书的基础上,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三国演义》的若干情节都能活现人物性格,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见其忠,温酒斩吕布见其勇,华容道释曹操见其义。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我们该记得贾岛曾经一度是僧无本。_____________。所以一切属于人生背面的、消极的、与常情背道而驰的趣味,都可溯源到早年在禅房中的教育背景。
①形貌上虽然是个儒生 ②则现在的贾岛
③我们若承认一个人前半辈子的蒲团生涯
④骨子里恐怕还有个释子在
⑤便与他后半辈子完全无关
⑥不能因一旦返俗
A . ②①④③⑥⑤ B. ②⑥⑤③④① C. ③②①④⑥⑤ D. ③⑥⑤②①④
6. 1961年,丰子恺在江西吃到地方菜“鱼头鱼尾羮”后,创作了这幅漫画。下面有关画面相关信息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B. 有志者事竟成,强调贵在坚持。
C. 画面背后,也透出生活的艰难。
D.“雅属”是谦词,希望对方指正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张)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十七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司空。
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人用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三日。
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病罢。在家上疏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著明。王者化定制礼,功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者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成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时成,非所以章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受职过任,夙夜忧惧 夙夜:整夜
B. 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阳狱 幸:驾临
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厝其手足 厝:放置
D. 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 副:符合
8.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A. 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 B. 夫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
C. 九年,以病罢 D. 礼以修外,乐以制内
9.请简要概括结尾段中张奋两次上疏朝廷的目的。(4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比年不登,人用饥匮(3分)
(2)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3分)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成都书事(其二)
陆游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
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
樽中酒满身强健,未恨飘零过此生。
注:这首诗作于陆游50岁左右,当时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陆游在他幕下任参议官,住在成都,身居闲职。
(1)律诗受格律制约,常常变动词的位置,打破常规句法。请按常规语法,写出颔联句序。(2分)
(2)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未恨”的情感?请加以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论语季氏》)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孟子》)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6) ,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
(7)笔落惊风雨, 。(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8)高山仰止, 。(《诗经车辖》)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马温
①我对我说:“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②这是在给我自己鼓劲,我在犒赏自己,或也许只是想放自己一马,让我仍可从容不迫地虚度,和从前一样。
③从前我虚度过什么呢?我在作文簿上写出幼稚但充满真诚的排比句,在长满杂草的中学操场上,一脚将足球踢过中线。我虚度了露天电影,虚度过广场集会,虚度了古籍书店里的打折旧书,虚度过历史行将变轨的重要时点,虚度了赤脚挑河泥肩膀疼痛的那个上午,虚度过江边码头游泳的晃晃荡荡的傍晚,虚度了黄山日出,也虚度过泰山经石峪那些隶体的大字,虚度了小说手抄本中的女孩和她朗诵的诗句,虚度过私人聚会桌上只有油炸花生米,被我虚度的还有“1812:枪骑兵之歌”、“马贩子科尔哈斯”,一些肥皂剧我也没放过。
④虚度让我活着并活得开心。我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我当前深陷其中的老年,每个阶段我都留下笑眯眯的照片。这些照片证明我一直快乐,还证明虚度并非步入人生歧途需要挽救和痛改。不要说什么情何以堪,不就是过日子,过得松弛点么?巴西世界杯,那些将点球踢飞的名将,俱是因为想让他的临门一脚力挽狂澜、石破天惊、永垂青史,于是,在那一秒,足球的轨迹被这沉重的意义篡改了。
⑤我的个人经验是,当我想要赋予日子意义时,这个日子要么虚假失真,要么夸张矫情,受折磨的是我,活得好累啊,艰难度日啊!
⑥意义不是我的人生唯一可穿的衣服,我还可以穿树叶,穿动物的毛皮,穿废旧报纸,甚至,什么也不穿,天天日光浴。
⑦昨天我没有看一页书,却写了比一千字还多的文字。这件事短暂地阻击了我的蹉跎习惯,并让我的昨天呈现出某种意义。可是,不阅读却写出那么多废话,这是意义呢还是算无聊?——除此之外,关于昨天我想不起更多细节了。日子一经虚度就变得模糊不清。虚度经不起回忆,虚度的日子在回忆中丧失清晰度和完整性。虚度的反面,有一种人生,可以无限次地被回忆,他的每一天都有清晰描绘,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每天被观察,时刻被记录。
⑧如果我不希望我的人生被如此观察和记录,那么,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只野外的小老鼠。我不隶属于某个医学实验室,我有自己的洞穴,我在狗尾巴草和薄霜中自由呼吸,无论我是雄性还是雌性,我都操着乡音向异性表达柔情蜜意。我有充足的权利虚度属于我的生命,我既然不喜欢意义,那就恳请意义不要来碰我,我既然喜欢日复一日看不出意义的日子,那就由着我,由着我这样活着吧。
⑨我虚度过太多太多,简直,我就是虚度了人生,虚度了这个世界。我不会直接说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我只是说我在虚度。我不否认,许多秘密在虚度中钻出地表,许多情感在虚度中长出触须,许多语言在虚度中赢得好感,许多行为在虚度中放肆演出,而许多意义也在虚度中次第浮现——很悲剧,我还是没能躲开“意义”对我的侵袭和拥抱。意义有很强的黏性,哪儿有人生,意义就来攀爬,像爬山虎对一面山崖的覆盖和侵占。
⑩荷由几个部分组成:露出水面的是荷叶,荷叶之上有荷花,荷花谢了就结出莲蓬,还有埋在淤泥中的藕。藕深藏不露,而荷叶招摇,荷花粉艳,莲蓬又是羞羞答答,它们都可拿来寓意某种生活态度与立场。藕虽然有哲学家的深奥,同时也有大小姐的古怪脾气,采藕人穿着防水服,一番踩找和拉扯,才将它拔起来见了天日,可是藕却不给人好脸色,肮脏脏的泥巴糊了一身,不论它是否代表意义,不论这种意义是否深刻,我都不选它。我的倾向是选择荷叶。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啊摇地摇成一把亮晶晶的玉珠,这样幼稚的游戏,荷叶总是做不厌。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
(选自《散文》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虚度”的特征。(4分)
14.第④段中的加粗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样的作用?(6分)
15.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4分)
16.请探究结尾处“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两句话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三国史话》楔子
吕思勉
①“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②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③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④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
⑥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⑦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
17.简析前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18.简述第④段的思路。(6分)
19.就本文来看,写作《三国史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私欲和功利盛行的环境中,常识往往被颠覆,伪常识甚至反常识得以大行其道。比如,天上不会掉馅饼,是常识,但太多的人总希望得到某些机缘,不但拥有了馅饼,而且是大号的、特大号的馅饼。再如,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是常识,但绝大多数人坚信,读书就是为了考取好的学校。又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常识,但相当数量的人,偏偏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相关推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试卷试题10-16
漳州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09-20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10-26
高二上学期学期末总结12-22
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06-26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06-19
苏教版四下语文期末试题09-01
人教版四下语文期末试题03-20
高二上学期期末自我评价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