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分析

2023-06-13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木兰诗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分析 1

  《木兰诗篇》的艺术特色

  《木兰诗篇》以一种全新的思维,从歌剧的思想内容和音乐的表述方式,在音乐演奏和演唱方面对歌剧艺术的民族化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了歌剧、音乐剧、戏曲、清唱剧、舞蹈等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1)别出心裁的舞台设计。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木兰诗篇》的演出舞台仿佛一个立体建筑:交响乐队在建筑的最底层,作为根基支撑着整个建筑;合唱队在T型台的两侧半腰处。台上是三军将士:建筑的最上端是苍穹般的屋顶,墙壁上美丽的木兰花象征着花木兰的美丽和坚强,建筑上一个个美丽的舞者仿佛是一尊尊塑像,音乐响起时,这一尊尊“雕塑” 在灯光的切合、间离及色彩变幻中翩翩起舞,而丁型台两侧的双臂在伸缩中演绎人间的悲欢离合。交响乐队与合唱队由乐池和幕后来到舞台,这是一种全新的改革与突破,这种形式带给我们来崭新的视听效果。如诗如画的舞美设计营造艺术氛围,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使得作品情景交融、声乐、器乐、舞蹈三者相互交叉,发挥彼此的优势。

  (2)音乐素材的民族性。《木兰诗篇》不仅融入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而且成功借鉴了河南豫剧的音乐特征,使音乐表现更加多样化,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下行的小六度音程是豫剧特有的音程色彩,把木兰的俏皮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五声音阶具有浓郁的豫剧音乐特征,明亮的大调色简约而具有中原色彩,不但有浓郁的民族音乐个性,又有清新的现代气息;在配器上,《木兰诗篇》也创新使用了民族因素,用交响乐进行伴奏,同时还加入了琵琶、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充分发挥了不同乐器的声音色彩效果;《木兰诗篇》大多采用的是散文诗的语言风格,在一些抒情唱段中还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元素,充分运用了对比,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既达到了一种均匀平衡和颇具方正感的效果,更为词句增添了不少韵味,地方音乐的融入使作品的音乐性格呼应了北方民族人们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民族意义。

  (3)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所以说“情景交响音乐”是一种全新的舞台艺术形式,皆因它在新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而诞生。这种理念“优”则在于:作曲家以“木兰从军”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为基础进行创新,与西方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优美的中国旋律,达到了戏剧与西洋的功能和声相结合的效果,音乐听来刚柔相济,华美与朴实同在,既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又具清新的现代风格,表达了当今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真正达到了“情景”与“交响音乐”的完美结合,“乐”为“情”而生,“情”为“乐”而动,形成互动互感的美学效应,这是在艺术形式上勇敢且伟大的创新。

  《木兰诗篇》的文化理念

  《木兰诗篇》的创作并非作曲家的心血来潮。它是在河南文化面临来自国外文化冲击之后的突围和自救的产物。《木兰诗篇》自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及其产生的国际影响通过新的艺术样式打造新河南的文化名片提高中原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它是在全新文化理念指导下产生的艺术产品,这种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1)题材的选择。由中国古代《木兰辞》引出的一段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一直以来都是文艺舞台上备受关注的题材之一,以此作为题材而创作的《木兰诗篇》,显示出创作者“利用与整合文化资源”的新理念,从当初的戏曲,到后来的电视剧和美国动画片,还有音乐剧、歌剧等等形式,“花木兰”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的内涵在多种不同风格的演绎中逐渐获得丰富和提升,已然成为国际性的题材。因此,采用这个题材进行创作,从起点上讲无疑将面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这与历史文化即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这个出发点也决定了它能够成功吸纳“交响乐”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这就将《木兰诗篇》的艺术水准和文化理念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2)“呼唤和平”的主题。以前关于花木兰的艺术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大致遵照《木兰辞》的基本格调,着重描写她对父母的孝、对家的爱、对敌的勇、对国的忠和对名利的淡薄,但这些都没有摆脱原有的战争观和英雄观。《木兰诗篇》将她还原成一个真正的女子,描写了这个平民女子在替父从军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而不是生来就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无往不敌的英雄。在剧中木兰有替父从军的艰难抉择,有奋勇杀敌的巾帼情怀,也有情窦初开的心理斗争,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女子。战争让她看到太多的悲剧和遗憾,她厌倦战争并向往和平与宁静的生活。歌剧《木兰诗篇》表达出了世界人民呼唤和期盼和平与正义的共同理想和情感,并表达了剧中主人公花木兰那爱民族、爱祖国、爱父母和爱恋人的“大爱”,在这大爱之中又展现了正义的英雄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人文精神的体现。无论是历史名篇《木兰辞》,还是经典豫剧《花木兰》,它的主题基本定格在“替父从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上,而《木兰诗篇》对木兰的故事进行了颠覆式地改造,揉碎了原有情节、人物和结构,大胆地进行了整合与重组,以现代视角和思维去充分展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境界。表现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呼唤阳光,呼唤爱情,从而使古老的传统的题材放射出时代的光彩。该剧一个很大的亮点在于它相当细腻地描写了木兰与刘爽之间的友情与爱情,并且使之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叙事重点的转移,使木兰形象更加人性化与平民化。

  结语

  《木兰诗篇》既保存了中国歌剧原有的民族特色,又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洋歌剧宝贵的艺术经验,用开放的姿态,发展的眼光,打破了民族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在借鉴中求发展。

  中国歌剧的创作和美学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一直探索中西结合,走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之路,我国的歌剧艺术正在开辟新的领域,前途灿烂光明,我们的歌剧艺术必将对世界歌剧艺术做出宝贵的贡献。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分析 2

  歌剧《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新世纪文化事业的号召,并提出中原崛起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基于此,在河南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剧作家刘麟、曲作家关峡及河南歌舞剧团、河南省交响乐团共同努力,于2004年10月在河南人民会堂首演了原创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该部歌剧不仅推动了民族精神、传统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有机融合,还促进了歌剧剧情、人物形象等的有效创新,很好地适应了新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

  歌剧《木兰诗篇》的故事梗概

  《木兰辞》是歌剧《木兰诗篇》的主要构架,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长篇叙事诗,《木兰辞》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面对年迈父亲被征兵的情形,她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离家十余载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战争胜利后,木兰没有像其他战友一样享受君主给予的高官俸禄,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在战士们前往探望木兰并发现木兰原来女儿身后,并发出“不知木兰是女子”感叹,最终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尾。在这一故事结构的基础上,剧作家刘麟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创作了一个男主人公形象,即与木兰多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刘爽,两人在多年军旅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战争结束才发现木兰是女儿身,最终两人因爱情走到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木兰诗篇》故事情节合理、剧情紧凑,充分契合当下社会环境中“和平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唱段的音乐特点

  音乐作为歌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歌剧《木兰诗篇》中,创作者一方面将音乐作为剧情发展的助推剂,另一方面还推进了咏叹调与豫剧的充分融合,以此显著提升了歌剧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在《啊,月亮》唱段中,木兰初次登场,这一唱段有鲜明的叙事风格,首句“夜”字发音并不是普通话中的第四声,而是基于豫剧曲调特点,设计成发第三声,以此塑造了木兰温柔、善良、富有孝心的人物形象。

  在豫剧《花木兰》中,演唱至“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时,其中歌词“偏”与“谁”为上行四度滑音衔接下行六度跳进,由此展现出鲜明的豫剧特色,让唱词颇具感染力。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花木兰唱段《假如我是个女人》也采用了这一唱法,该唱段讲述的是战争结束后男女主人公将要分离,木兰为了解刘爽的心意而对他进行了适当的试探。这一唱段旋律柔和,给听众一种富有趣味的感觉,总体被划分成三小段,且每一小段均为四句七字,每一句末尾的字均相互押韵,这也是传统豫剧的艺术特征之一。

  再如歌词中“人说酒后吐真情”中的“酒”“吐”二字在演唱中的处理有所不同,且演唱还参考了豫剧中常用的切分节奏型。在这一旋律节奏中,咬字也出现了一系列调整。汉语中“吐”字的发音是第三声,而这里基于旋律的变化转变为第四声,保持了与河南方言的有效统一。该种四度与六度相衔接的方式,不仅充分表现了花木兰英勇盖世的气概,同时还使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歌剧《木兰诗篇》中戏曲的运用使其拥有与众不同的亮点,创新意义十足,使歌剧成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故事的有力载体,为人们更深刻地领略歌剧内涵提供了重要支持。

  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花》唱段的演唱处理

  歌唱气息

  在《木兰花》唱段中,首句的音域非常高,对演唱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演唱者要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以有效利用自身气息,伴随音乐响起便能及时跟进,以及具备可靠的气息支点,否则演唱时将给人有失音准的感觉。同时,前两句音色要柔美轻缓,演唱者要始终使横膈膜处于下沉状态。演唱时要以气息带动声音,尤其关注声音强弱的对比反差(如谱例1所示)。演唱至“为救芳香满人间”时,由于该句音域偏高,演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气息跟不上的情况。为此,演唱者可在“香”字之后补一口气,接着唱出“满人间”,让听众既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又不会觉得演唱者很吃力(如谱例2所示)。该唱段最后一句“随风送春满天涯”(如谱例3所示)中,“天”“涯”两个字处在g、f上,由于这两个音为大多数女高音的换声点,在演唱时要进行渐弱、渐满处理,加上“天”字的旋律为五度音程,这进一步提高了其演唱难度。如演唱者不具备稳定的气息,声音很难自然流畅,进而难以生动表现“随风送春满天涯”的意境。为此,在此处应提升横膈肌的力量,保证气息的流动性,同时保持吸气状态,让横膈膜保持下沉状,进而获得充足的气息支持,生动演绎营造意境。

  结语

  歌剧《木兰诗篇》作为我国新歌剧中的一大经典代表,不论是其艺术价值还是历史意义都不容小觑,其一方面推进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让人们可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木兰唱段贯穿《木兰诗篇》整剧,其在全剧戏剧功能实现及戏剧情节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实现了与豫剧音调元素的有效融合,是我国歌剧创作的一大突破与创新。而《木兰花》则是众多木兰唱段中的一种,其情感内涵丰富、艺术表现细腻。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者而言,演唱此类旋律优美、艺术表现丰富的歌剧唱段,可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艺术修养。

  • 相关推荐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分析】相关文章:

木兰诗分析木兰的形象03-10

《木兰诗》的结构分析07-12

《木兰诗》的艺术结构分析08-19

《木兰诗》写作手法分析02-22

醉酒的诗篇12-13

木兰诗修辞手法及分析03-17

古筝教学情景教学模式分析论文06-26

木兰诗里的互文分析与起源03-17

美丽的诗篇作文06-22

杜甫的爱国诗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