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走读巴黎圣母院

发布时间:2017-08-12

  散文通常是作者自身的感受,带着生活的一些痕迹,听起来琐碎,却蕴含着大道理。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作文,快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走读巴黎圣母院】

  巴黎街头,尤其是塞纳河沿岸一带,天天游人如织。

  作为法国的首都、欧洲第二大城市的巴黎,既是浪漫、时尚之都,更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它有巴黎圣母院、菲尔铁塔、协和广场、凯旋门、香舍丽榭大道、卢浮宫、凡尔赛宫、爱丽舍宫、巴士底广场、自由女神像等许多名胜古迹,可供游人参观,还有巴黎歌剧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和红磨坊等许多文化和娱乐项目可供游人玩赏。当然,也有老佛爷这样的大商场供游人购物。

  巴黎,真是一个令人眷慕的旅游胜地。

  许多个人游的行者,游览巴黎时据说都喜欢从圣母院开始其游踪。圣母院位于巴黎的发源地西岱岛,这是巴黎最古老,最中心、也最负盛名的一个地方。兴建于1163——1345年的巴黎圣母院,历时182年才完工。它是当时欧洲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之作,也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如今,在法国人的眼中,它也不仅仅是一座古老雄伟的教堂,而是法国的一个象征。

  导游把游览圣母院安排在第二天的日程,我们因为是团队行动,当然由不得个人。我和团里许多人都曾读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看过让·德拉努瓦根据小说改编导演的同名电影,都被其对中世纪宗教伪善的深刻揭露,被生动感人的情节和作品深邃的思想所吸引,游圣母院的心情虽然很急切,也只能任由导游去“摆布”了。

  依照日程表的安排,巴黎的游览在按部就班的进行中。在计划好的时间里,我们来到巴黎圣母院教堂前的主广场上,正对面抬头仰望大教堂,感到那高大结实的建筑主体,加上两座钟楼顶部高高耸立的尖塔直插云天,雄伟庄严。

  大家先欣赏了这座美丽高大建筑的结构严谨、风格独特的主立面。巴黎圣母院座东朝西,教堂全为坚硬的石材所建,雨果将它称之为“石头的交响乐”。它的正面高69米,宽40米,分为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的门洞,门上有精心修复过的中世纪塑像和雕刻品。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左边是圣母门,描绘圣母玛利亚受难、复活、被众天使围绕的情形。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和大主教许里为路易七世受洗的情形。拱门上方的王廊,依次排列了28位君王的全身雕像。据称,巴黎圣母院一改过去旧式教堂的粗苯、低矮、阴暗的设计,使基督教堂变得结构轻巧、高大雄伟、光线明亮,构图美妙,工艺精湛,开了一代宗教建筑新风,使巴黎圣母院堪称那个时代的旷世杰作,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走进大教堂,首先看到的是两列24米高的柱子,并排着直通屋顶。两列柱子的间距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达35米,形成一个狭窄、高耸、光线幽暗的空间,给人以接近天国的幻觉。我要是一个基督徒的话,说不准此刻真有一种欲与上帝对话的冲动。阳光透过拱廊上方的窗户,一束束艰难地挤了进来。教堂里供奉着“圣母”像和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着亚当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内部气氛庄严、肃穆、幽深如魅。圣母院内右侧安放着一排排的烛台,几十支白烛,烛火摇曳。大厅可容纳数千人,厅内设有讲台,讲台后面从左至右分别置放了国王路易十三、圣母哀子和国王路易十四三座雕像。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人的目光,一齐望向中央的流露着哀伤神情的圣母哀子像。还值得一看的是那架很有名的大管风琴,它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据称特别适合在教堂的大厅里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

  教堂内最吸人眼球的不是圣母像,倒是主殿翼部的两端“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的玫瑰花状的大圆窗,上面嵌满了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当中最大最古老的一面玻璃,直径达10米,是1485年制作的,俗称「玫瑰窗」。上面生动细致地彩绘了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的簇拥下行祝福礼的圣经故事。二次大战时,巴黎人怕圣母院毁于战火,曾经将玻璃窗和教堂内不少雕像拆下,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战后又重新装上,这才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圣母院教堂精湛的艺术。

  不知道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教堂原本就不让参观者上楼,导游没安排我们登上钟楼,我们也没能看到卡西莫多敲打过的那口大钟。听说那口大钟有13吨重,放置在教堂正厅南面的顶层。大钟一敲,当时的巴黎全城都可以听到悠扬的钟声。如果爬上钟楼,可以俯瞰巴黎的美景,据说熟悉那片街区道路的人,甚至还能看得到大仲马笔下茶花女玛格丽特走过的烟花柳巷。我不知道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是否有心情在此眺望过巴黎的美景,俯视过塞纳河上的游船,但确定无疑的是,他曾从这里向广场上跳舞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投去过同情和关心的目光。

  在巴黎圣母院游览,我眼前似乎总浮现出电影中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和主教克洛德的身影,心里也总会想起这些人物各自的悲惨结局。命运,真的是命运。这既是他们个人的命运,更是欧洲中世纪那个黑暗时代的命运。无论是主教克洛德,还是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终日困囿于圣母院这个小环境,但他们终归都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文明,专制统治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终于导致了这个悲剧中的人物统统在这里死去的惨烈结局,这真的是一个黑暗时代造成的悲惨命运。

  从圣母院走出来,巴黎已近黄昏,我们坐上车回酒店。路上,我回头远眺高高矗立在暮色中的巴黎圣母院,心中突然掠过一丝感伤,也生出一些感慨。人们都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要问问屹立在赛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你历经了800多年的风雨岁月,虽见过巴黎无数的人间悲、喜剧,但是,你又见过了多少真正能够伸张正义的善恶报应呢?让阴险歹毒的克洛德们得到惩处,不得好死,让纯真善良的艾丝美拉达们不受歧视、不遭陷害,让善良的卡西莫多们能得到社会的善报和善待呢?

  借着巴黎的夜色,圣母院掩藏了自己的身影,她好像羞于回答我的问题。

  【初游美国】

  一八四七年一月四日,予等由黄埔首途。船名亨特利思,帆船也,属于阿立芬特兄弟公司,前章已言之。船主名格拉司彼(CaptainGillespie)。时值东北风大作,解缆扬帆。自黄埔抵圣希利那岛(St.Helena),波平船稳。过好望角时,小有风浪,自船后来,势乃至猛,恍若恶魔之逐人。入夜天则黑暗,浓云如幕,不漏星斗。于此茫茫黑夜中,仰望桅上电灯星星,摇荡空际,飘忽不定,有若墟墓间之磷火。此种愁惨景象,印入脑际,迄今犹历历在目。惟彼时予年尚幼,不自知其危险,故虽扁舟颠簸于惊涛骇浪中,不特无恐怖之念,且转以为乐,竟若此波涛汹涌,入予目中,皆成为不世之奇观者。

  迨舟既过好望角,驶入大西洋,较前转平静。至圣希利那岛,稍停装载粮食淡水。凡帆船之自东来者,中途乏饮食料,辄假此岛为暂时停泊之所。自舟中遥望圣希利那岛,但见火成石焦黑如炭,草木不生,有若牛山濯濯。予等乘此停舟之际,由约姆司坦(Jamestown)登陆,游览风景。入其村,居民稀少,田间植物则甚多,浓绿芸芸,良堪娱目。居民中有我国同胞数人,乃前乘东印度公司船以来者,年事方盛,咸有眷属。此岛即拿破仑战败被幽之地。拿氏遂终老于此,其坟在岛之浪奥特(Longwood)地方。予等咸往登临,抚今吊古,枨触余怀。坟前有大柳树一,乃各折一枝携归舟中,培养而灌溉之,以为异日之纪念。后抵美国,勃朗先生遂移此柳枝,植诸纽约省之阿朋学校中。勃朗即在此校任教授数年,后乃往游日本。迨一八五四年予至阿朋学校游览时,则见此枝已长成茂树,垂条万缕矣。

  舟既过圣希利那岛,折向西北行,遇海湾水溜(Gulf Stream),水急风顺,舟去如矢。未几遂抵纽约。时在一八四七年四月十二日,即予初履美土之第一日也。是行计居舟中凡九十八日。而此九十八日中,天气清朗,绝少陰霾,洵始愿所不及。一八四七年纽约之情形绝非今日(指1909年),当时居民仅二十五万乃至三十万耳,今则已成极大之都会,危楼摩天,华屋林立,教堂塔尖高耸云表。人烟之稠密,商业之繁盛,与伦敦相颉颃矣。犹忆一八四五年予在玛礼孙学校肄业时,曾为一文,题曰《意想之纽约游》。当乐时搦管为文,讵料果身履其境者。由是观之,吾人之意想,固亦有时成为事实,初不必尽属虚幻。予之意想得成为事实者,尚有二事:一为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一则愿得美妇以为室。今此二事,亦皆如愿以偿。则予今日胸中,尚怀有种种梦想,又安知将来不一一见诸实行耶?

  予之勾留纽约,为日无多。于此新世界中第一次所遇之良友,为巴脱拉脱夫妇二人(Mr.andMrs.DavidE.Bartlett)。巴君时在纽约聋哑学校教授,后乃迁于哈特福德(Hartford,)仍为同类之事业。今巴君已于一八七九年逝世,其夫人居孀约三十年,于一九○七年春间亦溘然长逝矣。巴夫人之为人,品格高尚,有足令人敬爱。其宗教之信仰尤诚笃,本其慈善之怀,常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影响所及,中国亦蒙其福。盖有中国学生数人,皆为巴夫人教育而成有用之材。故巴夫人者,予美国良友之一也。

精彩抢先看Ne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