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镇散文

2021-04-19 散文

  成都周边的古镇,我去过黄龙溪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但我最想去的是石桥古镇。因为县志上说它是千年古镇;因为家谱上说,我的老祖宗入川后最先落脚的地方是石桥镇,老祖婆的坟在石桥镇。在光绪年间修订家谱时还说,石桥的基钱除了祠堂提留外,剩下的各大房均分,石桥是我的根,我很想看看“根”的样子,以表达我对“根”的敬仰之情。今天我终于走进了石桥古镇。

  顺着沱江弯曲的河岸,石桥古镇有三条长街贯穿古镇,一条是中山街,一条是江西街,一条是陕西街。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和黄龙溪最为接近,都在江边;从规模来看,它的古址建筑面积要大于西来古镇,和洛带古镇有一比。而且,石桥古镇还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着它作为古镇的独特魅力。

  在留存的古建筑里,首先是街道,街道是一块块分割均匀的条石拼成,这些条石可以经受车的碾压。岁月和风雨把这些石块磨得很温柔光洁,只是有了高低不平的伤痕,这是那三个古镇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桥古镇是真正的古,是最有自己个性的古。

  石桥古镇的房屋建筑也与那三个古镇不同。其他古镇的建筑,几乎都是木墙、木柱头结构,而石桥古镇的古屋,墙壁都是条石垫底,最少也有四列条石砌成人把高的石墙,石墙上面才是木柱头、木架框、篱笆墙,篱笆上是粘泥,粘泥外面是白色的石灰。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石柱头,两层楼那么高,或者方柱头,或者圆柱头,竟然是全石打磨而成,中间没有拼接的任何痕迹,这更是其他古镇找不到的;与沱江河垂直而入的九曲河边,还看到了石板墙壁的古屋。

  石桥古镇的古屋材料和墙壁结构,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来这里后表现出的防水智慧。古镇在江边,江河涨水浸泡古镇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因此墙壁的下半部分不能用木或者竹,只能用石头,越靠近江边,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老祖宗们选择修建房屋,对环境特点是很有研究的。石柱头、条石墙、石板墙,虽然笨重,但是,在当时来看,做工要比木材容易,石材在石桥镇边就地取材,节省了资源,减少了对石桥镇边的树木的大量砍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看到了石桥;看到了全条石砌成的古城墙和城门,城门高三米多,阔二米五左右,厚也在两米左右……我惊讶于祖先们对石头的运用技术。

  除了这点惊讶之外,我在石桥古镇找不到走进其他古镇的那种喜悦。

  前次清明假,我去了洛带古镇。广场左右两边的古街,都是人山人海,我在那里真正体验到了成语“摩肩接踵”描写的情形。走在人流中,稍微一停顿,稍微一走神,就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他们就像遭遇了洪水被淹没或者卷走了,我只好拿出手机来联系找寻他们。

  今天是“五一”,走进石桥古镇,感受到的是农村场镇的冷清。后来走到了集市处,听到了喇叭的喊声,看到了卖农活的农民,终于感受到了一点逢场天的“闹”气。但是,我看不到一个游人,今天来石桥古镇的游客可能除了我,再没有其他人了。想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在旅游的诱惑中跑进那些古镇人的腰包里,而石桥古镇却还在自己人挣自己人的钱,自己人消费自己人的产品,没法从外人那里掏出一块钱,心里就开始隐隐作痛。而且,他们消费的这些产品里没有一样是石桥镇人特意摆出的旅游产品。其他古镇,除了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它们跟着游客走了,把游客的钱留在了古镇。石桥古镇的冷清,让我那一点惊讶之情跑了,留给我的是一种失望和不解。

  我看到了石桥古镇的书店,一家是租书房,里面看到的是庸俗和低级,看不到一点书香的气息;一家是卖书的,除了教辅资料,我也看不到真正有内涵的书籍。而且书所在的地方脏、旧、小、乱、暗,看着就想流泪。洛带古镇有装潢精美的文轩书店;那宾馆的底层楼里也有专门的书柜,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里,敞亮的玻璃柜里放着研究客家移民的多种书籍,我就在这里毫不吝啬地买了一本。这些书不仅在宣传客家文化,而且在宣传着洛带古镇。

  从资料记载来看,石桥古镇的各种会馆和庙宇,比那些古镇多得多,我走遍了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渴望找到这些建筑。远远地看到了一处有防火墙的建筑,那门的上方是高大雄伟的.古建筑样式,我想,那不是会馆也应该是一座庙宇。走到门边,大门的格局没有改变,、保留着原始的样式;往里看,里面是驻户人家,里面很宽阔,应该是几进几出的重叠结构;里面那些柱头穿越长长的空间距离跳进了我眼里……这么宏伟的古建筑,我竟然没法进去看看,因为这些建筑还是居民的私人住宅。又走了一条街,看到了重岩叠嶂的层楼建筑,大门没有开在正墙的中间,而是开在了侧墙的角上;门上已经没有了招牌,查阅知情人士的资料,才知道那是陕西会馆,会馆大门紧闭,谁也不能进。透过那烂出洞的门看去,里面有其他的建筑……这古旧会馆也只剩下这大门一侧的房屋建筑了,里面的结构已经消失。

  而洛带古镇的会馆却保存完好,并对游客开放,游客能看到这些会馆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特点;而且有的会馆在保持原貌不变的情况下,成为了客家人的纪念馆。走进馆里,客家人到四川的艰辛历史、安家四川后的奋斗历史都清晰可见。每个会馆,都是有序地进进出出的游客,都是拿着手机和相机不断闪光的人。这么多的人,他们的不断拍照,让我看到了像我一样喜欢“古”的人很多,正因为多,这些“古”东西才成为了今人的一笔财富和资源。以洛带为首的那些古镇,都把这些古物当做了宝贝,只有石桥镇的古物像朽枯的树叶一样飘零着,还在自生自灭中煎熬着。不知道是石桥人对“宝”视而不见,还是他们面对古屋就像面对被沱江洪水卷走的财物一样,是无可奈何。

  漫步在石桥古镇的街道,越走越看心越痛。三条古街的房屋,就像痛哭呻吟的垂危老人。有些房屋已经坍塌了,有些房屋已经残肢断臂,有些房屋摇摇欲坠,看着里面进出的人,真的想为他们哭。他们守着这样破败的老屋是为了啥?他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老屋能像洛带古镇的那些老屋一样容光焕发、成为他们的宝?陕西街,江西街,已经不完全是古屋了,古屋中已经插入了一些现代的楼房,这些楼房也有了破败的迹象,就是这些破败的现代屋让古街变得惨不忍睹。它们把古街弄得古街不是古街,现代街不是现代街,既没有古街的沉稳、庄重和严肃,又没有现代街的生气与活力。看到石桥镇的古街,我想到了大山里那些废弃的村庄,但那里是主动废弃撤离的,可石桥镇的古街还住着人呢。看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古街的意思,可这样守着不难受吗?

  石桥古镇应该不缺水,因为它守着滚滚的江水。和石桥古镇街道平行的是沱江,垂直并贯穿三条街道的是九曲河。可是,石桥的水却让我要吐。站在下回龙桥上,看那河里,乌黑恶臭的水,直接从九曲河冲进了沱江里;走在靠江边的石桥镇半边街,房屋的破旧,地面的乱和脏,淤积的又黑又臭的水,如果我不是从小生活在农村,见惯了猪粪和狗屎,走在这些地方,我真的会被臭出病来。我非常惊讶也无法理解的是,石桥人在这里竟然居住得泰然。我无法想象,把我这个家族弄得人丁兴旺的我的祖宗,他们当初居住的会是这样的环境吗?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简直就是“烂镇”、“脏镇”。

  走进古镇,我们都喜欢看桥,看水,可是,石桥镇的桥和水,却像和外来人有仇似的,它们不让你看,如果你强迫看了,它们就让你带着一身的臭离开,让你一辈子再也不想来。

  看到本邑的人,在书籍和网络中宣传着石桥古镇,把古镇说得那么神奇而充满诱惑;看到县志和石桥镇志,都在以石桥镇的古为荣,为豪;我也曾经为石桥古镇为豪,也曾向往着这古镇,梦想在这里沐浴先祖们留下的文化精髓和创业的辉煌,这里也确实是先祖们的辉煌之地。石桥古镇的古房屋,几乎都是两层楼的,这是其他古镇少见的;随便走进一座古屋,你看到的都是深不见底的深宅大院。痛心的是,现实里的石桥镇今人,不但没有发扬光大祖宗们的“古”,而且还在不断地破坏着,这样下去,不知道哪一天,石桥古镇的“古”就会彻底消失了。

  这究竟该怪谁呢?四川四大古镇的石桥镇为什么没有成为旅游古镇?我们只是沉醉于故纸堆里的荣光有什么用呢?今人看不到古镇曾经的辉煌,他们就没法承认古镇的地位,更没法尊重古镇。

  政府牵头,不断地征用土地,建设新的居民区,可就是没有一点钱来建设古镇,这是为什么?是政府没有钱?是建筑商不愿意来维修这些古屋建筑?想去想来只有一个说法可以理解,征用地方,政府卖地可以立马见钱,而维修古镇建筑,不但不能马上见到现钱,还要不断地投入,哪一个领导愿意干这样费力又讨不了政绩的事情?

  是的,古镇的收益不是一年两年就见效的,我相信今天游客如织的古镇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修炼”才有了现在的辉煌的。建设、推广一个古镇,没有前瞻眼光,没有魄力勇气,是没人愿意做的。卖地越卖越穷,当地没有可卖之处时,地方就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而投资古镇建设,找到的是无尽的活水源泉,投资之后,地方经济之路是越走越广,越走越有力。遗憾的是,石桥古镇没有这样的思维。走出石桥古镇,我感到很悲哀,悲哀的是我们将继续在故纸堆里去感受石桥古镇曾经的辉煌,现实里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石桥古镇这些卓越的“古建筑”一天一天地销毁。反正毁了也不会怪罪于谁。

  我走进了石桥古镇,我看到了祖宗们曾经的辉煌;我走出了石桥古镇,走出了就不打算再走进,因为看到那些缺胳膊断腿的古建筑,看到那些恶臭的水,我就想哭。我不想哭,我就只有不再走进。

【走进古镇散文】相关文章:

走进新场古镇美文04-27

古镇的记忆散文03-25

古镇夜晚散文02-15

古镇秋风散文11-20

古镇之恋散文06-30

古镇游记散文11-11

古镇忆旧散文10-18

漫川古镇散文02-23

江畔古镇优美散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