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人间四月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在杨柳飞絮的纷纷扬扬中,各种树木的叶子也日益蓬勃青翠了起来,仿佛水洗过了一般翠绿耀眼,惹人喜爱。各种花木更是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身的美丽,姹紫嫣红地点缀着春天的烂漫。小草已然大大方方地在土地上欢快地摇曳生长,和陪伴它们的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相映成趣,组成一幅清新盎然的绿野花香美图。
此时的季节,是一年当中最富有诗意的时刻,你会忍不住思绪飞扬,用唯美的词语赞扬春天的诗情画意。也会展开思维的广角,用激情和梦想记录下眼前的一切美好。
利用周末的时间,和好友商定,一起去郊外踏青,欣赏一下四月里的旖旎风光。城市里公园的风景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而此时郊外的山岗土坡,绿色田野,反而成为了心头的一种向往。于是,驱车来到位于市区西北十公里处三陵乡姜窑村的古石龙景区。
古石龙景区是2002年开发建成的景区。早在1988年的时候,姜窑村的村民在卧龙坡的砖窑旁取土烧砖时,偶然发现了埋在13米土层下的类似于巨型骨骼状的龙身。那时,有关文物考古部门都对这一发现产生了很多疑惑,大规模的挖掘开发工作也有待一步步地逐渐展开。清楚地记得父亲曾在八十年代末前去观赏新出土的石龙,留下的老照片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和地貌。后来经过考古部门专业细致的挖掘,相继出土了十条石龙,中间是一条大龙,呈左五右四分布着九条小龙,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成了气势恢宏的十龙阵型。
多位考古专家曾集体到姜窑村实地考察,并最终确定了古石龙的开发研究价值,至此,得天独厚的龙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细致的规划和建设,旅游局对这十条石龙进行了开发性保护,对缺失的龙头进行了修复,依卧龙岗而建成既通风防潮又坚固宽敞的“石龙博物馆”,建造了“中华神龙园”等景点,并借助于此处李白路、罗敷潭、龙兴寺、凤凰台等历史遗迹和传说,打造了一处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考古发现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自然气息浓郁的景区。
这里远离市区,偏僻幽静,西依紫山,沟壑丛生,有着原生态不经雕琢和粉饰的天然美;这里山林茂密、郁郁葱葱,巨崖交错,古迹众多,漫坡遍野的桑树和果园把这里装点成了一个清新翠绿、优美怡人的世界。相传,此处曾是罗敷女采桑养蚕的地方,也是她投潭殉节之处。赵时邯郸姜窑村美女秦罗敷,许配给了赵王的侍臣王仁为妻,罗敷自幼习诗,气质非凡,与王仁青梅竹马,感情很好。有一次,罗敷外出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被她的美貌所倾倒,想占为己有。罗敷不从,弹筝做《陌上桑》以示拒绝,但赵王步步紧逼,誓不放过,最终万念俱灰的罗敷在黑龙潭处投潭自尽,成为一代贞烈美女。后人为纪念罗敷,将黑龙潭改为“罗敷潭”,并在罗敷潭的崖壁上方塑了一座3米多高的罗敷采桑汉白玉雕像,以纪念这位不畏强权的忠贞烈女。
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罗敷女雕像下方的罗敷潭如今只留下了清澈见底的一小潭碧水,满溢而出的溪流在四周奇岩怪石、沟壑纵横的山坳间静静地流淌,直至流向不远处石龙博物馆前方的龙饮湖。
罗敷潭北面的山坡上,有一条曲径通幽的羊肠小路,名为“李白路”。据史料记载,盛唐诗人李白曾在公元751年出游来到邯郸,游览了罗敷潭,并在这里攀崖戏水,吟诗作赋。山路的中央建有诗仙李白在此处饮酒赋诗的石塑雕像“李白亭”,李白路入口处的一块巨石上,用苍劲的行书刻有李白畅游此地写下的诗篇《春游罗敷潭》: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兴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角度各不相同,或许有的人对这家门口的景点不屑一顾,因为风景从来都在远方。但我觉得,任何景致都有它吸引我们的地方,也许是侧重于景区热闹的游览氛围,也许是恢弘壮观的气势,也许是幽静的自然山水,也许是厚重的文化积淀,又或者只是它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素颜和一花一草一木的清幽,也能让我们倾心赞叹、流连不已。古石龙景区属于后三者。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远离喧嚣的宁静自然之美,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沧桑感,是古老的传说中那摄人心魄的情与爱,还有一份神秘的对于石龙成因的未知、敬畏与猜测。
来到这里,古石龙群就是景区的主角,不能错过。走过“中华神龙园”的巨型石壁,绕过清幽的湖边小径,就来到这个有着几许神秘色彩的石龙栖息地——“古石龙博物馆”。走进写有“天下第一龙”五个金色大字的古石龙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一条身披彩带的巨龙昂起高高的巨型龙头,巍峨地迎接四方游客的景象。巨龙的两旁呈左五右四分布着它的九个龙子,形态各异、神情怪诞、栩栩如生。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确,这些龙子长相各异:或憨厚、或诡异、或调皮、或凶猛,惟妙惟肖、驯服温顺地分布在巨龙的两边,神情肃穆,异常壮观。
这些石龙是从13米深的土层下被挖掘出的,据说挖出时龙头均被损毁,而只有龙身,后经修复才还原了完整的石龙形象。这个博物馆的南墙就是一面未经封闭的卧龙岗土崖壁,可以清楚地看到挖掘工具留在黄土崖上的痕迹。最大的石龙头部高达6米之多,宽4.3米。据考证,它的全部身长可达369米,现在挖掘出的裸露在外的龙体有30多米长,其余的部分尚未挖出而依然埋在土中。龙身骨节是由一米左右的砂岩石块组成,龙身下有底盘,左有一爪。整体来看,气势磅礴、神采飞扬,大有一飞冲天之势。九条小龙与大龙的石质和构造完全相同,只是体型要小很多,据勘测,身长也都在两三百米之间。这一大九小的十条石龙并向而卧,身形盘屈有致,仰俯之姿各有不同,与大龙簇拥相随,肃穆庄严而又气势磅礴。在石龙博物馆正后方卧龙岗的后面,有一块巨石,巨石正面有两个红色石刻大字“龙尾”,大概就是这石龙龙尾的所在地了吧!
据导游介绍,十条石龙尾向西南、头朝东北,一字排开,形成整齐的石龙阵,这曾引起很多相关人士的猜测。因为石龙前方东北1.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赵王陵遗址,赵王陵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帝王陵寝,所以就产生了一种说法:石龙阵极有可能是赵王修建的“镇陵之物”。而且此地周围有很多与“龙”相关的遗迹和传说,比如石龙所在地卧龙坡自古以来就叫这个名字,卧龙坡南面几公里外就是圣井岗九龙圣母传说发源地,还有龙兴寺、五龙道观等遗址。这些都增添了古石龙的神秘色彩。
随着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探秘古石龙》节目的播出,以及《探秘中国巨龙阵》和《石龙身世之谜》等纪录片的不断问世,邯郸古石龙也带着千古之谜走进了越来越多中外游客的视线中。很多考古工作者及科学爱好者都对这十条石龙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不少疑问。它们到底是人工雕琢而成还是天然形成?会真的是龙的化石吗?黄沙如此松软,是怎样固结成如此巨大坚硬的砂体的呢?经专家细心勘察论证以及媒体专题片解疑热播,困惑了无数专家学者以及游客的古石龙成因之谜,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原来这些石龙是古河道沙被钙质胶结形成的,是古河道沙在自然脱水、固化、收缩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状,属于古河道钙化石。并且石龙体上的`沙体颗粒均匀,当它们固化收缩并断裂时,受力均匀,石龙的骨节就呈等距离断开了。专家根据沉积速率,推断出这些石龙形成的准确时间约为3.5万年前。
对古石龙群做了直观细致的参观了解后,我更感兴趣的似乎不是它的历史成因,不是它的神奇传说,也对它的千古之谜暂时失去了兴趣。走出石龙博物馆,走上旁边的山岗,我却对这幽静的山林发自肺腑地喜欢起来。春风拂面而过,山野的风轻柔而绵软,带来青草和野花的气息。我一寸一寸地用轻盈的脚步轻抚这绿色的山野,对遍地的蒲公英和叫不上名字的黄色、紫色、白色、酒红色的小野花们爱不释手,对漫山遍野的果树及古老原始的灌木丛情有独钟。那些散落于各处的杏树和桃树已有椭圆形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累累的,炫耀着日后的丰硕。桑园里的桑树上已结出了小小的桑葚,绿绿的、嫩嫩的、透着一种醉人的诱惑,让人不由得期待起来,待5月份为期十天的桑葚采摘节到来之时,好想与这里再次相约,感受一份纯自然之旅的美好境遇。
走过山林,走过绿野,走过岭丘沟壑,我们沿着潺潺的水道溪流顺势而下,路旁鸟语花香、溪水叮咚、眼前绿色莹然、景美天蓝。龙饮湖边的罗敷亭雕梁画栋,犹如展翅欲飞的仙鹤,高高立于台阶之上,那条连接它的气势如虹的长廊幽深静谧,曲径蜿蜒,还令我想起了颐和园里的那条古色古香的长廊,虽是无法相媲美的,但望眼龙饮湖的碧波潋滟、秀美如画、湖边柳丝荡漾、柳絮纷飞拂面、春风暖阳、生机盎然的景色,却也感觉无比惬意,醉在了这一片春光美景里。
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看世界,世界回馈给我们的就是什么样的色彩。在这有些原生态意味的土岗山林间徜徉,我竟然有了一种回到儿时家乡的感觉。也是这样的土岗,也是这样的山林,也是这样的丘壑,也是这样的深谷幽幽,更有这样的林间小路伸向未知的远方。想到家乡的时候,内心会陡然间变得无比柔软和深情,我那儿时家乡的景色啊,永远藏在记忆的最深处。而如今,那片有着清幽山岗,碧绿麦田,果树花香的记忆中的家乡,已然被广阔的工业园、畅通的环城高速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分割的面目全非了。
游完古石龙景区,时间尚早,我们悠闲地在这中华神龙园里小憩和留影,感觉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日常的纷繁琐事也如云烟一般消失的无影无踪。内心犹如这眼前的美景一样宁静安然、自然纯美。我觉得不管我们去哪里游玩,只要带着相机、带着心就足够了,相机能把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景致记录下来,而心会赋予这景致灵动的色彩,并融入我们浓浓的情怀。于是,这景,这情,便会变得无以比拟般的生动而美好了。
【春游古石龙散文】相关文章:
石龙过江的传说的散文10-27
返古春游作文09-18
古渡口古河州写景散文09-23
古村秋韵散文10-21
沸腾的古村散文07-03
古村记经典散文11-18
古树优美散文12-19
古柳青青散文04-25
古水长情散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