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卖花声·怀古》注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
①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穷极侈俪,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陕西省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②金谷名园:在河南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也异常奢侈豪华。
③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④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⑤美人句:楚汉相争,汉胜楚败。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又被汉军追及,于是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⑥战火句: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境。公元208年,吴蜀联军在这里击败曹操百万大军。
⑦将军句:东汉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所以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⑧秦汉:泛指前代。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赏析1
这两首曲子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故用“怀古伤今,慨叹民苦”来概括两支曲子的中心思想是最恰当不过的。
两首曲子开头都先用三个典故。第一首用秦始皇建阿房宫行乐、石崇筑金谷园行乐、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开头也是三个典故,一是霸王别姬,即楚汉相争时,项羽被困垓下,突围前与爱妾虞姬悲歌诀别,虞姬自刎而死。项羽突围至乌江岸也自刎而死;二是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三是班超空老玉门关外。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他们的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这是一;二是作者没有褒扬三位英雄的业绩,只交待他们的失败与不得志,便说明历史上像这些英雄人物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而无所感慨,和他悯民生,体民苦的思想有关。当时的封建王朝内部,君昏臣庸,统治者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到权位及天下的目的,他们总是打着“吊民伐罪”,“以有道伐无道”等为民的旗号,以取得老百姓的支持,并借助老百姓的力量去实现他们的欲望,到头来遭受伤害的仍是老百姓,所以作者无不伤心地发出感叹“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此句也意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是天下的百姓,反映了作者最本质的情感。
而后首作品的结尾更是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
这两首怀古元曲,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华夏民族的千年史告诉后人: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文明,更是断送民族的崛起强盛。能“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有识之士,其理想、胸襟必将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拥护、尊敬。
赏析2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曲组成。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这组曲的赏析。
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一是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游乐。这三个典故都是穷奢极欲而不免败亡的典型。但这组仅仅典出事情的发端而不说其结局。“不堪回首”四字约略寓慨,遂结以景语:“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这是诗词中常用的以“兴”终篇的写法,同时,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热一冷,一兴一衰,一有一无,一乐一哀,真可兴发无限感慨。这与刘禹锡的七绝《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首曲子的长短参差,奇偶间出,更近于令词。不过,一开篇就是鼎足对的形式,所列三事不在一时、不在一地且不必关联(但相类属),这是它与向来的“登临”怀古诗词有所不同之处。
相比较而言,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根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管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对比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表达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慨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富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富,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
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
- 相关推荐
【《卖花声·怀古》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卖花声·怀古》赏析04-11
《卖花声·怀古》译文及注释12-23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赏析02-07
【精华】卖花声·怀古原文及赏析08-17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赏析(热门)08-05
《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12-08
《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08-29
《卖花声·雨花台》原文及赏析06-09
卖花声·雨花台原文翻译及赏析06-03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