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及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2-14编辑:互联网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文言文的翻译,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因此,在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有人总结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信”、“达”、“雅”。

项目 解说

翻译原则

信 即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在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应该译成“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如果译成“将军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多年以后,壮士回到故乡”就不是原文的意思了。

达 即译文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例:“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中的“义”是名词用作动词,作“遵循道义”。“固”是“本来”,引申为“坚决”。译作“我遵循道义,决不杀人” ,这就把公输盘所标榜的所谓“正义”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雅 即译文要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良田美池”可以直说良田美池,但如果译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就有形象生动得多,把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给人展现了出来,而且更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

在古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等。如:“如……何”“孰……与”“不亦……乎”等。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对”、“留”、“删”、“补”、“换”、“调”。

基本方法

对 就是一对一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这一特点,将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虚词应将其用法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童趣》)这句就可以译成:“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

留 留,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范仲淹)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删 删,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补 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中承前省略主语“余”,译时应加上。又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要补出来,应该译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见二虫斗草间”“ 盖一癞虾蟆”中“ 二虫”、“一癞蛤蟆”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要加上量词“只”。

换,即针对一些词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用现代汉语中的词去替换那些古汉语中有而现代汉语中已不用或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句中“狱”、“虽”分别用“案件”、“即使”换之。就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可有些词,字形古今完全相同,可词的意义却发生了根本的演变。体现在: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泛指一切大河流。“山”古专指华山,现可指一般的山脉。例:“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河”指黄河,与现代汉语中的“山河”意义不同

(2)词义缩小。如:“祖父”现指爷爷,而古汉语中的“祖父”为一个并列词组,指爷爷和爸爸。此类词还有“妻子”、“可以”等。

(3)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  即为地位低下,没有贬义色彩。

  另外,古汉语中有一类字,如果按原字去理解,则无论如何都讲不通,这是通假字。遇到通假字就需要用音同、音近或相应的字去替换。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句中“距”就通“拒”,意为“抵挡、挡住”,而不是“距离”或者“离开”。整句就应该译成“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挡住了他的进攻。”还有就是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不是确数,如上句中的“九”并非确指“九次”,而是“多次”。

调 调,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 “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虑”;“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成“你太不聪明了!”

翻译口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

如遇倒装,调整语序。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古今异义,辨析仔细。

以今换古,要合原意。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流利。

注意事项

①可改变句式,但不可曲解原文意思;

  ②译文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能追求“现代化”;

 ③可做必要的增删,但不可以随意增减。

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同学们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言文小练习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 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歌数阕,美人和之。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苏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