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问题】
班主任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
【案例再现】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已。新课程的实施,赋予师生关系以新的定义。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视为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人,允许他们自由发展,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对于问题的觉醒。虽然处在教育前线的老师也深深知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可是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又以变相的“师道尊严”来压制学生。比如,班主任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节俭的观念,常常以“你们没有受过苦,我们以前呀没有饭苦不堪言。“你应该好好节约,不要赶时髦。”等等之类的话来劝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的师生关系看似平等,实则教师仍居高临下;在看似亲密,学生的心灵仍是紧闭的。久而久之,习惯性地以“乖乖”的沉默来对付老师的教导。这样的情形仍是屡见不鲜的。这种教导的效果八个字概括---事倍功半,几近为零。要走出这样的迷途,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班的李小小是一个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期中考试后,成绩很不理想,我找他沟通。李小小恭敬地站在我的面前,十分温顺的样子。他的嘴里不断地重复着的话语是“嗯”、“好的”、“知道”之类的话。当我问他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他很干脆地回答:“没有”。我问他期中考试没考好有什么想法?,他很自然的说:”没有”。他可以冷静地回答我所提的任何问题。虽然表面上很恭敬明摆着拒我于千里之外,我知道这是一次徒劳无功的沟通。他的心灵紧闭着,根本不愿意向我诉说心中任何想法。他从表面上看上去很温顺,但我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小小的成绩处于班级的最后几名。平时的作业,他每次都会按时完成,但质量很差。每每任课老师教育他,要求他认真地完成作业。他会很爽快地答应,走出办公室后涛声依旧,没有丝毫的改进。看着李小小成熟的脸,想着多少次在晚自修看到的他脸上的严肃的表情,总觉得李小小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他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少违反纪律,自立能力强。可是什么原因使他的成绩上不来呢?
我左思右想,无法解决我心中的困惑。我耐心的观察他很长一段时间。发现他很难接受任何人的意见。再找学生了解大部分被同学也有这样的看法。我终于找到了症结造成现在这种格局是因为他固执而又自负。他才没办法接受老师的意见,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才违心地唯唯诺诺。面对这样的学生,若不走进他的心灵,便无法和他进行真诚的交流,也就不能调整他的心态。若不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自负,不但影响他的学习还会使他的人格得不到健全的发展。
【案例分析】
李小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可一直找不到到一个和他交谈的突破口,深入他固执而自负的心灵。
终于有一天,我在同学口中知道伟强和几位同学曾约定毕业以后沿海一带发展,准备大干一场,像是那边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切的一切。这个信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也许正因为这个想法,他才漠视很多学生孜孜以求的成绩,拒绝老师的意见。
我又把李小小叫到我的办公室。不过这次,我决口不提他的成绩,只是和他随便聊聊。当我装作无意地提到我有几个朋友在沿海办公司的时候,他变得兴奋起来,立即问我:“老师,你朋友的公司办在哪里,经营状况如何?”看着他兴奋的表情,我知道自己找对了契机,就顺着这个话题和他聊。聊了几分钟之后,我明显感觉我们的交流已经不再那么隔膜。于是,我顺着话题引导他,问他是不是现在也想着以后到沿海去办公司。他非常自信的回答我,“是啊,我和几个同学约好了,初中毕业后一起先到深圳熟悉一年,之后筹建自己的公司。”我肯定了他的理想之后,就回到想要谈论的话题上来,问他是不是感觉目前的初中的课程对你来说毫无作用。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啊,学了对以后也没用,纯粹是浪费时间。”我问他:“如果自己的想法错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想过吗?”他迟疑了一下,告诉我他从没有想过。他的脸上有了几分忧郁。我想,和他这样有独立思考的人交谈,不需要说得太多,只需点到为止。于是,我叫他先回去,要求他想想也许他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如果愿意的话,再过来和我聊。我相信他一定会再老找我的。过了两三天,李小小果真来了。当他再次坐在我的面前的时候,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自负。看到他那张忧伤的脸,我就能感觉到这几天他所经历的思想上的痛苦。他坐下来就问我:“老师,我是不是很自以为是?”我坦白的告诉他我的感受,说:“老师觉得你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毕竟你的阅历不如老师的。”他点了点头。我知道:他这个时候的点头,和以往的“嗯”、“好的”之类的话不同,是真心的认同。看着他忧伤的表情,我又劝他不要因为曾经固执与自负而困惑,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之后的谈话就顺畅多了。当他认识到自己的固执与自负之后,对于老师同学提出的意见,学会了细心倾听,学会会欣然接受。
李小小个改变给我带来了太对的启示与反思:它使我我知道了一个班主任要想真正地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必须先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只有深入学生的心里,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触及到学生的痛楚,才能对他们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浮在表面的管教、居高临下的训导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而要进入到学生的心里,班主任要学会找准时机,切忌浮躁;学会等待,避免匆匆上阵。善于观察的眼睛也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善于观察,就能“见月晕而知风,见础润而知雨”,透过学生的表情和举动洞察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知道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难怪有人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