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人教版义务教科书(七上)第六单元都是想象丰富的作品,如《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等童话或神话。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能激活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创新思维,正好符合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我特地安排了一堂思维训练的活动课。题目的灵感源自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对一则高考作文材料的赞许。当时我正在网上看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文章,无意间看到了它。当时我感到很纳闷:一篇高考作文何以吸引了鼎鼎有名的王教授呢?原来是一则关于猫不吃老鼠的漫画作文。这则材料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何不拿来训练一下学生的思维呢?
当我把题目《猫不吃老鼠以后》板书在黑板上时,“扑哧”一下,几个“大胆”的学生不禁笑了出来。原来这个有趣的话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致,然而仅仅过了一会儿,教室里一下子又平静下来了,因为他们立马察觉老师写它不是没有道理,开始细心思考起来。我站立讲台,目睹一切,暗自高兴,这不正好是我需要的效果吗?
我顺着思路,趁势抖出一个一个“小”问题。如猫不吃老鼠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形,要求学生描述出来;猫为什么不吃老鼠了,让学生探寻缘由;由猫联想到人,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类似于猫不吃老鼠的现象,给学生无尽想象空间。问题一出,没想到平日里一向沉寂的课堂瞬间活跃起来,从孩子们迥然不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我深知学生有话要说,这一节课绝不会冷场了。
孩子们投入的思考,踊跃的举手,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我回到了昔日教学的情景,这是久违的场面,激情的场景,鲜活的课堂。
孩子们从生物学角度,分别谈到鼠增多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或灾难。对于猫不吃鼠的原因,他们不仅想到猫养尊处优的后天环境、本领退化等,而且还涉及科学快速发展带来的负效应--猫不再愿意吃那些受到污染有毒的老鼠。总之,既有胖猫说,也有懒猫说,还有有想法的猫论呢。大家思维活跃,心情舒畅,不亦乐乎。关于猫人的联想,可能是生活圈子不同,起初的谈话确有些差强人意,不过经过我事例引导,“僵局”也马上烟消云散了。为了打开话匣子,我说警察和小偷就类似于猫和老鼠的关系,假如警察都不抓小偷,不跟猫不吃老鼠一回事?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思维之闸被打开了,思维火花犹如决堤的潮水,不断涌来。各行业乃至各部门都有人谈及,包括学生自身,不履行职责无异于猫不去吃老鼠。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还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
语文教育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老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我认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上,而是重能力的培养,意志情感的熏陶,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以上拙见,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肤浅认识,不揣浅陋,与同仁共勉。
余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