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4-24编辑:互联网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徐加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