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案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1-28编辑:互联网

作者及工作单位  张静月

定兴二中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在读中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鉴赏诗歌, 理解意象,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激发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联想具体意象来欣赏诗歌意境美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 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 为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

三、品读

四、解读

1、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2、 介绍作者

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分析,解读本诗

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

 了解作者

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研读文中四个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生解读并朗读其余三节文字

 创设情境,

为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思母--亲情)

长大后--船票(恋妻--爱情)    思念亲人

后 来--坟墓(念母--哀情)

现 在--海峡(忧国--爱国情)   思念祖国

(层次美)(意象美)(情感美)       (升华美)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

评价 同学

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参与讨论,作业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主 动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主动回答问题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回答问题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很少回答问题      

团队合 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课堂反 馈 课堂检测无误。 课堂检测正答率高 课堂检测有误

☆教学反思

1、 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2、 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 拓展迁移的内容少,写作指导欠缺。

         

 

张静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