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潜山中学 伍秀来
语文教学中的勾联,要求从“本文”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阅读心理,适当地沟通、联系、结合有关材料,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主动求索自我领悟,以达到借他山之石攻“本文”之玉的目的,从而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勾联相关课文,用活教材
不同课文的对比、印证、组合、类化,更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应用文的教学因学生缺少“应用”实践,文章本身又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中第五册应用文单元《合同两则》的教学,除了要讲清合同的格式,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合同对文字运用的要求很高。有位老师就成功地勾联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鲍西亚能战胜夏洛克,就是因为她抓住了契约文字上的漏洞,只写明“一磅肉”,并没有允许取“一滴血”;而按威尼斯的法律,割肉时要流一滴血,夏洛克的土地财产就要全部充公。勾联文学典型的具体案例,使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合同文字必须认真推敲,准确严密。
高中第六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毛泽东的一篇通俗的哲学论文,但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仍很抽象。有位老师为讲清“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征引高中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有关说明内容,深入浅出地分析。我们现在都知道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北方不能种植。这个结论的得来就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汉武帝时,扶荔长安,没有栽活;宋徽宗时,移植宣和殿,只是当年成熟一次;明代也有荔枝北移失败的记载;即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荔枝北移,仍没实现。每一次北移的结果给人直接的印象是“荔枝没有成活”,这个直接印象是“感性认识”。历次失败的教训的积累,人们发现了荔枝的生长特性,这就使感性认识产生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就近取例,巧妙勾联,使抽象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印证,具体的说明文字因与理论的相互发明也得到了理性概括,使理解得以深化。
勾联其他学科,激活思维
只要教师自身开放思维空间,就有许多学科知识可资勾联。比如,讲初中第三册《制台见洋人》,勾联初中《历史》第三册中“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的赔款数字,能帮助学生理解制台“我只晓得中国人出钱给外国人,是出惯的,哪里见过外国人出钱给中国人”的具体含义;学说明文《蜘蛛》可参读《动物学》第七章第三节“蛛形纲和多足纲”;勾联中国地理中关于最北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的常识,会激发将游记散文《天山景物记》和《内蒙访古》组合比较的兴趣。
勾联相关艺术,触类旁通
不同的艺术门类虽形式各异,但其在审美与表现上有相通之处。分析课文时有意识地适当勾联电影、音乐、美术、建筑等相关艺术,不仅能使学生触类旁通,释疑顿悟,得到理性提高,更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学素养。
《为了忘却的纪念》鲁迅在得知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被枪杀的消息后,用“原来如此!……”这独句段来表达感情。教师为讲清表达的特点,勾联影片《一个和八个》中的一个“空白镜头”:八路军战士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随着硝烟的慢慢散尽,银幕上出现了几秒钟无声无画的“空白”。这种“空白镜头”比“高山、松柏”等象征性镜头更具情感表现力。鲁迅先生的情感处理方式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生对烈士牺牲的强烈震惊、深切思念和痛悼,对刽子手难以尽述的愤怒,全都凝聚在这一短句和两个标点上。
勾联的实质是学习外延的扩大,勾联的天地是广阔的,但勾联本身不是目的,不是随意的。它必须以激趣启思促悟为指归,为最终达到“会本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