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丢掉教材这个本--回归语文教材一席谈 (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6-2-13编辑:互联网

 在语文教学的今天,我们常常慨叹课程资源的匮乏,犹如孩子的想象力愈来愈僵化。有这样一道题目:

“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象           ”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彩纷呈:

其一:“象颗颗珍珠”,我微微一笑;

其二:“象粒粒宝石”,我默默不语;

其三:“象滴滴泪珠”,我颔首赞许;

其四:“象娃娃在妈妈的怀里撒欢打滚”,我拍手叫“好”!

这其一、其二有形、有色,其三有形、有色、有情,其四则有形、有色、有情、有趣!

这个班共有学生46人,答其一者24人,其二者13人,其三者8人,答其四者,只有1人。

我们不能仅此就说学生们缺少丰富的想象,但是其中令人耳目一新者的确少得可怜。这样看来,其四的回答(虽然是个唯一),却如同一朵“雪浪花”,清新、亮丽,闪耀着更为可贵的东西--善于想象,敢于想象,想象中蕴含着创新,想象中跃动着创造。

从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开篇诗歌《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到九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每一首诗歌,处处都有诗人大胆新奇的想象、巧夺天工的创造。我们所熟知的郭沫若的那首《天上的街市》,诗人仰望繁星闪烁的夜空,以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表达了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读这样的诗,学生自然会被“感染”,自然情不能已,自然“想入非非”。

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情感,让学生的心不停的“感动”着,然后又从各种学生报刊上,找出学生发表的各类诗作,整理印发给学生。家乡“小诗人”曹靖辉才名在外,已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文近百篇,他的诗歌让学生读来赞叹不已。同龄人的心弦是最易产生共鸣的,那行行滚烫的诗句,那首首炽热的诗篇,那挡不住的青春活力,那唱不尽的美好理想,如串串美妙的音符,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他们一下子认识到,写诗不是一种奢望,并不是高不可攀,“一切皆有可能”,“我能行”,此时趁热打铁,一鼓作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书写“我的小诗”是再妙不过了。花开了,尽管含着羞;结果了,尽管带着涩,我还要满怀喜悦地把这首《青松》记在下面:

一副大脚板

坚毅地站在大地上

一身绿军装

倔强地挺立风雨中

骨子里有的是争气

心胸中装满了向往

为了绿色  为了和平

把头高昂

象以上就地取材、妙手生花的教学案例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鲁迅的《雪》“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郭沫若的《雷电颂》“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巴金的《日》、《月》同辉,“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那死在灯下的“飞蛾”,那翩然奔月的“姮娥”,令人敬畏有加,浮想有余;看看高尔基的《海燕》吧,这“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让我们和着“胜利的预言家”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妨来听听纪伯伦的《组歌》如何?听着海浪的歌谣,“爱”让我们相亲相近,听着细雨的呢哝,“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我们就会在上帝的真爱中微笑、消融……多么瑰丽的诗篇!多么难得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之一,但是我们往往舍近求远,弃材而不用,丢掉了“教材”这个“本”,一味地求远,一味地求新,一味地变异,结果呢?学生两脚悬空,无所适从,双目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语文”的根基,又焉有想象的“长空”?                                   

想象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上面的教学实例说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注意发现“闪光点”,热情引导,爱心呵护,精心培养,让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立足于语文的沃土,务本求实,锐意创新,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杨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