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7-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北省浠水县第一中学  苏乾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师生合作探究法  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初步鉴赏(一):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提问:根据我们自己的朗诵体会和朗诵视频,请你归纳一下,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节奏应当是舒缓还是急促?语调应当是轻柔还是响亮?感情应当是激昂还是凄婉?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初步鉴赏(二):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深入鉴赏(一):

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就是请大家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物象,这些物象各自具有设什么样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歌中描写了哪些物象?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很不错!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我么已经将《雨巷》诗中的主要物象都挖掘出来了,这些物象就是我们在诗歌鉴赏当中经常提到的“意象”。所谓意象,实质上也就是物象,但是这种物象又不同于客观的物象,它已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故而我们将其称为“意象”。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些意象各自有什么特点?

明确:油纸伞--神秘        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          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意象的组合,目的在于营造独特的意境。所谓意境,亦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场景。那么,诗人戴望舒将这些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

《雨巷》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镇的阴沉画面,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忧郁、孤独的“我”似乎有满腹的心事,却又无人倾诉,于是独自彷徨在这条小巷;这是怎样的一条小巷啊!悠长而且又寂寥,望不到尽头,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怅?突然,我的眼前飘过一个女郎,但是转瞬即逝,飘逝而过,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那么,女郎又是象征着什么呢?我与女郎擦肩而过,又有什么深意呢?

三、三种视角赏《雨巷》

深入鉴赏(二):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 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姑娘”理解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学们会有些不解,为什么这首看起来是那么明显的爱情诗歌竟然会是一首政治诗呢?其实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经常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么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作为一首政治诗又要怎样理解呢?

提醒:同学们,请大家注意诗歌结尾的落款时间,你知道这一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该竦炒笏痢扒骞病保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br>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产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确有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解读的可能性。那么这和我们的诗人戴望舒又有什么联系呢?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乾坤

[《雨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6.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9.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湖北省浠水县第一中学  苏乾

教学目标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  师生合作探究法  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初步鉴赏(一):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提问:根据我们自己的朗诵体会和朗诵视频,请你归纳一下,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节奏应当是舒缓还是急促?语调应当是轻柔还是响亮?感情应当是激昂还是凄婉?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初步鉴赏(二):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深入鉴赏(一):

上一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就是请大家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物象,这些物象各自具有设什么样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那么首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歌中描写了哪些物象?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很不错!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我么已经将《雨巷》诗中的主要物象都挖掘出来了,这些物象就是我们在诗歌鉴赏当中经常提到的“意象”。所谓意象,实质上也就是物象,但是这种物象又不同于客观的物象,它已经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故而我们将其称为“意象”。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思考:这些意象各自有什么特点?

明确:油纸伞--神秘        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          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意象的组合,目的在于营造独特的意境。所谓意境,亦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场景。那么,诗人戴望舒将这些不同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

《雨巷》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镇的阴沉画面,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抒情意境。忧郁、孤独的“我”似乎有满腹的心事,却又无人倾诉,于是独自彷徨在这条小巷;这是怎样的一条小巷啊!悠长而且又寂寥,望不到尽头,偏又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怎不使人心生惆怅?突然,我的眼前飘过一个女郎,但是转瞬即逝,飘逝而过,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那么,女郎又是象征着什么呢?我与女郎擦肩而过,又有什么深意呢?

三、三种视角赏《雨巷》

深入鉴赏(二):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 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  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这种解读方式是将“姑娘”理解为革命理想和革命希望。可能同学们会有些不解,为什么这首看起来是那么明显的爱情诗歌竟然会是一首政治诗呢?其实在中国诗歌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经常喜欢用“香草美人”来比喻他的政治理想。那么戴望舒的这首《雨巷》作为一首政治诗又要怎样理解呢?

提醒:同学们,请大家注意诗歌结尾的落款时间,你知道这一年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该竦炒笏痢扒骞病保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br>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产生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确有作为一首政治诗来解读的可能性。那么这和我们的诗人戴望舒又有什么联系呢?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乾坤

[《雨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6.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9.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