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 白宗宇
【摘 要】阅读是在书山里行走,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书山里寻径的过程。语文的阅读大体可分为“寻径”与“赏景”。具体表现为用声读、用心读、动情读;表现为具体的情状是朗读、潜读、赏读。为此,导读者只为引路人,在阅读的关节出指点几下,这样语文课堂便守住了质点,语文便能迸发出张力来。当今学生之于阅读,如失魂落魄者行走在沙漠。阅读呈现“快餐化”“考题化”“沙漠化”倾向。语文课堂呼唤“阅读回归”。
关键词: 阅读回归 赏读 阅读支点
阅读,不仅是汲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是陶冶性灵的精神午餐。
一、阅读呈现“快餐化”:当下阅读的窘态
我们常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浅阅读”和“快餐化”渐成风气,就清楚地表明了我们的窘境。什么叫浅阅读、快餐化?根据这些年的有关报道,大致可以归结为:一是鼓吹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读图”者,“图画书”是也,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画书,也指文字为主加上插图的图书--现在有的几乎是文图各占半壁江山了;“速读”者,主要形式是“缩读”,即,将天下名著“瘦身”,删砍减杀,据说是想让人多读,有的名著,被缩写成薄薄一小本;“时尚阅读”者,就是指时下的“流行书畅销书炒作”,将商业化推销手段运用到图书营销中来,制造大众“读点”。客观地说,以上三者,有其一定的、相当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价值,不可偏废。有图,读起来是愉快;“缩本”,当然可以省时省力;而因畅销“刮风”买了书来读,总是读书了。但是,其中的问题又深藏其中,乃至“深入成灾”了。这是令人可怕的;这,也是应当引起我们格外警惕的。
随着电脑、电子读物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阅读呈现“快餐化”。暑假期间,中小学生的阅读也受到关注,不少学生假期里偏向选择网络小说等“快餐阅读”,名著等优秀作品则少人问津。记者在多家书店看到,很多青少年“扎堆”校园小说、武侠小说区域,而在文学名著区域的学生则很少。大众书局、季风书店等书店的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期间,中学生阅读率最高的是言情小说和动漫读物,名著借阅率不到两成。
对于名著,大部分中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认为,故事简单的书籍没有阅读障碍,可以一口气读完,且更容易接受,而名著深奥难读,花费时间多。位育中学的学生小吴说:“名著大都厚厚一本,捧在手里读不懂,一两次以后就对‘经典’失去了兴趣和耐心。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名著是浪费时间。 “有读名著的时间,可以做很多道数学题了。读名著,等考上大学再说吧。 ”某家长说。
二、寻找阅读的支点:让性灵颤动的感触。
就“阅读”总体而言,它的外延可以无限延展。想想,“读”电视算不算阅读?读“盘”即看碟算不算阅读?上网算不算阅读?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当然要算,甚至包括在手机上“读”信息,也应算作阅读范畴--去年不是就有第一例手机小说问世吗?其实,再广义地去看,包括听广播、听MP3、听交通台,都得算是阅读。它们,同样是了解知识掌握资讯接受思想熏陶和文化濡染的一个“触媒”,是一种阅读。因此,我同意有些论者的看法,关于阅读,应全面去看,历史去看,与时俱进地去看。同时,传媒工作者亦应从这样的“算法”中摸索其走势,找到其规律,拿出其对策,进而壮大其自身。比如,这几年新闻出版界就十分注意多种媒体的信息共享与共同开发,像出书的同时配盘,像报上的好东西结集出书,像平面媒体的好作品搬上荧屏拿到广播中去“说说评书”,如此等等,都是“阅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变化新形式,都是新闻出版界在新的历史时期乃至“全球语境”之下对于“阅读”的新开拓,值得充分肯定并不断总结经验。
然而,阅读总有一个支点,那就是让性灵颤动的阅读。
据调查,现在除了小学生还能大声“齐诵”之外,初中生已改为“默读”,高中生更是“三缄其口”、“金口难开”,需要表达时则讷讷不能言,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一个书读不通,话说不流利,表达不顺畅的大学“高材生”,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吗?
文章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观点、气度、抱负等,隐含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不去阅读,文章中所隐含的诸多信息都不会被发现汲取,它们永远只能是“死”的冰冷的文字符号。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真正的找到书中的“黄金屋”。
在“读”的过程中,你可以从《诗经》中体验到久远的缠绵绯恻的爱情;从《论语》中领会到孔子的情怀;从《史记》中发现太史公的坚忍;从李太白的诗中读出超脱;从杜甫的诗中读出凝重;从“苏辛”的词中读出豪迈;从李清照的词中读出凄婉……
古文如此,现代文也是如此。鲁迅的冷峻、周作人的冲淡、徐志摩的柔美、戴望舒的惆怅、林语堂的幽默……无一不体现在他们文字的声音和气韵之中,多读之后,你才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也只有多读,你才会辨出文章的美丑高下;也只有多读,才能真正挖掘到书中的“黄金屋”,才能真正寻觅到书中的“颜如玉”,也正是因为多读,才能够达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的妙境;
三、阅读:由声入境,由境披情。
要融“心”于“书”,要大声地读。只有融 ”心”于书,才能融身于境。读到妙处、动情处,或泪流满面;或忍俊不禁;或拍桌称快|;或义愤填膺。那种读书的快感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情感渲泄。那种读书方法,不会令人觉得苦、感到累,而是一种从感官到精神上的享受。
教师先读,然后陪读,要关节处指点几下,可达深读。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导”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是对学生的引导、指导、辅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的根本目的是“授之以渔”,是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达到“不待老师讲而自能读书”的目的,从而激励学生自己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教师“ 导”之有“术”,学生才能“读”之有效、有益。教师“导”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诱发阅读的动机。如:提示矛盾,以引起学生解决矛盾的需要;揭示困难,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热情;适当竞争,以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等。二是开拓思路。如巧设情境,问题引路;提供条件,促使“接通”等。三是指点方法。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读书之法,提高阅读能力。四是促进迁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五是采用多种导读方法。如设疑法、图示法、精讲法、情境教学法等。总之,不同的教师,在“导”的艺术上各有千秋,但“导”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会读”、“善读”和“读懂”。
阅读当细嚼品味,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求赏读。
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自朴的《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景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首小令不仅宫调名、曲牌名相同,都是《越调天净沙》,而且题目中都有“秋”字,所写都是秋景。但是两者所写的秋意及其中的秋味却有很大的不同。《秋思》主要是通过景物写“断肠人”的乡思,因此画面暗淡、萧条、情调凄苦、低沉。《秋》则人物隐而不见,着重写景;它的开头虽和《秋思》的情味颇有些类似,但紧接着却向着另一个方向逆转,灵动的艳丽景物的加入使画面明丽可爱,情调开朗平和。
如赵师的秀“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二字已经使作者内心的无聊、焦急、烦躁、惆怅、失望等情绪暴露无遗了;又如苏小妹的“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再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著一“绿”字,江南春意便油然而生了。它们几百年来,更是扣击着欣赏者的心灵,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和创作的启迪。因此,咬文嚼字读书法,能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点子”,即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之笔,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来牵动全篇,从而准确地掌握。
总之,在当今信息社会,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我们必须重视阅读作用、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只有如此才能纠正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重讲解,轻阅读”的行为,才能改变在语文学科建设中,长期存在着没有阅读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让“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