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十二中 李迎春
高中教学有过几轮,而《泪珠与珍珠.》这篇课文也执教过多回,最近的一次的课堂教学虽已有年余,但当时的教学过程却还记忆犹新,其中留下的思考让我对阅读教学也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相比于听过的许多公开课、参赛课等课堂上的热闹与掌声不断,我上这节课就显得安静多了。它更像深水静流,没有过多的彰显与炫耀,然而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感觉特别舒畅 ,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回顾这堂公开课,我对课堂做了这样一个处理,把课文反复研读,进行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后,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讨论问题:对于这些眼泪,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什么变化?以此明确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同时给出方法,可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伴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探讨。期间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和教师的对话交流非常精彩。
当时课堂情景摘录:
教师: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说看。
邓三军:我谈一谈我的理解。我觉得作者的认识和感情有一个从单纯到深刻的变化过程。
教师:能具体说说。
邓三军:作者对眼泪由莫名的喜欢到深切领悟。
教师:莫名的喜欢?谁能说得详细一些。
桂微:因为她当初只是喜欢文本中句子的美,并不能体会泪的真味,所以说是一种莫名的喜欢。
教师(点点头):原因是什么?
张亚银:作者还处于少女时代,涉世不深,阅历浅。
高原(补充):文中交代的很清楚--未经忧患。
教师:大家再来谈谈深切的领悟。作者悟出了什么?那位同学来谈谈。
陶明德:我想作者觉得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到眼枯见骨的哀痛。
欧阳万里(补充):骨肉相聚,流的是欢喜的泪;历经劫难,流的是伤心的泪。
教师(点头称许):行文至此,泪的含义深了,作者的感悟也更深了。接下来,作者又想到那些泪?
张超:母亲的泪,天使的泪。
教师:这种泪作者又有何感悟?
廖雨:这是饱经痛苦的爱的结晶。
教师:关于天使的泪,作者最喜欢哪一个故事?
罗敏:阿拉伯诗人编写的那个。
教师:为什么呢?
罗敏:眼泪变成珍珠,经过了艰苦的历练。
教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罗敏:文中打了个比喻,如沙子与牡蛎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忧患磨难与人生的关系。
熊浩(补充):也就是说忧患痛苦能转换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还有没有比母亲的泪和天使的泪更珍贵的呢?
江建永:有,观音的泪。
教师:为什么?
江建永:因为她不是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的。
张梦婷(补充):基督徒的泪也是最珍贵的,他们也不是为自己而流,而是对耶稣怀有感恩而流的。
李丹红(补充):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为别人流的泪,是一种包容天下,温厚仁爱的情怀,是纯洁真挚的。
教师:眼泪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特别是毫无私念的泪水,更是人生崇高的境界。现实生活中会有吗?
孙天相:应该有,实际上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理念。
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是必须的。请大家看一幅画--教师把准备的课件展开--(画面:徐本禹满脸泪水;旁白:如果眼泪也是一笔财富,那他就是一个富有财富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堂课如果单从课堂气氛上来看,确实没有太多技术性、太多的表演,以至于一些听课老师说没有出现课堂上的高潮,我觉得课堂上所追求的高潮不应是媚宠听众,笑语欢声,掌声如潮的花花架子,真正的课堂高潮,应该是出现在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否算的上高潮,还要看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是否引导激励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同伴的合作和经验交流,并在个体思考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情感上有所体验,认知上有所收获,价值评判上有所取向。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我的这节课应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教学流程里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学生补充的多方对话环节中。这是思维认知上的高潮。这一部分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学生做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当自己的思考比较成熟后,也就有了可以充分展开交流、探究的基础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本解读当中来,阐释认知和生发感慨。教师真正遵循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课堂真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课堂上充满了思维的碰撞与交汇,每个参与者都在过程中感到一份发现的欣喜和交流的愉悦,这怎能不说是一次课堂高潮。这样的课堂虽然始终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之中。但理性的思维往往就是平静的,氛围的平静也掩饰不住探究的深度,师生的思维触觉最终触摸到了文章的主旨--“我为芸芸众生而流泪,众生也会因我而流泪”的崇高人生境界,从而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至真至善至爱至美的人性拷问和追寻。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课堂最后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次情感的高潮。我没有一言一语,而是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画,画面上是徐本禹那张经过放大了的满是泪痕的脸,再加上“感动中国”评委的评语以及敬一丹饱含感动的朗诵,我在此处留下足够多的空白,以引起学生门深远的思索。当学生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思考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探讨交流,终于懂得忧患磨难与人生的关系之后,他们探究的思维和关注的目光又被我牵引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他们从徐本禹的泪水里真切的领悟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那种境界。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与认识。
当画面消失的时候,课也戛然而止了,但却给学生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和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虽然没有掌声,没有看似热闹的讨论,但在平静的理性思考和交流中,学生获得了独特的认知和体验,而这就应是课堂上真正的高潮,也是这堂课带给我最多的体悟,高潮不应拒绝平静!
李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