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本来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还是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以来的新课改,都特别强调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但是即使大家都在重视这一理念的实施,可还是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很多功夫,却常常忽略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的体制和影响仍然存在,担心课外阅读影响了教学成绩。对于教材规定让学生读的一两部名著,因为这一学习过程会在考查中予以体现,所以对这一两部是重视的,能够加以引导,但这种“功利性”的引导没有向外的扩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外阅读难免出现种种问题:
--部分漫画类读物成为一部分中小学生的追捧,这些价格不菲的书刊大多以迎合低俗为能事,甚至敢于颠覆我们民族传统,宣传得过且过、损人利己、好逸恶劳的思想道德,使很多学生先入为主,奉丑陋若至宝,视邪恶为正常,是非不分,丑恶不辨。
--大话、戏说、搞笑、搞怪类读物充斥学生眼界,有的戏谑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有的恶搞那些寄托着优良文化道德基因的人物、事件,令学生失去了接触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导致我们实施人文、道德教育的成本加大,难度增加。
--各类媒体部分娱乐节目的诱导,外国精美大片的刺激,网络游戏无穷的诱惑,使很多原本应在品味书香的孩子,越来越难以坐到书桌前耐心地完成一部书的阅读,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性情、语言、行为习惯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改变,有的甚至因此诱发了诸多社会治安问题。
--部分名著的青少版、缩写版良莠不齐,原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场景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耐人寻味的精美语言,在这类快餐式的印刷品里,只剩下了可怜巴巴的故事主干,丰盛的精神食粮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 “鸡肋”,削弱了传统经典对学生的吸引力。
我们每个老师毫不怀疑自己对学生的爱,当然也清楚我们语文教学承载着的人文、道德教育任务,都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勤奋工作,那就不应该无视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们改变不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但可以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孩子们今后的成长铺垫好基石,甚至也可算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了一针人文的、道德的“疫苗”。
首先,以精彩课堂吸引学生,灵活使用经典书目。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让语文教学始终洋溢魅力,充满吸引力。课堂的吸引力一旦削弱或丢失,再谈课外阅读的引导,难度可想而知。课程标准推荐了非常优秀的经典图书作为中小学生阅读书目,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也能够围绕书目来编写教材,形成了较为科学严谨、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即使是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很深的思考,只要根据自己学校和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书目灵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就能基本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
其次,抓住契机,多种形式引导。课堂教学上有最多的机会:首先是来自课文中的素材,小学课本里根据名著编写的故事,中学课本里的名著专题,都可以成为我们向学生推荐相关名著的绝好时机,而实践证明,这类文章确实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偶然的一个话题,也不管是教师的偶尔发挥,还是孩子们随意谈及;也不管是谁的旅游见闻,还是电视台播放的影视剧目,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抓住了这些与名著故事或人物有关联的片断,都可以巧妙地将名著纳入学生的视野。不管是领袖人物的引经据典,还是河南挖出了曹操高陵,及时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让现实与传统经典发生对接,都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比如我组织学生成立了“古典名著故事会”,选择读书能力强的几个孩子作为骨干,定期给其他孩子讲述名著故事,使其余的孩子对故事人物产生崇拜,对名著产生兴趣,对讲述者产生羡慕;开展“名著人物评论会”,让学生对自己所了解的人物评头论足,既激发了他们读名著的兴趣,更锻炼了他们思辨和写作的能力。
再次,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中小学生年龄小,要独立实施课外阅读,要面临的困难非常多,这也是他们容易受到外来“诱惑”侵袭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引导工作有好的效果,必须帮助学生克服一系列困难:
1、解决书籍来源,规定时间任务。
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所面临的困难是书籍无来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常常知道用功而无法弄到图书。很多老师开动脑筋,设置班内图书角,让孩子们互通有无,共同阅读;还有的老师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
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当然也越来越大,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的时候,必须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规定每天必须读多长时间,每个星期必须完成多少,同时要积极争取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的大力配合,帮助学生完成规定时间内的阅读任务。同时鼓励亲子共读,让学生家庭成为读书阵地。
2、帮助克服障碍,及时总结鼓励。
外国名著的中文译本,大多语言规范,学生读起来不会有多大障碍,但要帮助学生适当的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历史渊源、异国风俗等,有时候可以在班内举行类似的专题介绍,帮助孩子了解相关知识点。对于我国古典名著,问题较为复杂。有专家呼吁不要读青少版,暂时不能读原著的,可以先放一放;而在提倡“素读”的专家面前,似乎无书不可以读(网上我们可以搜到“素读”的书目,古典名著被一网打尽)。作为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争论这个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兴趣,能不能坚持下来。我的感觉是,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大有可为。我引导学生读古典名著,就是先从《三国演义》入手,五、六年级的孩子济济一堂,瞪大了眼睛听我的引导课,而让他们自己读的时候,则如饥似渴,有滋有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其实像《三国演义》这样文字障碍多一点的经典,学生能不能读下来,关键是看有没有培养出良好的习惯:碰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文句,可以问老师,也可以查字典、查网络,假以时日,障碍越来越少,兴趣自然越来越大。教师还可以利用召开评论会、故事会的时机,对有争议色彩的人物或事件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文学形象、历史事件。
少年儿童注意力容易转移,好胜心强。名著引导要始终对学生保持吸引力,必须及时奖励与刺激:评选每个月的“读书之星”,评选每个学期的“读书人物”,评选最翔实的读书笔记,张贴展示优秀读书心得……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必然会引导学生始终手不释卷。
今年2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线与网友交流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看了这样的新闻,再来审视我们所进行的课外阅读引导,就会感到无比自豪而又责任重大。有了对学生真挚的爱为最根本的法则,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一定能够寻找到各种各样的好方法,我们的学生也将在巧妙的引导下发奋读书,畅游书海、浸润书香,在名著的陪伴和引导下,走好人生之路。
张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