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苏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7编辑:互联网

 教学现场

教师:在学《秋词》一首诗之前,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象或抒发你对秋天的感受。

学生1:我认为秋天很美。梧桐叶纷纷落下,像蝴蝶在空中飞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水果丰收以后,农民伯伯们都非常喜悦。

学生2:我认为秋天既惹人喜爱又令人讨厌。说它惹人喜爱,是因为它既有美好的景色,又有丰收的果实。而秋天天气越来越冷,小孩子晚上睡觉会着凉,生了病,给人带来烦恼。

学生3:秋天是凄凉的,草、树叶一片枯黄。

学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冬青树尽管没有了光彩,然而它的树叶却越来越坚硬,好像涂了一层蜡油。

学生5:秋天虽然凄凉,然而,当红枫摇曳时,诗人们会浮想联翩,挥毫拨墨写下的文章千古流传。

学生6:秋天有着美妙的自然景观。太阳仍然是红红的,夕阳尤其给人美的享受。

教师:同学们的思想很健康,心中的秋天确实给人以美得享受。但是,文人墨客会随着四季景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

春天是欣欣向荣的,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令人欢欣鼓舞;

秋天到处呈现枯黄的景色。大雁南飞,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有个文人写下如此美妙的千古名言: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天给人忧愁的感受,那么《秋词》中的作者对秋天是什么感受呢?

学生:齐读《秋词》。

学生1:喜悦的心情。

学生2:高兴的心情。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描绘了秋天的什么景象?

学生1:我认为第二句诗“我言秋日胜春潮”,作者把秋天与春天对比。

教师:这儿有个词的读音得明确一下,朝(zhao)(表示时间)(chao)(表示动作)还有谁要补充?

学生2:我认为三四句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学生3:这两句诗主要描绘了晴空中,鹤腾云驾雾。

教师:嗯,秋高气爽嘛,蛮好。

学生4:主要描述了一只白鹤向天空中飞去,我的心情也随着飞到了碧霄。

教师:这儿得订正一个,哪个词?

学生5:不能说“一只”,应该是“一排”。

教师:好的,订正得好。

学生6:我认为一、二句诗描述了在作者的眼里,秋天是空旷无声的,很凄凉,超过艳丽的春天。

学生7:这句话得改一改:自古以来,诗人遇到的秋天,都是空旷无声的,很凄凉,而本诗的作者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教师:齐读这首诗,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齐读

      没有人提问题。

教师:齐读诗下的小字,看看描写了什么?

学生:齐读。

教师:有个词大家读错了,把“图景”读成了“景象”,重读。

学生:读完后,讲述小字的内容。

教师:用几分钟的时间,背诵这首诗。

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后做练习。

一、 给下列字组字组词

廖(liao)(寥寥无几)     霄(xiao)(云霄)   (九霄云外)

廖(liao)(姓廖)         宵(xiao)(元宵节)  (夜宵)

二、 补充注释

碧霄:天空

三、 默写这首诗

观后反思

近几年来,古诗鉴赏主观题得分率不是很高,为数不少的考生作答失误的原因主要有: 或理解不当,牵强附会;或无从下手,胡乱应付;或表达不准,文不对题……既有鉴赏常识的问题,也有鉴赏要领和方法的问题。

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他们在上诗歌课时往往都是走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年年如此,课课如是。坦率地讲,当前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呢?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察意境、感受情感,我们不妨来这样设计一个教学流程:其一,让学生反复吟诵,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情境中。其二,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揣摩,借助联想想象将诗歌描绘的画面呈现出来。其三,依据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体察诗歌的意境。体察意境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获得共鸣。因为诗歌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诗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四,根据我们体察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可能才是符合古诗词这种特定文体的的教学。

我们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时兼顾“自主赏析”中的“探究讨论”。

“探究讨论”共有三个训练要求:

一是背诵,它要求学生诵读时注意这首七言诗的“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要背出这首诗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诗人阔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背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二是回答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之美。教材的编者编写了两个问题:

1、问:《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答: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2、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3、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三是将此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比较阅读,说说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当然,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例如:一只鹤还是一排鹤?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于一只鹤,这也是作者与其他人的悲秋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所在,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以“鹤”自喻,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另外,针对学生的没有问题,高明的老师要善于巧妙地设计一些列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语文,领悟人生。

《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本单元中的《天净沙秋思》就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 本单元中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表现了相同的观点,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李菊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