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王安石)(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7-12-11编辑:互联网

  23、伤仲永(王安石)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参与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方法 讨论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过程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情感目标: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教学难点: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人新课。也可让学生讲述。

2、讲故事导入新课: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①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②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二、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详细介绍见课文。

三、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①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③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

4.用原文填空: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1.①曾经   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③文采和道理    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①pān  yè   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   ②他的   ③他的    ④他的    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四、学生朗读课文:或自读、或齐读,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五、抽学生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1、明确学习目标:①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在昕的过程中划出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环渴、称、泯。②、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③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即书诗四句:写。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④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⑤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⑥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齐读课文

三、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人才要靠后天的培养)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四、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共同明确:⒈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五、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六、小结:1借事说理的方法。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2语言简洁生动。七、作业:翻译全文并写读后感。

 

龚继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