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全局,整体考量[关系型话题作文指导](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12编辑:互联网

武汉汉南一中 张大勇

【失分原因】肢解命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原作亮相】

不让良知迷路

在物欲横流的生活海洋中,良知与热血是一支指南针,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精神荒芜的沙漠地带,良知是甘露,无声无息地滋润饱受烈日煎熬的禾苗。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良知与热血是一个火把,温暖着人们的心房,当今社会,我们尽管为了生存而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在大海中乘风破浪而抛弃良知这一极其重要的指南针。因为,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实在太大、太大。

凡是功成名就的伟人,他们当中没有人会置良知不顾而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的。居里夫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发明了元素镭。这时,她只要申请专利,就能为自己赚取很多钱财。但是,她没有。“科学属于全人类”,这是居里夫人对社会的良知。著名的生物学家土尔松,也类似地放弃了自己对小儿麻痹症疫苗的发明专利,把生产流程公诸于世。他说:“你能为太阳申请专利吗?”良知在这些伟人的心中找到了一片神圣的天空。

然而,也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之际,抛弃了良知,背离了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结果给自己美好的人生画卷增添了败笔。氯气的发现是多么艰难啊,充满了多少的危险啊!可是舍勒凭着他那股钻研的热情,把它制造出来。本来这应该是可喜可贺之事,但舍勒为了金钱、权力,不惜把氯气生产应用到军事之中,使多少鲜活的生命死于这黄绿色的迷雾中。这是多么可悲啊!汪精卫,在乱世之际当上了国民党的副总裁,多么不易。可他投敌卖国,建立伪国民政府,被国人视为卖国奸贼,多么不值。可见,良知的缺乏,也能使叱咤风云的人物变得黯淡无光。

人为什么需要良知?很简单,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人一出生,就从社会中获取多种资源,自然而然他也应该回馈社会。因而,一个人生存在世上,不仅要实现个人价值,也要实现社会价值。良知,可以巩固社会价值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良知。我们做生意之时,只有讲良知,才能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做人的时候,只有讲良知,学会回报老师、家长与社会,才能使我们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但愿良知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发芽、开花。

【考场得分】话题把握出现偏差,内容方面“基本符合题意”。表达方面尚流畅,层次明晰,评为二类上。发展等级给2分。

15+20+2=37

【场外分析】

1、问题简述 这是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中的一篇作文。作文的主旨是颂扬良知的价值,对人为什么需要良知进行思考。文章有观点,有例证,有对比,有层次。

从背景材料、叙述方式和舆论氛围等推断,“热血”与“良知”实难分割,它们如影随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二者默契如一时,便能产生惊世骇俗的能量。当然,二者残缺偏废的情形也是有的;更有甚者,将二者全然抛弃的也不在少数。一旦如此,猥琐、庸碌、怨艾、投机、背叛和冷漠等便望风而生,高尚、英雄、正义和创造就无处藏身。

但遗憾的是,作者对题意的理解心存摇摆。尽管文章第一段还将“热血”“良知”并提,但从第二段开始,文章置“热血”于不顾,只论“良知”。中途易辙、顾此失彼是此文的最大缺陷。

“热血与良知”可以理解为关系型话题,也可以将“热血与良知”看作一个整体,不必分拆。如果理解为关系型话题,需对二者关系进行审视,从二者互动的角度打量之;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要明白这个整体是由“热血”与“良知”两个要素构成的。换言之,不管怎样理解,“热血”与“良知”需等量齐观,不可偏废一方。

2、修改提示 这个作文题审题基本上没有难度,学生基本不会跑题。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是依照老经验将这个作文题看成了关系话题作文,于是他们就强行去论述“热血”和“良知”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如果找不准二者之间的联系点论证起来就十分困难,所写之文就十分蹩脚。

当然,把“热血与良知”当成关系话题来写作是不错的,如论述热血需要良知指导,良知需要热血去表现等等。但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热血与良知”看成一个固定词语,直接去论述热血与良知对一个人、对一个集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这种论述过程中,顺带地将自己对二者之间关系感受比较深的方面加以阐述就可以了。

话题作文的材料仅是引出话题,分析、援引材料是必要的,但只取话题,跳出材料,以我为主也是写作者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是创新的契机。因此,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创,一样可以被认可。

【升格作文】

热血与良知

战场。硝烟。武器。死人。四处流淌着热血,这个场景离我们已经好遥远了,我们处于和平和宁静的生活中,不再需要用这种方式解决,也不需要用自己的生命表现对国家的忠诚。可是那些随风尘远去的忠魂,他们突奔的热血和良知也逐渐走远了吗?

一代文豪作品可泣鬼神不掩良知,千古功臣行动能惊天地方见热血。两位世纪老人是一种精神的标志,他们的身后,站着一群人。有“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屈子,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有临刑前淡然一笑道一声“此地甚好”的瞿秋白,有受尽艰苦终不低头吼一句“头可断,血可流”的林祥谦,有噙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的艾青,有不惧恐怖以笔为刃的革命者鲁迅……一个又一个,我们叫得出名字的或者叫不出名字的勇者与先烈用热血与良知缔造出这个和平的世界,将光辉凝结在史书里,让我们膜拜和凭悼,让我们铭记和传承。

然而,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的热血和良知还在吗?

是谁,谁在奢侈场上觥筹交错弹指万金,却对失学的孩童渴望被帮助的眼睛,用戴着金戒指的手挥动着冷漠;是谁,谁在亲眼目睹无辜的人被殴打欺侮发出凄切的叫喊时却无动于衷,情愿相信一叶能障目,只是无表情地将视线移动开?是谁,又是谁佩戴着有日本军旗图案的饰品招摇过市,全然不知自己已将祖国玷污?又是谁煽风点火造谣惑众,意将祖国搅的四分五裂,骨肉分离?

于一点一滴中,我们能看到现状,小到没有道德没有同情心,失去良知,大到视祖国的利益于不顾,为祖国而流的热泪早已干涸。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哭泣,英烈们的灵魂也得不到安息。恍然间天旋地转,仿佛历史也想挣扎着回到过去,找寻那个年代才有的热血与良知,无数个声音叫着喊着:来兮,来兮!这是祖国的呐喊,是英烈的期盼!

回来吧,让热血浇灌出关爱的花绽放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让良知沐浴着的每一颗心和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让我们的社会因有了热血而健康和谐,有了良知而勃勃向上!

生活着的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心,去呼唤热血与良知吧!来兮,来兮!

【升格要点】升格作文将“热血”“良知”视为一个整体,呼喊迷失的“热血与良知”,情感真挚,有警世之意。文章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热血”与“良知”始终连为一体,保证了题意的完整与明晰。即使有“让热血浇灌出关爱的花绽放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让良知沐浴着的每一颗心和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之类的句子,也是离而不分,作者“无形的手”将二者紧紧掮住,从辩证、互动的角度对二者予以观照。

【应考攻略】

这类带有关系性话题性质的作文写作中容易出现两大流行错误。一是形而上学式的叠加。如通常是前一部分写“热血”,后一部分写“良知”,两相拼接即告完成。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精义在于对所涉及的对象要进行互动式的审视,视角要宽,要全,不能只考虑一方,不能是单向思维。其次是瞒天过海式的偷换。题目或者局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关系型,但文章的主体内容则是在谈关系型的某一方,毫无理由地偏废另一方,如只谈“良知”不提“热血”,将关系型偷换成单一型。

关系型话题要求作文者对话题所涉及的对象作全面的观照,但这种全面不是加法式地一加一,而是要让话题所涉及的对象互为彼此,互相接触,互相策动 ,从而显示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关链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1年10月25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军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他101年的人生历程闪耀着两大亮点:1928年年他101年的人生历程闪耀着两大亮点:1928年年底,张学良顶住日本的强大压力,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支持国民政府完成中国统一,哪怕自己由主宰一方的“东北王”降格为被主宰命运的部将;1936年12月12日更因发动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义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005年10月17日,一代文豪、“20世纪的良知符号”巴金老人离我们而去。他101年的生命历程,映射了一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的心灵轨迹。他的《随想录》是拷问自我、解剖自我、审视自我的“良心记录”,他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真诚而善良的人格,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对十年浩劫的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使命的忧虑,无不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良知。

两位世纪老人,一来自东北一来自西南,一文一武,一用惊天地的行动一用泣鬼神作品,凭着热血和良知,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各自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以“热血与良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