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发布时间:2016-3-16编辑:互联网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陆洋

【原文】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或人问孔子,子何不为政。包注:「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孔子引书经解答。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二句出于古文尚书君陈篇,今文学家说是逸书文。汉石经「孝乎」作「孝于」。惠栋九经古义,谓后儒据君陈篇改于为乎。乎于古通用。此二句朱子集注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今从古读,至惟孝为一句。孝乎,赞美孝道。惟孝,再加赞美。友于兄弟,包注:「善于兄弟。」

  施于有政三句,各注考据,皆是孔子语。「施于有政。」包注:「施,行也。所行有政道。」此意是说,施行孝友,即有为政之道。「是亦为政。」是,指施行孝友而言。行此孝友二者,亦是为政。「奚其为为政。」皇疏:「何用为官位乃是为政乎。」

  孔子答意,虽然不在官位,只要在家施行孝友,亦是为政。孝友是为政之本,除此之外,何事算是为政,故云:「奚其为为政。」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用之”者,犹言如有用我也。“行”者,行其道也。“舍之”者,舍是舍弃,不为世用,道不行也。 用之则行,道行得通则行。舍之则藏,道行不通则藏。行藏无非为道。此惟孔子与颜子能然。

  子路勇于行,且长于军事,故问孔子,若行三军,则与谁俱。孔子即示以领军之道。首言暴虎冯河,虽死而无悔者,吾不许可也。“暴虎冯河”是成语,冯音凭。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虎是徒手搏虎,冯河是徒步渡河。次言必须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惧则不轻敌,谋则操胜算,是故能我战则克也。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不在这个地位,就不要管这个地位上的事情,免得侵犯他人的职权。假使他人来问,只能在理论上提出意见,供他参考,不能说详实的办法。例如哀公问政,孔子只对哀公讲为政的原则,不在政治实务上替他出主意。

  集解孔安国曰:“欲各专一于其职也”,此义可取。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评析】期月,古注皆作一周年解释,期音基。

  孔子假设,如有人聘用他去治国,他预定一年可以治理就绪,三年便有成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是孔子居在卫国时,有感而发。当时卫灵公已老,怠于政事,不能用孔子,孔子喟叹,说了这几句话。

  世家“期月”作“月”,“而已”之后没有“可也”二字。论语此章“可也”的“可”字,是指初步的功效而言。孔子从前治理鲁国,孔子世家说,三个月即告大治。此就卫国的情形衡量,预计三年有成,到时候,自然使民众富足,而又受礼乐教化。

【原文】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暎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孔子赞美卫国两位大夫。一是为人正直的史鱼,孔注,名,不论国君有道无道,他都是直言直行,像矢一样的直。矢就是箭。一是君子蘧伯玉,国家有道,他出来从政,国家无道,他可以卷而怀之。卷是像把一张画卷收起来。这是说,蘧伯玉把他的学问和能力卷收而怀藏之。包注:“卷而怀,谓不与时政,柔顺不忤于人。”

  史鱼之直,蘧伯玉之称君子,古注引证事实如下:

  史鱼临死遗言,生前在朝,不能谏君进用贤人蘧伯玉,退弃不肖之臣弥子瑕,死后不应当在正堂治丧,只能殡在室牖之下。其子从之。灵公往吊,问知其故,立即进蘧伯玉,退弥子瑕,移殡史鱼于正堂,成礼而后去。韩诗外传,新序,孔子家语,皆载其事,说他“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

  蘧伯玉事迹,古注太繁,此处只举一条。列女传记载,卫灵公夫人称赞蘧伯玉是贤大夫。他曾在夜间乘车经过灵公门前,虽在暗无人处,仍然下车致敬,而不失礼。

【原文】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1)盂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2)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注释】(1)除子:赵注认为即本书《公孙丑下》篇中的孟子弟子陈臻。(2)礼貌:此指礼仪、态度,

非今通常所言之礼貌。

【译文】陈子说:“古时候的君子怎样才出仕呢?”孟子说:“就职有三种情况,离去有三种情况,迎请时恭敬有礼,有所进言就准备照他所说的去实行,便就职;如果礼仪、态度不差,所说的却不实行了,便离去。其次,虽然没有按纳他的进言,迎请时恭敬有礼,便就职;如果礼仪、态度差了,便离去。最下的,早上没有吃,晚上没有吃,饿得不能走出屋门,国君知道了说:‘我作为君长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从他的进言,使他在我的国土上挨饿,我觉得羞耻。’要是给予周济也可以接受,不过是免于死亡罢了。”

【段意】孟子认为,君子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出仕任职,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以基础一旦不存在必须

离去为前提。这就是君子的节操与界限所在。此章可与本书《万章下》篇交际何心章参看。

【原文】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注释】 ①说(Shuì):向……进言。②榱(cuī)题:也叫“出檐”,指屋檐 的前端。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 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读解】“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 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 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 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段意】此章也是《孟子》中颇为著名的章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孟子所主张的,颇近于自我心理

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使自己在进言时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儒家所

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态度的具体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