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8编辑:互联网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Ⅱ,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Ⅲ,课时安排:1课时

Ⅳ,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 它的作者是 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

然孟浩(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歌内容

①,读并分析第1句

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2句

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3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4句

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