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0编辑:互联网

 课题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2 课堂类型 新授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⑶结合本诗,如何理解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在最后”? 

诗歌的前面一大半,我们感受到了半棵树的可贵可敬,我们甚至已经被它直面险恶命途的从容和生命的热情所感动。按一般情况,诗歌到此即可结束,情感的抒发(赞美)也已经十分饱满;但作者却异乎寻常地把诗歌再往深处拽上一笔--半棵树的悲剧并没有结束,因为它的“直”和“高”,它被雷电劈去了一半;因为它以半棵树的残躯,却依旧“直”和“高”,所以,雷电还要来劈它,而且早就在远处盯死了它--这真是悲剧命运难以抗拒!此时,我们的阅读,就不仅是感动,而更是震撼了!我们迫切地希望的是什么呢?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 

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 

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分类作业 A类:熟读这几首诗,揣摩其语言。

B类:理解诗歌内容。

预习布置 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