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7编辑:互联网

 课题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1 课堂类型 新授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重点 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多义性     

2、跳跃性: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 

3、可感性: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 音乐性: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 

1、你能说出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何特点? 

诗人写出了河床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还用其多彩的诗笔描绘出了河床外在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的性格特征。

地域特征是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喀拉山;形态特征表现为:宽阔浩荡(“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有时滋润(“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干枯(“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沟壑纵横(“我在每一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性格特征表现为:坚实宽厚(“那些马车响着刮木,

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雄性美(“我拓荒千里”)、富有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博爱(“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分别指代什么? 

“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言,消弭了河床与阅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床,与河床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们;“他”指兀鹰,“她”指母狼,这里把动物都拟人化了,使之更加形象;“你们”有两种不同的指代,一指黄河象。(“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表达诗人对消失了的物种的一种亲切缅怀的情绪;一指人类,把河床和人类并举,有种不分“你我”的和谐感,使读者更能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同身受。

3、主要的语言特点 

⑴不同流俗 

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 

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⑵大气雄浑:雄浑、高亢、阳刚、大气。不拘小节,注重内在。大生命的大气概,有力的生命律动。 

⑶修辞奇特:拟人、排比 

5、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 

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 

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分类作业 A类:熟读这首诗,深入理解其语言。

B类:理解诗歌主题。

预习布置 其他四首诗

板书设计 主要的语言特点:同流俗    大气雄浑    修辞奇特

课后反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