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校内开展,如好书共赏活动、各类体育、文艺、艺术竞赛、辩论会、听讲座等;也可以在校外开展,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开展这些活动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将综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
新课标中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学会搜集材料和处理材料,而材料才是作文的血肉,有丰富的材料才能把作文写好,可见这一能力对于写作多么重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日前,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次名为“寻找家乡名人”的活动。这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中设计的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就利用一节早读课给学生介绍了研究人物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课后学生在科代表的带领下按地区分成了若干小组,运用所学方法去访问熟悉情况的人、查阅资料、搜集有用证物、拍摄历史遗物,有的还访问了本人。他们搜集了许多的材料,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我相信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一些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在搜集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面临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问题。在作文指导课上,我给学生讲了作文时选择材料的三个原则:真实性、一致性、代表性,并且告诉他们围绕自己作文的中心先占有,后挑选,一定要舍得放弃,不能什么材料都想写进文章去。比如曹文琪同学想评价邓演达烈士,主要是赞颂他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邓演达烈士的一生有许多事情值得去写,很多事情都能表现他的坚强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后来我就建议他不如只选择邓演达先生对蒋介石正义凛然的回答这一件事情来写。因为这一细节能有力的表现出邓演达先生顽强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中心。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写好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信息,发展思想。实践证明,举行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
以这次“寻找家乡名人”活动为例,学生都亲自去寻找了自己家乡的名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了很多他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有了很多感触,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活动完了之后,他们觉得有很多话要通过笔说出来,这就成了他们写作的动机,这样每个学生都变得想写作,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了。我就趁着这个势,鼓动他们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用笔表达出来,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动笔。
三、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写作训练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后,围绕活动进行个性化写作。即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写作。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有感而发,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比如在这次“寻找家乡名人”活动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围绕这次活动,自选角度,自主命题,自选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活动过程的,也有写自己感受的,也有写对人物的评价的等等。如卢玲同学写的《意外的收获-- 记仲恺纪念碑的守护人》:
陈江镇幸福村是我国民主先驱廖仲恺先生的故乡。每天清晨,村民们下地干活的时候,总看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认真地打扫着廖仲恺先生的纪念碑,这位老人就是幸福村的陶前村村民小组长杨畅。杨畅老爷爷是我们这次幸福村之行的意外收获。
据杨畅老爷爷说,他是从1950年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年23岁的他当上了土改干部的。杨畅老爷爷说:“廖仲恺先生是革命先驱,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所以大家应该好好地保护廖仲恺先生的纪念碑”这位老人忠诚地默默地陪伴廖仲恺纪念碑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不图任何回报,不要任何的报酬,这无疑是廖仲恺先生的民族精神的延续。
还有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1966年开始的那场文化浩劫中,廖仲恺纪念碑上的国民党党微被红卫兵换成了红五角星。多年来谁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只有杨畅老爷爷一直坚持要将它恢复原貌,要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畅才如愿以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纪念碑上的红五角星图案终于换回了国民党党微。很多人都不理解如何杨畅老爷爷要如此固执倔强,他说他只是认为这是对廖仲恺先生最起码的尊重。
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怀着对党的热爱,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在农村勤恳工作一辈子,默默守护着仲恺纪念碑几十年,他的真诚让我感动,他的质朴让我尊敬。他的无私让我受益。
她本来是研究廖仲恺先生的,在这过程中,一位老人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他,就是仲恺纪念碑的守护人--杨畅。她在整理杨畅老爷爷给他们的资料的时候,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她觉得他比廖仲恺先生更能打动人。原因很简单,就是时代背景的不同。廖仲恺先生的年代距离现在比较遥远了,他们当代中学生是很难体会得到他的那种民族精神的。于是,她改变了写作对象。为了更好地体现杨畅老爷爷的那种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历史、对事实的那种执著追求,她特地挑选了两个事例:一是杨畅老爷爷半个世纪以来坚持守护仲恺纪念碑,二是他坚持要把纪念碑上的红五角星换成国民党党徽。尤其是后者,要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这样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还有吴小红同学的《成功的背后》:
成功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也是人人欣羡赞美的。面在成功的背后却蕴含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我们总只是看见成功者威风凛凛地从凯旋门下走过,却没有看到他成功前所饱受的痛苦经历。拿破仑说过:“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成功的背后总是掺杂着无限的苦难和辛酸。
也许有一个人物我们并不很熟悉,但他却是我们的英雄,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叫金红柱,是广东军区某部队的飞行员。他成功的背后是支持、是信念,是痛苦、是辛酸、是泪水、是经验。
让我们先说说他的母亲吧!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名叫金招娣,对金红柱的教育非常严格,我们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需要有4点要求:1、培养德。培养爱党,爱人民的精神;2、努力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3、有着强键的体魄;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4点要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完全靠金红柱母亲对他从小的培养。在金红柱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他,应该要培养“孝心”,只要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就一定第一时间端到祖父祖母的面前,母亲说:“如果连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德都没有,如何谈得上保卫祖国呢?”在金红柱的生命历程中,母亲永远站在天平的左端持支态度,是母亲给了他信心,是母亲用她那饱经风霜的手为他开避一条成功之路,是母亲站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他说母亲是他心目中的第一英雄。
俗话说:“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确实,一样的精神一样的心,一样的情感一样的梦,一样苦,一样的累,一样的爱家,一样的爱国,一样的血液在沸腾,那个像金子般永恒的信念诱惑着金红柱,告诉他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不管多么辛苦多么辛酸,坚持着走到今天,那无非是“尽自己最大所能,保卫祖国,做一个祖国有用的人才”。多么简单的信念,多么不简单的精神啊!
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这位英雄的事迹,1997年11月6日,29岁的金红柱担任高空试飞的重任,架着银白色的战机腾空而起,飞机以900多公里的时速进入万米高空时,座舱盖空然向外飞出,发动机停止了操作所有信号中断,眼看附机事故就要发生,指挥台紧急命令金红柱跳伞,千钧一发之际,金红术柱为顾及人民的坠机带来的巨大损失,抱着把飞机飞回的信念,凭着毅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将飞机慢慢高压调转,在下坠的短短几分钟里一次次发动机器,终于重新点燃发动机,冒着生命危险,架着飞机成功降落,事后,空军部队给金红柱记一等功并授予“功勋飞行员”称号。
可见,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夹杂着泪水与辛酸,更多的是经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教会了我们,如果没有巨石的阻挡,就不会看见溅起的美丽浪花。如果没有信念与目标,就像飞机没有了方向盘般,如果没有了自信心,成功永远也不会破门而入。
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吧!当再次看见成功者从凯旋门下走过时请不要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如别人,换一个角度,想想别人成功背后的坚持、信念、痛苦、辛酸、泪水、与经验,每一步都是一颗扎实的种子。重拾我们的自信心,把脚印一步步地留在沙滩上吧!
他们小组采访了“功勋飞行员”、“一等功臣”金红柱,了解了金红柱叔叔的英雄事迹。她认为金红柱他并没有万贯的家财,他的父母也只不过是普通的工人,他之所以会成为一等功臣,背后付出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所以她通过描写金红柱成功背后的种种因素,写下了这篇文章来告诉大家,成功是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特别是能拓宽写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只要学生丰富了生活,学会了观察,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就不怕没“米”“下锅”了。